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笑颜 石丹
贵州银行日前通过了港交所IPO聆讯。同时,贵州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在港交所发行22亿股,其中公开发售2.2亿股,国际发售19.8亿股,发行价格为2.46港元至2.61港元。
2019年6月,贵州银行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成为继晋商银行之后,2019年第二家在港交所披露IPO申请材料的内资银行。
作为贵州唯一一家省级城商行,贵州银行呈现出典型的“重对公、轻零售”的经营业态。不过,近年来,其金融市场业务开始异军突起,在营业收入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但风险也如影随形。据招股书显示,在此前的包商银行的信用风险事件中,贵州银行与之有同业业务,并为此确认减值损失1.74亿元。这也是首家披露和包商银行有业务关联的银行机构。
针对上市规划、投资类资产占比较高、同业业务风险、资本充足率承压等问题,《商学院》记者向贵州银行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并未得到明确回复。
公开资料显示,贵州银行成立于2012年10月,由原遵义市商业银行、原六盘水市商业银行、原安顺市商业银行合并新设成立。截至2019年3月末,该行拥有1家总行、8家分行、207家支行,运营网络覆盖整个贵州省。
作为一家年轻的城商行,贵州银行近年来发展比较迅猛。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其总资产由2016年末的2289.49亿元增至2018年末的3412.0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1%;而到了2019年3月末,资产规模进一步增至3620.45亿元。
而从盈利方面来看,贵州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均实现双位数增幅。据招股说明书显示,该行2019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35亿元,同比增长21.95%;净利润9.57亿元,同比增长27.64%。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贵州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背后,资产构成也引发关注。从近五年的资产负债结构来看,该行总资产中,投资类资产占比近40%。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贵州银行贷款及垫款净额为1357.31亿元,占比39.75%,投资类资产(即投资证券及其他金融资产净额)1355.11亿元,占比39.68%。
事实上,贵州银行的投资类资产规模一直都超过贷款规模,而這也是很多城商行前期资产规模扩张的一个共同现象,只不过贵州银行更为突出。资料显示,2014年~2017年,贵州银行贷款及垫款规模净额分别为409.13亿元、530.75亿元、664.56亿元、854.09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9.57%、32.08%、28.9%和29.82%。
而同期,投资类资产规模分别为489.15亿元、729.93亿元、1024.05亿元、1301.74亿元,占比分别为35.35%、44.11%、44.53%、45.46%,连续四年保持增长。
其收入结构亦有所体现。据贵州银行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其九成以上收入来自净利息收入,且高度依赖投资收入,利息收入中投资收入贡献过半。据2018年年报显示, 2017年和2018年投资类收入分别为71.45亿元、72.82亿元,占利息收入比重分别为55.1%和49.31%。
不过,在2014年~2018年,贵州银行年报中对投资收入的信息披露并不完整。除了2018年之外,其余年份均没有对投资收入在利息收入中具体构成做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年报显示,贵州银行营业收入51.7亿元,其中,净利息收入为21.73亿元,资金运营及投资收益为25.44亿元。净利息收入和资金运营及投资收益两项相加为47.17亿元,与此后发布的数据中2014年净利息收入接近46.59亿元。
不过,此后几年财报都没有资金运营相关的信息,投资收益也迅速降到几千万元的规模,甚至在2017年出现亏损1552.1万元,导致净利息收入超过营收规模的现象。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异常?
