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罐斑研究方法的思路解析

2020-01-16 20:03袁胜康陈朝金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7期
关键词:负压血流疗法

袁胜康,徐 曦,陈朝金,李 瑞,韩 杰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430061;3.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4;4.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430300)

罐斑又称罐印,指拔罐后吸拔部位出现的点片状紫红色瘀斑、瘀点,甚至出血点,或水疱,皮肤凸起,罐壁内出现的水汽和皮温改变也可视作罐印的一部分[1-2]。罐斑是拔罐后给人的最直接的感官体验,罐斑的研究作为最有效的切入点,对于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也可推动拔罐疗法的单独运用[3]。现代研究发现,罐斑的产生与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4]。笔者在临床运用腹部拔罐治疗单纯性肥胖时发现,同部位的罐斑表现不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试者体质量和体脂比例不同,脂肪层比肌肉含有更少的血管,但是目前对此研究甚少,亦或部分研究深度不够,导致罐斑诊疗及拔罐疗法整体学术地位及临床价值亟待提升。

笔者以近10年拔罐机制、罐斑研究的相关文献为基础,从罐斑色差原因的研究方法角度,汇总分析不同团队对罐斑研究方式方法的改变,梳理罐斑研究脉络,现陈述如下。

1 对罐斑研究的初步认识

《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出“火罐气”,谓“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气水出,风寒尽出”[5],即描述罐斑产生过程。《刺法灸法学》描述“罐斑色鲜红,多见于阳证、实证、热证;罐斑色暗红,为阴证、血瘀、寒证……罐斑无变化,示病情尚轻,或接近痊愈”[6],说明罐斑是机体病证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罐斑的颜色、局部温度、感觉等变化,对局部或全身病证进行初步诊断。正如《灵枢·本脏》载:“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使得罐斑的研究更具意义。笔者临床以拔罐治疗单纯性肥胖,发现罐斑对其诊断及治疗周期的评价都极具重要意义,正如《丹溪心法》记载“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亟须我们充分研究罐斑的机制。

目前对罐斑产生因素主要从负压、拔罐时间、温度、施术部位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研究,其次在免疫功能、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研究进展[2-3]。

2 罐斑的研究方法

2.1 从外观角度研究 赵喜新团队[7]最早实现罐斑颜色图谱,以颜色深浅评价刺激强度,不仅应用于课题组的诸多实验,也被其他课题组借鉴[8-9],为罐斑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运用自制拔罐负压检测仪(专利申请号200710054746.0)研究发现,拔罐参数达到10 min×(-0.04)MPa的刺激强度以上时,毛细血管就会破裂,皮肤出现瘀斑,负压越大,出现的罐斑颜色也越深[7]。田宇瑛[10]团队使用高光谱成像仪技术对拔罐后皮肤的颜色变化进行定量观察,在方法学上是一个创新。他们发现在-0.02 MPa的较小负压到-0.04 MPa时,橙光成分也开始减少,表明皮肤颜色向红黑的方向发展,在-0.05 MPa作用5 min后,多处波长成分显著下降,说明皮肤向着无颜色(黑色)方向变化,而此过程与临床拔罐的实际情况吻合。武燕静等[11]借鉴赵喜新图谱经验,建立罐斑显色量化分级。Ⅰ级(L0、L1):罐斑不明显,设定为1~2分;Ⅱ级(L2、L3):罐斑为淡红色,设定为3~4分;Ⅲ级(L4、L5):罐斑为红色,设定为5~6分;Ⅳ级(L6、L7):罐斑为紫色,设定为7~8分。芦煜等[12]利用色量分级实现多信息融合、多物理属性集成低频负压循经脏腑调理装置(发明专利号No:201310532658.2)的合理调理模式、调理量、调理时间的决策机制,此装置实现了拔罐原理的转化,为中医疗法的量化评价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给研究拔罐疗法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新思路。

2.2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研究 金兰等[13]则从血流动力学方向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拔罐前后的皮肤血流量变化,拔罐期间拔罐部位的皮肤血流量明显增加,可能是产生罐斑的重要因素,并且发现当负压超过-0.05 MPa后,受试者会因吸附力太强产生不适感。李超群、孟向文团队[14-15]随后采用相同的方法观察大椎的血流速度,探讨拔罐对血流变化的影响,孟向文等[15]采用自制复合式氧分压传感器及智能型四通道氧分压测试仪观测大椎、肺俞的变化,发现腧穴在拔罐改善能量代谢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同时期唐晓等[16]则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分析罐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揭示了罐斑的形成及罐斑组织血流灌注增加与拔罐“吸拔泵”作用的直接关系。

2.3 从学科交叉角度研究 孔林涛等[17-18]从HSV(色调、饱和、度亮)色彩空间中分析罐斑颜色特征与性别有关,为罐斑研究提出新角度、新方向。这期间关于罐斑研究相对密集,但后续未见各团队更新相关研究,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李旭东[19]从有限元角度建模解释负压、温度共同作用对表面皮肤及毛细血管产生影响。

3 罐斑研究的影响因素

罐斑颜色的判断目前多为主观肉眼观察,存在局限性,且受环境光线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罐斑的诸多研究不能更进一步。王艳丽等[9]在罐斑研究中发现,如果背俞穴联系的脏腑或相关组织可能有“病”或近期有相应的病史,其背部罐斑则存在差异,既说明罐斑具有一定诊断意义,也展示出研究罐斑中遇到的干扰因素,具体则是由个体体质及“脏腑疾患”状态决定的。也有研究观察人种体质差异对拔罐治疗的影响,发现不同人种对拔罐的耐受性、适应性和疗效都存在差异性,包括不同季节、不同人种或不同地域等因素对罐斑影响较大[20],但目前对此研究甚少,方式方法模糊,使得罐斑标准化研究受限。

4 讨论

拔罐疗法因其简、便、效、廉的特点不仅在中国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应用,还被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尽管现代研究发现,拔罐疗法可缓解疲劳、增强代谢产物输布,辅助提高运动能力[21-23],然而对于拔罐疗法、罐斑的基础研究却显得投入不足,亦或研究深度不够。既往研究多数集中于临床疗效观察,对拔罐疗法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较少。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罐斑研究方向从客观干预的负压、时间等逐渐转移至皮肤光谱、罐斑标准化研究等方面,使罐斑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动物实验研究开展相对不足。这可能由于大多实验动物皮肤松弛导致吸附面积不够,一定程度限制了罐斑研究的动物实验发展,所以如何设计更好的动物模型、选取更好的研究方法切入点显得异常重要。

笔者通过梳理罐斑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罐斑的机制研究及研究方法都存在很大切入空间。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理论揭示各种罐斑的意义,应用较先进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24]探讨罐斑色彩差异,对拔罐疗法及罐斑机制进行再认识,以便临床工作者将拔罐疗法及罐诊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这不仅是其自身作为诊疗手段的需要,也是中医传统外治法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需要。

猜你喜欢
负压血流疗法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