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蓓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对“人工智能”的描绘与探讨最初较多地出现在科幻影视作品中,人们借想象力驰骋于未来世界,在那个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里出现了一种类人的甚至超越人的人工智能,人类的唯一性受到了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神话,科幻作品中描绘的景象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已初现端倪。正如习近平在给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所言,“当前, 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起初它以工具的身份参与了物质生产活动,将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慢慢地它成为了人类的伙伴,影响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人工智能智能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意识到了潜在的危机,我们迫切地需要寻找一种人工智能无法超越的特质以证明自身的不可替代,也许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对意义的追寻将可能是人类无法被取代的理由,也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
科幻影视作品中对人工智能的描述可大致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一种投射出人类的至善,他们善良友好,与人类和谐共处,甚至能为人类的利益牺牲自己;另一种则对人类充满敌视,企图毁灭人类世界。为了加剧戏剧冲突,这些形象显然都朝着极端的方向描绘,但这其中也折射出我们对人工智能不断介入物质生产活动的反思。作为人类每时每刻必须进行的活动,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主体间的关系。[1]13作为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工具,人工智能被应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人工智能的介入改变了物质生产活动结合的形式则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分工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形成,最初的分工只是由性别、年龄等生理因素而自发形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任务也日益复杂,它只能由人们各司其职、协作完成,社会分工也朝着专门化、细致化的方向发展。人类最初偶然的社会分工使得交往成为必然,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分工的克服又是理想的交往产生的前提。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理想化交往的实现成为可能,它将会以它强大的能量改变甚至重塑整个世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 未来就业》报告,未来五年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取代7500 万份工作,但随着公司重新规划机器与人类的分工,另有1.33 亿份新工作将应运而生。人工智能将人从不必要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人类不必再去完成单调枯燥、损害性极大的劳动。人工智能的参与,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风险,而且能使人更有尊严的参与劳动,参与到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劳动中去。人们不再为了生存而放弃兴趣,为了逢迎而压抑个性,而是能依据兴趣更好地生活和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人类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也得以在闲暇时间里寻找自己的兴趣,确证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劳动不再局限于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了“人的第一需要”,从而使人的交往实践活动表现出人类活动的完整性,表现出人全面本质的丰富性,成为自主活动的主体。[2]164然而人与人工智能的合理分工尚在摸索阶段,现实世界中人们在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处于随时会被替代的焦虑之中。
1.劳动的消失导致人的非人化
人工智能替代了原本属于人的工作,从短期来看,这将会造成被替代者的失业。按照理想的状态,被替代者能够自由支配空闲的时间,但从实际上而言,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走上这条理想的道路,尤其是当大众的反应跟不上人工智能的发展脚步时,大部分人将陷于失业的恐慌中。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就开始担心机械化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问题,但这种情况并未真正发生过,一些职业被淘汰的同时就会有新的职业的产生,人类总会在某些工作上干的比机器出色。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打击着这种自信,人工智能不仅仅能替代人来完成机械化的操作,甚至能在认知能力层面打败人类,即在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分析等方面超过人类,“深蓝”以及AlphaGo 在棋类游戏中的成功让人们意识到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
从深层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取代的不仅仅是就业的机会,而是很多人劳动的机会。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劳动使他们融入社会之中,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内容,给他们提供了接触事物和人物的经验。与事物和人物打交道的经验是生活值得言说、交流和分享而且永远说不完的缘由,是生活之所以构成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的理由[3]7,也是构成他们与他人以及整个社会进行交往的基础。理论上,在摒弃了异化劳动之后,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一面就得以显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全面的发展,可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4]537然而问题在于,人工智能一旦取代了他们的劳动,他们的生活将失去内容,逐渐被边缘化,无法参与到交往过程之中。无事可做的情况下人再一次失去了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属性,引发人的非人化危机。
2.技术的依赖引发“意义”的消失
