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锋
(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 连云港 222005)
古今中外历史上海洋的发展对国家和区域发展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多数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在世界六大都市群中,有5个是由滨海城市群组成的[1]。我国的经济GDP占位前五的长期为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和浙江(排名不分先后),其中除了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以外,其余皆为沿海省、市。因此,海洋经济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比以往更受世界关注。
我国自“十一五”以来,海洋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数据显示,海洋产业已成为带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有力支撑。连云港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更有理由要重视海洋产业,特别要优先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利用自身沿海城市的优势和特点,将海洋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手,完成高质发展,争取后发先至的目标顺利实现。
海洋文化产业是最近10余年学者们关注的一个新兴产业,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都有自身的思考和理解。如,张英[1]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为满足社会公众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以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以产业化为手段,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孙建松[2]提出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李刚[3]则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和载体。
本研究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指基于海洋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相关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包含海洋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业等。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就连云港目前而言,海洋文化产业更是指以海洋渔业养殖捕捞为基础产业,以港口发展为重点,以海洋文化特别是西游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及其相关文化产业的集合。
2.1.1 地理位置优越
连云港市是国家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地处亚欧大陆桥东端,因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又因海港,得名连云港。拥有海域6 677 km2,标准海岸线162 km,21个岛屿,其中东西连岛为江苏第一大岛,面积7.57 km2,基岩海岸为江苏省独有。连云港拥有广阔的海洋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潜能巨大。
连云港地处我国沿海中部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空气清洁度在全省排名第二,具有适合居住旅游的良好条件,对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十分有利。
2.1.2 港口服务条件成熟
连云港港目前拥有包括集装箱、散粮、焦炭、煤炭、矿石、氧化铝、液体化工、客滚、件杂货在内的各类码头泊位3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0个;与1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建立通航关系,至欧洲、美洲、中东、东北亚、东南亚等集装箱和货运班轮航线40余条,并开通了至韩国仁川、平泽两条大型客箱班轮航线。连云港港正在形成由海湾内的连云主体港区、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和前三岛港区共同组成的“一体两翼”总格局。成熟的港区服务条件可以为连云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助力。
2.1.3 海洋文化历史悠久
连云港前身海州朐港自秦汉时就开始通过远洋航船同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往来,因此连云港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有海洋文化底蕴的城市。徐福文化已经有五千年历史,孔望山上的万年摩崖石刻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花果山都在连云港。连云港的传统文化始终紧密地与海洋文化联系在一起,无法割舍。
2.2.1 人才缺乏
由于受到城市环境及经济基础的影响,连云港本身就是一座人才匮乏的城市,每年人才流动的频率很高,特别是优秀人才流失严重。海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新兴行业,全国目前都处在人才匮乏的境地,连云港也不例外,加之连云港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对海洋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因此专业的海洋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是当前连云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一大“瓶颈”。
2.2.2 海洋文化开发水平低
虽然连云港自古以来就有海洋捕捞的传统,城市发展也一直与海洋紧密相连,但至今仍然以原始资源的直接采用为主,产业链短,深加工不够。对海洋文化挖掘利用的范围狭窄,局限于粗放经济的范畴,开发利用的水平较低。特别是与周边沿海发达城市上海、宁波、青岛等地在海洋文化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尚未完成。连云港本地知名海产品缺乏品牌意识,存在地方性海产品品牌缺失等问题。
2.2.3 城市整体经济实力薄弱
连云港虽然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开放城市,但是在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整体排名一直落后;在江苏省GDP排名中也处于倒数的位置,连云港城市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目前连云港的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5],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等支持,而连云港经济实力薄弱会对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较大障碍。
2.3.1 国家对海洋产业的重视与支持力度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不断凸显,因此海洋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早已纷纷制定各项制度来发展海洋经济,近些年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我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并将建设海洋强国确立为国家战略。连云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对国家这一重大战略的积极响应和有力支持。
2.3.2 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建设的契机
2019年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重点以“五大计划”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并提出构建江苏各地协力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新格局,连云港被确立为“一带一路”交汇点支点城市。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目前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已累计进出口货物1 500万t余、集装箱量超100万标箱。上合物流园已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注册企业达45家,完成物流量4 000万t余,实现物流收入近7亿元。近5年来,连云港国际班列稳定运行,累计开行4 500余列,2018年中亚东行班列同比增长60%。连云港市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额累计达到103.2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6.1%。
2.3.3 江苏自贸区建设
江苏自贸区总体方案已经通过国务院批准,涵盖南京、苏州、连云港3个片区。其中连云港片区20.27 km2[6](含连云港综合保税区2.44 km2)。这对连云港的发展又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机遇。
方案中对连云港片区的定位是将连云港建设成为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主要是立足港口核心资源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探索服务“一带一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新模式、新路径。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连云港片区将优先发展具有现实和潜在优势的医药健康产业,打造“中华药港”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实现综保区封关运作,建设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
2.4.1 周边沿海城市发展迅速
我国沿海城市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排头兵。特别是上海、宁波、青岛等城市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早已起步,且城市整体经济环境好,在产业结构布局、产业技术、资金实力、人才培养及制度配套设计等方面都已经有较为成熟和成功的做法。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规划》,对全市的海洋文化产业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统筹,舟山以宁波舟山港的快速发展为支撑,以海岛度假旅游为抓手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上海则在临港产业、海洋装备、港口发展、海洋主题旅游等方面全面出击,均衡发展。
连云港目前与上海、青岛等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之间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且这些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得到当地政府重视,正在赶超国际发达国家,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和生存对连云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较大的威胁。
2.4.2 海洋文化产业的趋同性
连云港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间位置,在海洋文化、海产品种类、海洋捕捞方式等方面与沿海北部及南部城市都存在相似之处,因此要建立依存于本地海洋文化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是有一点难度的。从全国到长三角的海洋产业来看,海洋文化产业的趋同性始终是存在的,这也是当前沿海城市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文化产业容易被复制,可替代品易于出现也对连云港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目前连云港海洋文化产业尚未形成体系,建议要充分调研合理规划来完成整体架构。一个产业的培育与高质量发展与科学合理的全面布局是分不开的,怎样在趋同性严重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形成别具一格的自身特色就要依靠对本地文化的充分调研和挖潜。在连云港传统文化中徐福文化和西游文化是两大亮点,特别是西游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民众心目中都是耳熟能详的,因此连云港海洋文化产业的构建要以此为根本,并不断吸取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构建起完善的科学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目前连云港的海洋文化产业还处于低端的发展阶段,以传统捕捞养殖销售海产品及海景旅游为主,离完善科学产业形成尚有较大差距。连云港要在产业链上下功夫,改变产业粗放的格局,积极引进海洋生物生产企业,多与海洋技术相关科研单位联系沟通学习,延长海洋文化产业链,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结合本地医药行业全国领先的优势,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制药等。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连云港也不例外。连云港地处经济发达的江苏,但是在省内又相对经济落后,对人才吸引和挽留都存在难度。因此地方政府要积极想办法,通过政策制度设计,给优质人才提供一个可靠的落户环境,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在当前全国海洋文化人才缺失的大环境中,特别要考虑年轻人才生活中的困难,从他们的需求出发,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些优厚的待遇,来留住人才为连云港的发展提供“能源”。
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技术,因此连云港要想在海洋文化产业中突出地方特色,不仅要紧密结合本地的传统文化,还要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学习,并注重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把先进的技术引进来。尤其要注重对地方海产品、海洋主题产品的品牌塑造,对已有海洋文化产品的品牌维护,力争在相关领域达到知名驰名的效果。在招商引资中要固定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占比投资,真正将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