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众核安全文化培育

2020-01-16 06:40蔡东伟
黑河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核技术核能人文精神

蔡东伟,申 磊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核安全事关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事关环境安全,事关公众利益。[1]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必须要坚持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为根本的发展方针,坚持以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确保核安全、环境安全、公众健康。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核电的安全性,做好核电灾害风险的应对,必须加强公众核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公众核安全文化素养。

一、公众核安全文化培育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贯穿于核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公众核能认识和公众核安全文化建构的灵魂与支柱。“人文精神”则强调人的价值,即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之所以被称之为“价值理性”的主要源于缺乏功利效率,它更加的偏重追求“求善”、“求美”精神。“科学精神”是核能及核技术应用发展进步的引擎,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引发了核能及核技术应用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在核能及核技术应用中必须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仅为核能开发与应用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还是核能安全的根本保障和支撑,确保核能开发与应用活动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然而,对科学与人文因素认识的偏狭,运用的不当都会使科学与人文的特性差异增大。公众核安全文化培育,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汇通与融合。科学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这是合理的,但强调以科学标准要求其他一切现象,则是不合理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文精神,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乃至敌视科学则是不合理的。[2]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质上是统一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内在统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汇通中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

公众核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文化与心灵境界,作为特定文化的产物,在本质上蕴含着崇高深邃的人文理想。因此,在公众核安全文化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从逻辑角度追溯公众核安全文化起点

从逻辑角度来看,人的最高安全是公众核安全文化的逻辑起点。公众核安全文化是关于人的学问。公众核安全文化的研究对象即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利益关系,单靠核专业知识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同时从人文社会科学那里汲取营养。核安全问题研究与社会、文化连结,公众核安全文化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

对于我国的公众核安全文化研究来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因子。从科学精神层次来看,公众核安全文化是科学。从人文精神层次来看,公众核安全文化是人文。我国公众核安全文化能走向成熟的基础是先进的科学化,在不断地发展中人文精神务必给予其一种终极关怀。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公众核安全文化有其特定的理论和方法,有它的普适性。

(二)从本质角度阐述公众核安全文化意义

从本质上讲,公众核安全文化的研究应当被定格为有益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诉求。在应对具体安全问题的时候,要时刻想到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公众对核电发展更加敏感,对核电选址、厂址保护、开发和运行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将需要在核电管理中加强公共关系管理和投入,更加妥善对待各类运行和建造问题。[3]

总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或者对立对我国核能及其核技术必然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这两者间的统一是非常必要的。有学者认为,只有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4]单一提倡科学精神,必然会使科学主义泛滥起来,从而导致人们对人文价值的忽视。反之,单一提倡人文精神,忽视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界限的限定作用,会导致人文精神淹没在神秘主义和信仰主义之中,真正的安全问题会消失在虚幻与想象的世界中。

三、我国公众核安全文化构建的实现途径与支撑

实现生态文明以及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良性互动。在新形势下深入解剖和辩证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反思我国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推动核能安全、有序发展,对促进核能行业又好又快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我国核科技安全伦理观

安全问题与利益关系密切相关,其本质是伦理问题,安全伦理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5]核能既能造福于人,又能对人的生命与安全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与威胁。面对核危机时代的民众恐慌应通过有效的路径来进行信任的社会建构,这涉及多方面的参与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的建构。[6]

我国的核能事业的发展,需要坚守基本的伦理价值指引。人是核能开发与应用中的首要因素,应注重人的安全发展诉求,应当作为核科技研究和行业发展的底蕴和动力。我国学者认为,核开发利用是充满巨大价值与风险的人类实践活动,它为人类掘出幸福源泉的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安全与命运。[7]所以,核科学技术是工具,应受人的主宰而造福人类,人不应该受科学技术的控制而贻害人类。

核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真、善、美是相一致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必不可缺的两翼,构建核科技伦理观,培养核能行业从业者为人类造福的思想,使核能开发及应用能够纳入人类自身解放的目标之中。

