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超,孙秀华,杨乐嘉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辽阳 111003)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繁荣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繁荣需要可靠的人才保证[1]。大学生作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农村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先锋军,应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基层农村建设。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精准扶贫政策与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在精准扶贫中,产业扶贫项目的创立需要一批有文化、有素养、能干事、有担当的年轻人,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创业项目的落地实施,需要广阔的空间,丰富的市场需求,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
“乡村稳,郡县安;郡县安,天下治。”农村、农业、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本,农业若不好,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好。因而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目前,有的农村基础薄弱,失血、贫血现象突出,空巢化、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小农经济还有很大市场,土地流转还有障碍,基本上还是雨养农业、靠天吃饭,同时还有相当多的贫困人口。总的来看是缺人才、缺人气、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缺项目,但首要是缺人才。因而新型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农民。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从业人员中占比并不高,但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应努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吹响了农村扶贫工作的冲锋号。精准扶贫政策是为扶贫工作提出的,但与此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3]。农村贫困问题是长期困扰人们的顽疾,解决这一顽疾需要精准扶贫这剂良药,产业项目创建则是这服药的药引子,也是扶贫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措施[4]。如果没有产业项目的支撑,精准扶贫将失去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与内生动力,其结果必然会陷入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一旦告一段落,则出现返贫的窘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是国家一再强调精准扶贫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重点是“造血”的原因所在。目前,国家为实现“造血式扶贫”这一目标,正组织各级政府加大力度,通过为创业者提供无息小额贷款、开办技能培训班、组织机关事业单位驻村帮扶、加大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招商引资,积极支持创业者创建特色产业项目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补齐农村产业项目这块中国经济的短板,精准扶贫势必强力助推乡村振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已走入校园,创新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提升就业率的有效方式,目前,政府及学校已开展多种大学生创业扶持办法,包括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竞赛、自主创业产业孵化基地、创业资金小额贷款,财税减免,休学创业等,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创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5]。
综上可见,大学生回乡创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享受两项政策支持,即“精准扶贫”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两项政策,不仅为其项目创建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大学生应牢牢把握这一重要战略机遇,积极稳妥向农村进军。
要想富,先修路,经过几年的“村村通”工程,我国北方大部分农村已基本解决不通路的问题,农副产品的物流运输问题大为改善。随着通讯与网络的迅猛发展,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变得频繁,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此外,农村电力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工业用电供应充足。因此,农村基本具备了产业项目建立的物质条件。
如今,各类大学生自主创业训练活动蓬勃发展,各类反映大学生聪明才智的创业竞赛成果异彩纷呈, 其中不乏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应用创新之作。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受学制限制,学生只能将很多项目停留在纸面上,真正实现成果应用转化的很少,能创造效益的更少。究其原因,终究是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创业成果转化平台有限,而广大农村却依旧是未被涉足的“处女地”[6]。各高校为落实国家“精准扶贫”任务都开展了定点扶贫工作,借此机会,高校可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创业实践平台,也为大学生创业引领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为发展农村经济,国家正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首先,致力于工业反哺农业,为农村现代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不断提高机械化程度,提高生产率,让农民增产增收。其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农村第三产业欠发展,将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信息服务滞后,农民增产不增收。大学生创业也可选择由此入手,创建农村三产业项目,发展农村电商、信息服务等项目,为农产品营销提供千里眼、顺风耳[7]。
农村大学生有着对家乡浓厚的感情,同时有着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创业热情饱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大学生中有意愿回家乡创业的占比67%,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乡村建设,制定较为合理的创业计划。大学生已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综合能力,对各项法规、商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创业成功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为今后企业的管理,提供提供了可靠保证,借助于同学关系,又为创业团队的组建,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如果大学生将创业的地点选在自己的家乡,将在物质、人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创业更容易成功[8]。
由于大学生回乡创业是一个持续而艰苦的过程,需要宣传及舆论的支持,因而政府宣传工作要向乡村倾斜,多关注回村创业的大学生,多宣传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败得失,正如川大校长所言,“现在社会上讲的失败是算的一笔经济帐,实际上大学生创业成败的过程,对大学生的人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学生本人要克服自身的不足,大胆创业,勇于实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全社会参与的过程,然而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必然困难重重,因此,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支持。全社会要厘清回乡创业与“读书无用论”之间的关系。大学生能够回乡创业,建设家乡正是对“读书无用论”最有力的驳斥,也是对读书所获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完美展现。
家庭内部认同对大学生能否回乡创业的影响极为强烈,因此,大学生创业之初就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包括资金方面的支持,但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支持与认同[9]。
虽然目前政府针对精准扶贫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及扶持计划,但却没有针对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专项政策支持。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应出台财政、税收、土地及创业失败风险转移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10]。高等教育必须要与国家战略和民族振兴同行同向,高校也应成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有效载体,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号召大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振兴建言献策,自拟家乡创业报告。同时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建立创业团队,设计科学可操作的创业方案,提供有效的创业训练空间,使大学生的乡村创业计划接地气、行得通[11]。
“小康不不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战略给了小城镇众多的机会,农村更有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相对来说,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不是每人都有机会。小城镇、农村则是一大片蓝海,只要是人才,只要是种子,播下去就能发芽,就能茁壮成长[12]。艰苦的环境更能够体现一个高素质人才的自身价值,自己铸就的“金饭碗”胜过在城市中接手别人的“铁饭碗”。现阶段,大学生回乡创业条件基本成熟,大学生要把握好时机,积极回乡创业,把现代技术与现代管理带入农村,带领农民发展致富,我国农业现代化、全体人民的小康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