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婴儿期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2020-01-16 07:37胡雪芮钱皓马东明
设计 2020年20期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

胡雪芮 钱皓 马东明

摘要:通过分析婴儿期儿童的成长特征,以情感化设计理念为指导,对婴儿期儿童的玩具产品进行研究,提出适合婴儿期儿童的玩具产品设计方法并应用于产品实践。基于情感化设计方法对婴儿期儿童玩具设计进行研究,结合幼教理论分析婴儿期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状态,通过构建婴儿期儿童的需求模型,以需求分析结果为依据提出婴儿期儿童玩具的设计原则,并运用情感体验的三个层次进行情感化的婴儿期儿童玩具设计实践。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 儿童认知发展需求 婴儿期儿童 玩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10-0135-04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儿童的成长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儿童玩具产品的设计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1-3岁的婴儿期儿童是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是婴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婴儿期玩具设计的合理性对儿童身体、智力、心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从情感化设计出发,了解婴儿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心成长与认知需求的特点及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开发婴儿期儿童成长需求的玩具设计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婴儿期儿童的成长特征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与《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界定,儿童可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从出生到1岁为乳儿期,1~3岁为婴儿期,3~6岁为幼儿期,6~12岁为童年期。根据文献的研究与探讨,其中婴儿期儿童的成长特征如表1所示。

(一)儿童成长的认知发展特征

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认知论,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了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2。参考此标准,处于婴儿期的儿童处于标准中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一感知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主要有两大特点,首先在认知上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为此时的儿童在某一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然感知到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其次是儿童的思维开始形成因果关系。

处于感知运算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外界的方式是通过动作的反应输入感知,依靠动作去了解、熟悉、适应环境的通过运动感知世界的方式。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从一个仅能对于外界刺激进行生理反馈活动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可以通过对生活环境的初步了解解决简单问题的自主解决者。但处于此阶段的儿童的认知处于对环境、对事物的接触了解阶段,需要形成简单的事物逻辑,帮助儿童形成客体永久性,经过儿童的实践尝试与反思逐渐形成因果关系。

(二)儿童的行为特征

处于婴儿期的儿童对新事物有着无穷的探索欲望,渴望着独立的操作,比如爬、抓、坐等行为都是在一个无意识行为下的行为模式,但婴儿此时的行为较容易收到成人的暗示,同时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进行某一种行为的时候,会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精细运动等感觉系统进行完成对外界的感知行为,因此在进行对于婴儿期儿童玩具的设计时应更多考虑产品对于儿童认知能力的锻炼,将玩具的操作、游戏与锻炼儿童的活动能力进行综合的对于产品形态、色彩、材料的设计。

(三)儿童的感知特征

婴儿期儿童主要的感知方式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完成的,同时相对比较复杂的空间知觉、图形知觉和时间知觉也开始发展。第一,婴儿期儿童可以精细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饱和度,逐渐能把颜色同名称相联系。听觉和触觉在教育的影响下提高,可以分辨简单的方位。第二,婴儿初期不能进行自觉的、有组织的观察,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婴儿期晚期则能初步按照观察的任务,有目的、持续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进行观察。第三,婴儿期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相对可以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或故事的讲述中。

(四)儿童的思维特征

婴儿期儿童最突出的思维特征是有明确的直觉形象性,对于直观材料要比抽象的原理或材料容易识记,他们不善于自觉地完成识记任务,所获取的许多知识都是在游戏中或其他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而识记的效果则来源于婴儿期儿童对于识记对象的兴趣。婴儿期儿童不善于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上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判断和推理,因此需要锻炼此阶段儿童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

二、婴儿期儿童玩具产品的需求分析

对婴儿期用户的需求提取主要采用专家访谈和用户调研等方法但存在所提取的需求大多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问题,而且对用户进行访谈较为困难,对后期的数据的内在逻辑性分析混乱,因此采用结合诺曼的三层次需求理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通过使用KJ法进行对婴儿期儿童玩具产品的需求进行调研、情报分析、编组分类和总结受访者对产品的真实需求,与三个需求层次相对应,得出需要改进的真实需求,结合自己对产品的理解与展望,进行婴儿期儿童玩具产品设计。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9。