(二)在核安全舆情、利益争议及诉求表达中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

在核能开发与应用中,往往会引起消极的公众舆情、利益争议及群体性诉求表达等。因此,要实现核安全信息共享与公众参与是我国核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和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核应急状态下,建立一个良好的公众交流机制非常重要。[8]齐格蒙特·鲍曼说:“信息是最好的武器,它越是详尽全面,被剥夺了秘密的敌人也就越能被彻底地解除武装。”[9]因此,核安全真相被告知得越充分,就越能化解公众的质疑和猜测。在实现核安全信息公开的获取、共享与公众参与过程中,政府及责任方应当真实客观、科学严谨、及时有效地对核安全风险进行解释沟通,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使公众对风险的认识回归理性。

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出发进行公众核安全风险沟通,培育公众的核安全意识,环境道德和伦理道德意识,是正确应对舆情、利益争议及诉求表达的关键。要注意区分不同信仰、文化与价值背景、知识水平的人群,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采用适合的公众参与方式,使公众真正表达自己对核安全的认知,使公众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效汇通,实现核能开发的有序、健康、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三)高度重视核电企业核安全文化培育中的人文精神

核能的人文精神推祟的是由人的多重关系展现出来的“人的世界”,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尊重“科学—技术—社会—心理”的完整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的协调。

人文精神有利于核电企业营造良好的对核能及核技术应用的科研环境。马克思曾说,“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10]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汇通与融合是对人类社会最高境界——“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呼吁科学精神,其内在蕴含着高度的人文关怀,具有严格的科学意识。这既是对科学与人文一体化本质意义上的认同,同时更是—种现代人类生存与发展自觉,是核能时代人类广泛关照自身与它类关系与命运的合理归宿。

因此,在公众核安全文化培育过程中,核电企业对其内部的安全监管是重要的一环。当面对“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变革的洪流时,公众核安全文化培育应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当然,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不是要抹煞两者之间的差别,而是强调在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前提下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索,[11]确保我国核电企业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为发展宗旨。

(四)积极推动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模式的价值导向转变

当前,面对我国核能及核技术应用的价值导向,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常常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核能的物化环境背后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2]我国核能及核技术应用价值导要将注意力和研究点放在人的主体作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13]所以,我国核能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扬弃以物为中心的核能及核技术应用观及其发展模式,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及其发展模式,即从“科学—技术”核能发展模式彻底地转变到“科学—技术—社会—心理”模式。人性化已经成为科技开发的核心理念之一。新的发展模式主张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核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应用,引入诸多学科来考察,认识核能的功能和潜能,进行有关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总之,深刻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从核能及核技术应用的科学技术维度到科学、技术、社会与心理过程的协同维度过渡。同时,应从对核能的科学与人文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及片面和狭隘的理解中超越,升华到具有高扬人性特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汇融,高度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保障作用。

(五)在核能人才教育中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

我国培养未来的核能行业从业者的核科技伦理教育,必须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核科学和技术成为真、善、美的统一。培根在近代科学早期,曾希望将科学的方法与精神置于宗教与道德体系之中。[14]我们要协调好核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文化变化的关系。对一些以核技术为特色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公众核安全文化,在学好核能专业的同时拓展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而对非核类特色高等学校,开设有关公众核安全文化的专题讲座,集社会功能、学术功能和审美功能于一体,及时帮助学生认识涉核技术的社会热点,疏导思想困惑。加强我国传统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提高人文素质,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顺应我国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模式的转变和核能人才教育模式转变的要求。

四、结语

核能及核技术应用会出现负面影响和不足,我们必须促使核能开发与应用关注人的发展和生活,与人文价值的要求相一致。我们不能认为凡是核技术上能实现的,都是对人类有益的。我国核能开发与应用应该依靠核能自身的发展、以及向其中注入人文精神、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等,重视自身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才能得到解决。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汇通,是我国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提出的迫切要求,正是弥补和抑制核能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方面的坦途;任何将两者分割开来、忽视两者之间深层的内在联系的做法都是有害于公众核安全文化培育的。

猜你喜欢
核技术核能人文精神
张宇蔚: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的“领跑者”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第十四章 地狱之城——核能
例谈计算核能的五种方法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揭秘核能
身边的核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