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当人工智能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将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当人工智能发展到能为人类提供全方位服务时,也就是说,一切需求都能由人工智能来满足,人类对人工智能就会产生极强的依赖心理,与之相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产生隔阂,不再亲密。“每个人就只需要技术系统而不再需要他人,于是人对人也就失去了兴趣。人对于人将成为物,人对于人失去了意义。这就是人的深度异化。”[3]7“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1,人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被定义的,而不是由技术定义的。一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所取代,人不再需要人,人就会丧失生活的意义以及自身的意义。
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消解,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工具理性的推崇胜于对价值理性的推崇。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种指导方法,本应相辅相成,将人类带上幸福的康庄大道。但是,工具理性在近代之后的发展可谓是一骑绝尘,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昌盛,价值理性则被抛至边缘。工具理性关心的是那些可以衡量的东西以及它在技术上的应用,如果没有价值理性的参与,人类社会将被科学技术统治,不再产生对人的意义、价值的追问。一旦失去了生活世界本该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走向停滞。
人类社会的交往不仅存在于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亦有一席之地。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虽然他将理论重点放在物质交往及其对精神交往的决定作用上,但是他也同时注意到了精神交往的特殊性问题,注意到精神交往的中介即语言问题,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16
语言(自然语言)的出现,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跳跃式的进步,它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独立于自然社会的非物质社会,让人类的历史得以从过去走到现在,让人类可以超越现实幻想未来。语言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对外是交流的工具,对内是思想的载体,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并不是一串无意义的字符或声音的振动,而是以词为基本单位,并受语法的支配的有意义和可理解的句子及篇章。[5]340自然语言作为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工具,它产生于人类的交往实践之中。自然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交往的深入,在人类的反思之中,形成更加丰富的语言储存库。并且在交往的过程中,个性化并不会丢失,所以自然语言永远是动态的,是不断更新换代且不丧失个性的。
得益于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人工智能能够实现语音识别、文字识别、句法分析、机器翻译、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过滤、自然语言生成等功能。迄今为止,人工智能能很好地完成简单形式的智能活动,在深度学习的引领下,通过规则和实践的习得,人工智能在复杂形式的智能活动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6]30然而在以自然语言为交流媒介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仍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人工智能至今仍未跨越语言的隔阂,是因为语言在现实交往行为中不仅仅是抽象的表意符号,还是日常生活实践中具有语用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即使用过程中的自然语言不仅包含语义信息,还蕴含着语境及语言使用者的意向性。语言具有形式上的规律,但言语是一个过程,而且每个人有自己的言语方式,当然这种个别的差异并不在语言科学分析的范围内。人工智能的研究者借助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使人工智能实现相对机械的语言交流,诸如Siri 这样的语音助手,他可以执行很多预设的命令,实现与人的简单交流,但与真实的人际交流还有很大的区别,它只是机械地输出预设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人工智能与人类交流时往往倾向于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如科幻电影《她》中那个风趣幽默、善解人意的操作系统女声,让男主角以为自己遇见了真爱,但事实上“她”总共有8316 位人类交互对象,并与其中的641位发生了爱情,男主角只是其中的一位。诚然,一位“完美”的交流对象吸引着普通人去靠近,但是这样程式化的交流缺乏真实性与真诚性,而且人类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致性,即双方为了达成共识作出适当的妥协,而不是单方面的迎合以营造其乐融融的假象。此外,人类世界发育出了数千种语言,这些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处于同一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者不仅掌握语言的语法知识和使用规则,而且还拥有共同且特定的背景知识。语言行为的参与者是以一定的共识为交流基础的,因此,即使在缺乏精准描述的情况下,听者也能利用全局性情境清晰地理解言说者所表达的意思。人类可以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解决这一困局,但对人工智能来说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例如现行的很多翻译软件,它们能做到一一对应的翻译,但却很难达到像人一样的处理歧义情境的能力。人工智能遭遇的瓶颈恰恰是自然语言最神秘的地方,一旦跨越了这个瓶颈,人工智能可能会迎来质的飞跃。