(一)情感化设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系统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最初把人的基本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之后又被完善为生理防护需要、归属需要、受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如图2所示。

对于婴儿期儿童玩具来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必須满足的设计需求,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儿童玩具的需求也不会仅停留在这两个基本层次的需求。同时由于儿童不具备独立性和成熟的认知能力,所以用户群体在某种意义上是被动的,特别是儿童产品,通常不由儿童做出购买决定,而是由他们的父母做主。但是在面对诸多不同品牌、不同设计理念及文化的产品的选择面前,用户又是主动的。因此作为婴儿期儿童玩具产品,需要首先是针对家长,想要从众多的玩具品牌系列中被家长选择,要在满足了生理防护需要与归属需要的基础上,应在设计中着重注意满足后四种需要层次而发展;其次是针对婴儿期,满足心理情感体验的需求,注重儿童的情绪变化川(对最终设计结果的影响未知)。

此外,诺曼将人的情感化设计分为了三个需求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本能层次是先于意识和思维的,是外观要素和第一印象形成的基础12141。本能层次的设计更多强调产品给人的初步印象,设计着重于产品的外观、触感等。行为层次与产品的使用及体验相关。体验本身包括了功能、性能和可用性,重点为功能的实现,同时应满足易用性、易理解性。在反思层次,才存在意识和更高级的感觉、情绪及知觉;也只有这个层次才能体验思想和情感的完全交融。诠释、理解和推理来自于反思层次。这三个层次间,由本能层向反思层的发展为由下而上的发展,是由知觉驱动;而由上而下的发展则是由思维驱动的,如图3所示。

(二)婴儿期儿童情感化需求模型构建

通过对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的诺曼三层次分析与感性词组的构建,对幼儿玩具做出了用户情感需求分组分析和需求征集。选取20名使用幼儿玩具的家长进行深度访谈,其中包括2位设计师家长和18位其他职业的幼儿玩具使用者家长。根据访谈内容进行初步整理,收集到对于幼儿玩具的需求描述61个,邀请3名产品设计专家进行第一次结果筛选,将无关描述删除,得到40个描述,如图4所示。

将40个需求描述进行分类,运用定性分析法的KJ法进行总结和归类,根据相似度分为三组,分别为材料需求描述类、使用需求描述类和情感需求描述类,见图5。

将得到的描述通过专家讨论的方式进行分类、整理、总结,选出高频词汇,归纳总结为幼儿玩具设计用户需求,如图6。

(三)婴儿期儿童玩具需求分析

1.基于本能层的儿童需求分析

本能层的设计主要是涉及产品给人带来的初步印象,通过对感官的刺激完成对于设计物的认知,其中以视觉方面的设计为主。婴儿期儿童视觉处于初级认知阶段,对于物体的认识停留在外形和色彩上。婴儿期儿童的无意识行为为主,因此对于具象的造型更为熟悉,对于玩具的形状外观设计则更适合采用儿童可以认知的具象造型;处于婴儿期的儿童开始可以具体区分色彩的明度、纯度,初步可以辨认色相,相对应的色彩的要求则为色彩丰富、配色鲜亮柔和等;由于儿童玩具的材料选择直接决定了儿童的安全问题与玩具的质感,所以要求选材柔软细腻、材料环保、安全。

2.基于行为层的儿童需求分析

行为层次侧重于关注儿童玩具的基本娱乐属性,是在本能层使用需求基础上增加认知需求,因此针对此层次的玩具应更看重产品的使用性。行为层次与本能层次活动一样,不是有意识的,因此对于幼儿玩具来说,应符合此时儿童的无意识认知发展情况,要求玩具形状、颜色、图案等容易识别,操作方式简单易于玩耍,通过玩耍的过程完成对于婴儿期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的感官教育,同时能具有多种组合方式,引起儿童的玩耍兴趣,达到娱乐的目的。