据了解,贵州银行一直坚持“大中小全面创新,公司零售比翼双飞”的经营策略,但就其目前的业务结构来看,贵州银行离公司、零售“比翼双飞”还有一定距离。
在存贷款结构上,2016年~2019年3月31日的四个报告期内,贵州银行的公司存款分别占客户存款总额的80.9%、78.7%、70.7%和 67.7%,公司贷款的占比为86.5%、86.9%、87.0%和84.6%;而个人存款余额的占比则为18.9%、21.3%、28.7%和 31.6%,个人贷款余额占比为10.7%、12.2%、12.0%和14.7%。
“对公重、零售轻”的业务结构也与贵州银行的股东构成以及成立初衷高度有关。
在贵州银行的股东列表中,前十大股东几乎清一色是地方政府、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及国有企业。第一大股东为贵州省财政厅,持股15.49%;贵州茅台持股14.13%;贵安新区开发投资持股8.48%;遵义市国有资产投资持股5.8%。
作为省级法人银行,贵州银行成立以来就大力发展对公业务,通过信贷和投资支持省内重大项目和大中型企业发展,其银政合作不断深化,同时,省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也与贵州银行建立了紧密的银企关系。
尽管近两年来贵州银行对公业务依旧维持较高的比重,不过,其占比在持续下滑,相对应的则是金融市场业务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大幅提升。
2016 年,贵州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占比仅为2.0%,而截至2018年底占比已经提升到9.4%,几乎与零售银行业务持平。而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金融市场业务占比更是高达20.7%,是零售银行业务的两倍。2016年末至2018年末,金融市场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亿元、3.73亿元、8.22亿元,而2019年前三个月便已达到5.24亿元。
贵州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主要包括投资业务、货币市场交易、债券承分销及票据转贴现与再贴现等。
其中在投资业务中,2018年贵州银行开始投资公募基金,截至2019年三月末,其对公募基金的投资约为89.37亿元。
货币市场交易方面,在同业存款中,2016年至2019年3月31日的四个报告期内,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余额分别为156.80亿元、82.80亿元、99.84亿元和74.8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银行也涉入到此前的包商银行的信用风险事件中。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9年3月末,贵州银行在包商银行同业存款余额为14.5亿元,鉴于包商银行信用风险,该行将存放于包商银行的款项确认减值损失1.74亿元。
同时招股书还显示,截至目前该行有9.1亿元理财存于包商银行。该行称,鉴于该行的资管产品均为非保本型产品,该行不承担投资者投资该等产品所遭受的任何损失。
同业业务一直是城商行常见的业务,但随着金融去杠杆化的深入以及金融监管的加强,同业业务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仅国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还有不少城商行在近几年都缩小了同业存单发行规模。
不过,贵州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却在过去几年有着大幅提升。据中国货币网的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贵州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计划额度分别为300亿元、570亿元、920亿元。
据北京某银行业分析人士分析:“存单计划规模越大,说明对资金需求量越大。”
存量规模方面,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贵州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但尚未到期的同业存单面值共计720.1亿元,实际利率在 3.79%~5.50%之间,期限为9~12个月;而在2017年年末,该指标为508亿元,实际利率在3.08%~5.38%之间,期限为6~12个月。
可见,贵州银行的同业资金利率在增加,而期限则在缩短。对此,中诚信国际近期出具的评级报告称,贵州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扩大,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较大”。
在同业高成本的压力下,贵州银行的盈利指标明显下降。招股书显示,贵州银行在2016年的净利差为3.86%,2018年降至2.66%;净利息收益率同样由2016年的3.95%降至2018年的2.82%。
综上,贵州银行的发行规模持续扩张,利息支出成本也水涨船高。
针对同业投资风险压力,贵州银行在2018年年报中指出,“2018年本行着力调整发展模式,改变过去通过同业投资增加资产规模的模式,加大表内贷款投放,减少同业投资占比。”不过,据该行在年初发布的2019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其发行计划仍达到1000亿元,虽然同比增速下降,但是规模也直逼资产规模是贵州银行两倍的贵阳银行。
上述银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中小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对同业资金依赖很大,自然就会希望突破地域限制做业务和投资。”
据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表示:“较之国有大行,中小银行盈利能力更弱、资产质量风险较高、经营杠杆更高,且来自于同业和债市的负债比重更大。”
此外,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单独依靠商业银行内源资本积累的银行资本补充已不足以支撑其发展需求。再加上2016年开始的金融严监管,影子银行等表外资产回归表内,对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带来了更大压力。
贵州银行2018年年报显示,该行2018年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83%、10.62%、10.62%,三项指标明显低于同期国内商业银行平均水平。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同期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2%、11.58%、 11.03%。而到了2019年一季度,贵州银行资本充足率三项指标较2018年进一步下滑至12.78%、10.52%、10.52%。
为了缓解资本压力,贵州银行已于2019年5月10日提交了《贵州银行定向发行说明书(申报稿)》。申报稿称,贵州银行主要面向贵州省内外优质企业法人单位进行定向增发,拟发行定增股份不超过30亿股,发行价格2.1元/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3亿元。这已经是贵州银行第三次实行“定增”计划。
据某了解资本市场的财务人士表示:“相比于上市银行可以通过IPO、可转债、优先股等多渠道并举补充资本,未上市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比较窄,主要包括向大股东定增和发行二级资本债。”
虽然贵州银行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券、定向增发使得其资本得到一定补充,但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仍使其资本形成持续压力。想要继续扩充资本补充渠道,最好的解决办法还需尽快登陆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