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01-16 07:58:06刘传俊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喻 菊,刘传俊

(1.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一批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覆盖至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智能设备的新型传播媒介正迅速深入人们的生活,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讯,也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娱乐载体。在新时代的影响下,“互联网+”的概念开始多样化,它使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相互构建、双向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领域实现融合与变革,从而更新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1](p132-134)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浪潮,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等问题随之凸显,互联网空间中存在着众多的青年人群,青年阶段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网络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群体如何在此阶段形成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联网思维,值得各界关注。[2](p121-125)

一、“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互联网凭借其开放性、渗透性、交互性等特征,逐步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相结合。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然与网络联结为一体,社会生产的开展运行与变革创新也愈来愈依靠互联网技术。“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突出的时代特征,也预示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新阶段的到来。

(一)教育环境:互联网精神的开放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制于空间、设施等限制,对知识的传播是相对系统和概括的,授课时长也非常有限。而“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兴形式,与大学生思政教育“O2O”(Online to Office)模式相似,推动了教育领域线上与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3](p49-54)首先,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学生输送大量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实了此类教育的内容和获取渠道。其次,利用高新技术搭建教学平台,例如使用多媒体工具,使教学过程更方便快捷、教学内容更层次分明,广大学生随之视野开阔,学习空间得到拓展。此外,通过添加音频、影视、纪录片或文本图像等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关注,促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投入更多的热情。上述特性帮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以实现其对思想政治理论更深入的理解,也支撑了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变革,达成高校的育人目标。[4](p6-10)

(二)教育方式: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性。

互联网思维产生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技术革命,“持续创新”正是这种思维的重要特征。自2010年始,“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把互联网嫁接至教育领域,能够以互联网为纽带,将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联结为一个网络,教育方式因此实现创新。[5](p113-121)第一,创新教学观念。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可打破传统“教育者中心论”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观念。第二,创新教学手段。在线答疑、课程论坛等,促使学生通过网络对尚未了解透彻的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在与他人的交流讨论过程中解除疑惑,也从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第三,创新教学模式。由于网络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规避原有课堂授课中师生、同学之间当面交流的紧张感,有利于他们就某一论题轻松自由地阐述自身看法,促使师生在互相沟通切磋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三)教育素材:大数据的跨界整合性。

相比于传统教学,网络对于国家、社会、生活、时事热点等资料的动态捕捉显然更具效率,可在最短时间内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题材与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此外,鉴于青年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敏感程度较高,高校可以协助他们自主利用网络中的有效资源主动完成信息的跨界整合工作,实现自我学习。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固有不足,以其特有优势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了众多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机遇。

首先,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局限。对于空间范围而言,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海量出现,而且信息平台也多种多样,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单单能完成传统课堂的教学任务,更能够以智能移动设备为载体,以无线网络为接入口的,利用微信、微博等常用软件,为学生制造多样化、不受局限的上课地点,实现了空间的无约束性,也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使教育变成老师和学生之间动态的教和学的关系。[6](p123-128)第二,传统教学中资源共享和信息获取存在一定难度,跨区域沟通障碍的困难尤为显著。不同于传统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共享大量的教育资源。第三,借助移动设备,新型教育形式可促成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打破原有的单一性格局。对于时间领域而言,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必须在特定时间开展,以便召集学生到场;而网络教育模式下,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收听语音等多种方式获取教育资源,同时还能够通过留言等方式随时将疑惑实时传达给老师,打破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障碍。

其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体裁。传统形式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通过为数不多的理论课程以完成教学任务,讲授的内容基本局限于在课本、报纸、传统著作等范围内。课本内容的更新周期较长。这种情况之下,有关知识的传播会受到严格的时间制约,一旦知识趋于陈旧,将大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降低教学实效性。而互联网以其开放性以及跨界信息整合的功能,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也打破了传统形式下教学内容的有限以及更新不足的困境。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中,更能够拓宽眼界,强化知识储备,提升思想政治觉悟。

最后,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第一,各种智能移动载体凭借其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突破了原有的传播模式。网络能够实时更新信息,学生以此为平台检索有效信息便可以大大节省时间。第二,当前我国的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学生敬畏老师的现象,同学们难以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们一般也无法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心理状况。互联网模式中,老师们借助多种高科技手段,如通过聊天软件,无须面对面就完成了双方的深入沟通,即时了解学生的内在思想状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挑战。

随着信息科技发展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不仅仅属于技术工具的范畴,更在我国形成了一种宏观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这不仅是一种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无法避免的挑战。

其一,教育工作者原有的主导权威受挑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理所当然成为掌控教学话语权的人,对于大部分信息具有不可置疑的唯一解释权威,可以说位于教育资源的主导地位。站在传播模式的角度,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模式呈现出一种“网状”结构。具体而言,以多个节点与线条拼接的结构,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创造一种纽带,转变了原有的单向传播形态,也推动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出现愈来愈多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此外,这个主体、信息资源丰富的网络结构中,并不存在具体的向上传导、向多传播的信息传递体系。具体某个节点同样可能具有丰富独立的信息资源,带有强大的信息影响能量。将这个理论运用到师生的关系当中,人人皆有可能成为一个信息源点,既是传播者也是一个接受者。在这样的丰富结构网络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弱化,老师不再是主导的单方面传授知识,大学生群体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老师提出的知识,而是依照自己的理解选择性接受。总而言之,学生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强化,教育者的主导权威自然受到威胁。[7](p132-134)