就现状而言,人工智能熟练应对自然语言中存在的语境问题仅是理论上的可能,但是语言之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这个想法变为现实,可能意味着人类最终建成了巴别塔,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神——技术,它不仅统一了全人类的所有语言,而且可以对一切进行重新定义。万物皆为技术所统治,人类也不例外。“人类不再重要,历史将失去意义,人类文明将成为遗迹,未来也不再属于人类,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创世纪将被终结而开始人工智能的‘创世纪’。”[3]10这是对人工智能持有悲观主义倾向的人最担心的情形,人创造了人工智能,最后却因人工智能而毁灭。这样的情形在理论上确实有存在的可能,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并不仅仅只有这一种可能。人类对待人工智能不必过于悲观,现实生活世界不仅仅塑造着当代人的智慧,其中也蕴藏着前人流传下来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必将带着人类走向未来。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代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然而现实生活领域中的诸多问题却还未涉及,科学技术的片面繁荣使得人的真实需要被遗忘,人的问题被排除在了科学之外。随着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出现,以前被看作天方夜谭的想象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模仿不再局限于人的单一行为或功能,而是具备了“人类意识所具有的一切——认知、情感、意欲、自身意识”[7]29。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更高阶段,人工智能将几乎与人无异,人类像上帝造人那样创造出了与人一样甚至是超人的智慧体,思维和意识不再独属于人类。人工智能给人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在人们的心底埋下不安的种子:人到底是什么?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人类世界会不会因为人工智能走向灭亡?德尔菲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神谕再一次成为当代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人应该用什么来证明自身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赫舍尔看来,“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8]46。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整个人类而言,对意义的追问是我们无法绕过的问题。意义能使短暂的感觉沉淀为永恒,给平凡而乏味的人生注入幸福与充实。人每时每刻都处于意义之中,通过对意义的追寻为自己的生存赋予一种价值依据。“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总要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9]213所以人绝不会像动物一样只满足于单纯地活着,而是要追求意义。正是有了对意义的追寻,人们才能够确证自我的存在,彰显人的价值。
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有着向外寻求的传统。人从一生下来就处于一个意义的世界之中,这让我们错误地以为意义世界是早已存在的一个外部世界,它本身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只需要去发现它就可以了,因此人们倾向于从外部去寻求意义,比如诉诸于神话、巫术以及上帝等。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个体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在寻找自我的征程中过分张扬个体而忽略了人的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缺乏现实性和历史性。事实上意义并不是现成地放在客体之中,也不完全是主体所携带的,而是源于主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之中,所以生活的意义必须从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获得。
现实的生活世界从来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处于不断生成之中,人对意义的发现和理解也是处于不断发展前进之中。人对意义的揭示从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出发,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关系的建立往往局限于感官的直接感受,忽略了现实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在人工智能的参与下,由于它储存了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源,基于这些大数据我们可以从全局来把握动态的生活世界,拓宽人们的行动空间和思想空间。
每个人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生活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面对同一个文本“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种生活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意义。因为个体对生活的意义的凝练源于他们不同的生命体验和对世界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无法复制的内容,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每一个鲜活的现实的个人的理由。此外,生活的意义是处于不断生成之中的,人工智能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模拟人,他所有的行为都以人的行为为蓝本,因此他处于一直学习模仿的过程之中,而人则负责进行创造性地生成。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朝着美好的未来发展的,生活意义的追寻也是为了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提供了一个参照物。它作为对人类智慧的模仿,虽然是由一堆金属和非金属组装而成的机械装置,但是由于它同时具备智能,我们并不能将它看作是一般的人造物。人工智能的应用折射出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此前我们对这些问题可能没有直观的感受,但随着人工智能这个第三者的出现,人类不得不直面这些现实问题。人工智能让人在比较中检视自身,不断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随处可见的送餐机器人,不间断监控、巡逻,可从事防火、防化、防爆等危险工作的巡更机器人,能及时避让行人、车辆全天候清扫的扫地、拖地机器人,智能高效的全自动码头,已经上岗的AI 医生,从容主持的AI 机器人“泰坦”……人工智能正渗入各行各业,一个新的智能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人工智能把人从不必要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人可以选择参与到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劳动中去,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让人开始担忧它是否会取代人类,让人成为非人化的存在,这样的担忧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们切不可因噎废食。智能时代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应有之义。对于人自身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也是人不断认识自身的过程,人在现实世界中对意义的追寻将是我们自身不可被替代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