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视觉角度下大学校园运动空间景观化研究

2020-01-16 15:37武勇李大鹏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校园

武勇,李大鹏

(石家庄铁道大学)

1 大学运动空间景观化背景概述

在迅猛发展体育景观的成果下,其社会性、经济性、文化性等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体育景观,至今都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结合相关文章对体育景观的分析,认为:体育景观是影响人类体育活动,具有观赏、人文价值及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各类体育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相结合的产物。

根据目前我国在执行的建标[2018]32号《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规定,校园体育建筑的建设应追求“节约与勤俭”。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国范围内体育场地整体数量增长84.45万个,整体用地面积增加17.32亿㎡:场地面积增加6.62亿㎡;建筑面积增加1.84亿㎡,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43㎡,仅占全国总数的2.94%。而在大学的升学率达到74.33%,大学在校生2468万人,由此可知大学的运动空间建设达不到实际发展的需求量。

目前大学还依然属于高等教育中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大学校园景观是校园空间中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运动场地资源和相应的空间容量,为运动量最大的阶段的学生提供了运动需求,有利于生活品质的提升及校园景观功能性的发展。国内对此方面缺乏重视,校园运动空间景观设计的国内学术研究屈指可数,相对于国外大学对于体育场所的重视已经成熟,并且趋于运动场地的专业化,而现国内的大学运动空间现状却只能满足运动基本需求,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及运动体验的景观化。

美国对大学体育建筑设计有着超前的认识。将大学与社区、城市三个层次相互交融起来,把大学的基础空间职能用于社区,而城市的发展促进大学协同。进一步最大限度合理整合使用资源,尽可能使资源分配与使用者之间达到平衡。这并不是美国体育运动空间不够产生的解决方法,而是在远超人均运动使用面积的现实条件下,使运动场地便捷性、协调性、系统性最优化,给使用者更多不同需求选择性,以达到对运动空间发展的重视程度。

2 大学运动空间景观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对运动空间研究较早,水平较高,尤其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对探究校园休闲空间有着近百年历史。美国在体育运动理论研究方面有着突出贡献如Jay cockley出版了《体育社会学》提供社会行为在创作中的显现形式。Richard Cox的《运动心理学》提供运动心理在景观中的体现要素。在现阶段国内的大学校园运动空间呈现出诸多建设景观化应解决的一些现状,主要体现在:①单一空间功能性过于单一,运动空间往往过于独立,缺乏于其他空间的联系性,单一空间多元化用途及多个空间协同营造多功能,是校园运动空间发展的基本趋势。②运动空间场地空间未能满足运动者休憩景观观赏性,要解决最基本的舒适运动休息设施,例如篮球场运动空间的篮球架底部成为唯一的休息场所;乒乓球与羽毛球运动空间更是“随缘”而就地坐甚至就基本站着。③大学校园运动空间的夜晚运动时间问题,在推行大学素质教育,使得学生白天课余时间运动量减少,白天的课余时间对于运动场所使用时段更加集中,而运动空间无法同时段满足。大学校园运动空间,夜晚基本无相应的运动灯光支持,导致只能在宿舍学习或者消遣,进一步缩小学生的运动时间,无法普及积极引导学生对运动价值的体验。

3 运动视觉角度下大学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

3.1 大学校园空间景观化的运动空间印象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Bruner将人类对其环境事物经知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象和印象。空间印象认知的特征对视区域所反馈环境信息带来的心理感受过程,而校园景观化运动空间印象是对校园运动场所空间的景观整体印象。在国外体育建筑社会学的萌芽领域中运动空间印象进入视野,将成为调查运动空间的各项设施及使用感受的一种评价方式,反馈于使用者的优质的体验空间。将大学校园空间景观化的运动空间印象的属性分为“设施管理”与“运动景观感受”。设施管理其主要的方面包括其场所数量、可达便利性、相关配套设施、空间规划尺度、后期的维护保养和安全管理等等,运动景观感受其主要的方面包括其运动景观适应性(动态)、休憩景观观赏性(静态)、运动景观氛围文化性(精神)、运动景观可持续生态性(原则)。

而随着人们运动健康的概念成阶梯式增长,大学运动空间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的状况。校园空间运动基础设施陈旧,运动休憩空间的未能重视(可观空间和运休息空间),校园运动空间的运动氛围文化不足和运动精神缺失,如何更好将景观融入校园运动空间的理念成为本文的研究方向。