其二,大学生群体可能受到扭曲的价值选择影响。互联网科技大行其道之下,关于信息的发布、传播等行为受限程度大大降低,可以说海量的信息和日益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无疑为大学生群体的信息索取制造了极为便利的外在条件。然而,其中的危害也愈发凸显,表现最强烈的便是推崇个人享乐主义、封建迷信思想、法轮功等邪教思想,还有黄赌毒信息。互联网包含的开放性思维,实现了跨地域、跨国家的交流,在思想融合、文化碰撞的同时,也存在着文化渗透。我国的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未来,也是西方极端势力荼毒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群体涉世不深,人生阅历较浅,大多数学生的三观尚未成熟,因此对网络中的各种扭曲信息的鉴别实力与抵抗能力不够充足,存在成为不良思想蔓延牺牲品的可能性。

其三,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一些挑战。传统教育形式中,大学老师们多以“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导致大学生作为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难以发挥主人公应有的主体作用,学习动力随之降低。而在互联网+的盛行之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了一种交互式双向的交流沟通。在时间上,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思政教育活动实施的时间,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与交流。学生们也可以利用网络软件对某一具体疑惑向他人请教或咨询。在空间上,能利用网上共享大量的教育资源,无关乎地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场所从教室、课外活动等地扩展到没有边界的网络空间进行,思政教育知识传播的渠道更为多元化,这进一步使传统的思政教育形态遭受到不少的冲击。

三、“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选择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求强化思政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也需要以大学生群体的实际身心成长状况为出发点。

(一)深化教育理念——“人本说”。

当代大学生自小生活于互联网环境,大多表现出思想跳跃、个人中心思想强烈、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强、自我判断能力不足等特点,因而,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尽力满足于学生的具体特性,同时为获取大学生群体的认同而强化人文关怀,最终实现“人性化教育”这个重要的目标。具体而言,第一,宏观上,要宣扬“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人本理念。“互联网+”教育,决定变革的永远不会是“网”,元出发点只能是“人”。[8](p89-98)大学生便是这场思政教育的主要元出发点,因此,必定需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服务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助推其实现多方位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运用应当重视学生们的真实评价,建立完善的问题反馈机制,不畏错误的同时积极改正、纠错,逐步完善思想教育的整体过程。第二,中观上,要强调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心智特点。思政教学应当配合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对症下药。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教学,应当以学生的状况为判断依据。与此同时,完善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持久连贯的原则。一旦学生的发展状况出现偏差,应该积极给予后续的阶段性协助,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持续保驾护航。再次,完善服务于个性化发展的人本模式。网络思政教育实践要求参与者转变单向知识传播的传统观念。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需要实现双方的内心交互,而学生群体人数众多,就必须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

(二)搭建网络教育框架——“拓展说”。

作为一项涉及多元主体、多层次领域的教育工程项目,互联网思政教育必然需要以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予以支撑,从各方位保障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提升是至关重要的。老师是教学中的重要一方,他们的知识和社会历练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人力资源。老师们可以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在此,有关高校可以开展一些网络技能培训,积极呼吁教师群体参与其中,协助他们尽快适应这种新生教育教学形态。[9](p26-28)

第二,设立具有技术含量的网络交流平台,为参与者创建教育空间。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设定更为贴合大学生的实际状态的内容结构,时刻关心大学生群体的内心需求。通过科技的力量,尤其是通过个体行为偏好的大数据分析与跟踪,可确定学习者所需的学习资源类型,推送智能化学习服务。[10](p24-34)另一方面,互联网思想政治可以寓教于乐,将文字与视频、音频有效结合,更为生动地展示思想政治内容,以此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对教育中的互联网环境采取适当的监管,以降低互联网中不良信息产生的恶劣影响。需要严格监管网络信息,筛除有害信息以防止其进入。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群体,应当加强有关的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其对于在互联网中发表言论等事项的责任性意识。

(三)完善教育机制——“发展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场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的复杂工程,需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时俱进,查错纠错,逐步走向完整。首先,积极激励教师群体。他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大主体,高校可以设立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创新突破奖励,激发思政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积极鼓励学生群体。对学生群体而言,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存在缺少自主学习空间、硬件设备、软件支持的问题。学校应该给予帮助,投入资金、人力方面的支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自主学习热情。此外,还可与具体激励机制挂钩,对在思政教育中表现良好的学生采取物质、精神等激励手段。

综上所述,当前的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广泛推行开展,既是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工作指示的积极响应,也是遵循思政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产物。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进一步推行,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碰撞已然势不可挡,两者融合产生的新型教育模式深刻影响着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各界应当发挥互联网的信息优势,沿着科学的优化路径,积极描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蓝图。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