3.基于反思层的儿童需求分析

反思层是人通过使用产品并对其本能层次、行为层次进行整体的评估与思考后产生的对于产品的整体认知,是树立用户形象,使用户与产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让用户个人期望得到满足的交互行为的发生。儿童玩具产品可以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创建用户自我形象,完成用户的自我认识,正体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求。

婴儿期儿童可在娱乐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同时与玩具产生情感的联系,在玩耍的过程中经过与玩具的互动区分自我与表象世界,完成自我的认识。儿童可处于安全轻松的环境中通过与玩具的游戏完成生理、心理的锻炼,完成感官与认识上的训练,通过玩具控制错误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作为设计目的,有助于儿童的思维与精细运动的发展,因此将初步让幼儿潜意识进行自我教育也作为设计的需求。在娱乐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同时从中获得胜任感的满足。

三、婴儿期儿童玩具设计实践

(一)本能层次的幼儿玩具设计

由于婴儿期的儿童处于初级认识阶段,对物体的认识只停留在外观和色彩上,针对此阶段的儿童设计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形状的玩具,并采用容易区别的高明度高纯度色彩,考虑到孩子的安全问题,采用可倚靠的模块桌形式。

第一组为帮助儿童形状认知的模块桌玩具,将市面上大多数为板状、块状的此类玩具改为一个桌面型的可倚靠型形状、颜色、数字、大小和简单的空间认知玩具,有助于儿童的玩耍坐姿稳定性,桌中间的模块可以取下替换不同的模块组,同时可取下替换为儿童的餐桌或者置物台,增加了物品的使用率与使用时长。通过较简单的形状对应通过玩具进行娱乐活动,采用了鲜艳的色彩,简单易于辨识的图形和数字,选择适合幼儿使用的材质,设计易于拿取且安全性性高的形状,满足幼儿在本能层次的情感。如图7-10所示。

(二)行为层次的幼儿玩具设计

行为层次玩具应更看重产品的使用性。因此设计了形状、颜色、图案容易辨认的同时,能具有多种组合方式的模块玩具。

第二组是一组水上交通工具的模块玩具组合。十块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块体,通过不同的组合、穿插,构成四种水上交通工具——潜艇、帆船、快艇、皮筏。通过多种的组合,幼儿通过尝试与创新,探索玩具组合的更多可能,使模块玩具实现效用性,在玩耍的过程中完成幼儿的感官教育,增强玩具的娱乐性,使幼儿形成对水上交通工具的初步直觉形象认知,练习儿童的思维发散与创新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和各项感知的发展。如图11,12所示。

(三)反思层次的幼儿玩具设计

第三组是帮助儿童自我教育的幼教玩具,主体为车,有三个不同形状的立柱、三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多邊形物块,在物块中间分别开三种立柱形状对应的小洞,并在“车头”开凿一个长方体插入槽,在帮助幼儿识别形状的同时也美化了外观。儿童可以进行车体的组合,在将物块穿入车身柱的时候如果无法穿入则是不符合的物块,则只能接着尝试穿入其他车身柱直到穿入正确的车身柱。在游戏中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每个块状都有唯一对应的车身柱,儿童在不停进行自我纠正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尝试,直到找到正确对应形状关系,根据物体的形状特征引起儿童的自我反应和自导学习。可以帮助幼儿在使用过程中解决问题,降低了学习成本,通过玩具的练习,让儿童学会自我约束,推动儿童服从,实现让儿童自我教育的目的。将幼儿的无意识行为逐渐发展为有意识的行为,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愉悦和满足。见图13。

猜你喜欢
情感化设计
基于情感化的亲子装创意研究
浅析儿童服装情感化设计原则
岭南建筑窗饰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动漫文化在儿童家具创意设计中的情感传递
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关于家居纺织品设计的情感化研究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由救生系统出发看水域救生新思路
浅谈人机工程学在家具设计中的作用
全景虚拟校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