3.2 运动空间景观化视觉性原则

校园运动空间景观化视觉性要以人的视觉感受为起始点,在以运动中人视所见的物体景观空间为校园运动空间景观化的研究重点,把运动行为碎片式的分解成视线视角参透,动态视觉感受和静态视觉感受两类,而动态视觉感受又分为渐变和突变,静态视觉感受则指不变。其中不变和渐变具有历时性,而突变出现在刚进入空间时,具有瞬时性。其运动空间景观化导向应于运动视觉性原则相一致,运动空间景观应相对平衡,景观构成差异性较小,包括景观的体量适当,色彩构成保持一定的高度性,并减少层次性景观构成,达到景观简单化,平面化。由于动态视觉感受渐变和突变,尽量保证使用者在享受运动感受的同时可不被景观物体所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带有竞争力需保持高度集中力的球类运动。运动休憩景观(包含跑步、散步等简单重复性运动)应达到一定的景观差异性,使静态视觉景观观赏性进一步提升,起到调节动态运动景观视觉相对单一性的目的。将二者视觉感官形成于运动视觉空间景观相对有秩序的规划组合,构成景点的各要素符合体育运动相关性要求进行组织与设计,形成视觉层次丰富的校园运动景观空间,创造出视觉体验性的校园运动空间。

3.3 运动空间景观化人性化原则

以行为主体为运动空间序列秩序,强调序列空间组织的运动可观性,借助运动视觉的人性化体验感受形成运动空间景观化,故只有符合人性化运动空间序列组织才得以使运动空间景观化的视觉感受更加合理。并且运动空间景观化通过景观形成相应的功能性空间,利用植物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景观空间作用于一定的运动配套设施空间。在运动景观组成上,根据不同运动方式所构成,如平衡与稳定、节奏和韵律。根据统计运动行为视角的最大可达重复的普遍性来设计相应植物的构成、对比、比例、韵律和规模。

运动空间景观化中植物景观使运动空间的视觉吸引力提高,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人性化的艺术构图,主要应当研究植物的观赏特性和生物特征,为校园运动空间呈现运动方式与之匹配的植物景观。比如运动空间的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比例约为4:1,乔、灌、草的比例约为3:1:1,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形成4:6的合理比例,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比例形成3:2的比例。主要植物景观以落叶、遮荫好的乔木为主,以抗尘吸音的栾树、乌柏、银杏、国槐水杉为主要树种,配植香樟、枫香、重阳木、白玉兰等。针对植物特有的树形、姿态、色彩等特性,使植物成长周期与运动形式相结合,体现植物在运动方面的视觉性体验。

校园运动空间植物特殊性在于相对体育景观的体量性较小,校园稳定性高,植物选用生长期长,生长速度应较为缓慢,对运动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性要达到最小。大学校园运动空间主体运动量大,运动时长长,运动时段相比其他年龄阶层丰富,适量植物景观能够促使运动者获得愉悦的体验感。

3.4 运动空间景观化精神文化原则

大学运动空间景观化应该树立以学校价值导向文化根基,体现体育内涵的运动精神。而导致缺乏运动文化氛围,主观原因是学生运动意识淡薄,客观原因就是大学校园运动空间的景观化没有形成,且设备管理维护落后等。在学习借鉴如美国街头篮球文化氛围及景观化的同时,更应形成中国特有的如大学乒乓运动空间文化氛围、大学羽毛运动空间文化氛围,使大学运动空间景观化逐步成为我国特有的城市景观文化性意义的标志,加强高校彼此学习体育文化趋势,承办有关注度的体育赛事,提高大学运动空间所给予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扶植大学运动空间景观化的发展。

4 结语

以运动者的视角与体验感受来研究设计大学校园运动空间的合理性,并把校园景观全局设计规划应用于大学运动空间为观点。运动空间景观化建设以低成本重实用为导向,注重各类运动项目本身的运动过程特殊性,形成差异设计方案,进而达到全方位人性化享受体验感。加大对大学校园运动空间景观化的重视,打造广大师生及关注校园空间的人士所憧憬的美好校园,提升校园文化的运动精神,发展潜力远大且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景观校园
景观别墅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创新路径研究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