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少君 安徽经典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安置房建设越来越多,安置房的绿地规划设计问题开始凸显,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功能,导致园林景观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安置小区绿地规划设计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改善对策。
安置小区绿地规划设计往往存在绿地规划布局不合理、植物配置单调、交通无序、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情感上的呼唤[1]。
当前安置小区居住建筑群布置普遍采用行列式布局,建筑布局规整但缺乏活泼感,绿化布局也因此受到局限,使小区绿地在区与区之间、组团和组团之间,从布局形式、设计方法乃至植物配置方面都几乎雷同,缺乏创新[2]。此外,供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的空间、活动场地过少,种类过于单调,细节方面考虑不到位。
目前,安置小区绿化设计层次较为单一,以地被绿化为主,或者仅仅只是一列行道树,且竖向上的绿化设计过少;植物配置不合理,常绿与落叶比、乔灌木比不合理;选取的植物品种往往不利于发挥其该有的作用且难于管理,导致绿化效果差;绿化设计时没有考虑居民的生活方式,存在部分居民在绿地中栽植瓜果蔬菜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小区的景观效果。
当前,安置小区内景观小品的设置缺乏深入的细节处理,景观效果较差。垃圾桶等公共设施布置时服务半径不合理,不符合居民使用行为规范;小区内乱停车现象严重,有些小区内没有规划停车场地,即便设置了停车场地,其规格尺寸没有考虑安置小区特点,导致有些农用车侵占小区的道路,致使交通混乱。
当前,很多安置小区的设计大多忽略了对原有场地的历史保留,或者没有很好地利用历史特征,设计考虑不全面。同时,对于当地居民原有的一些文化风俗也被限制起来,没有很好地展现在细节中,让居民感到景观乏味、单调。
首先,居住区绿地规划布局应注重合理性与科学性,严格按照绿化设计指标布局。其次,在进行绿地规划设计前,要先确定各个功能区,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合理划分空间,如可以根据安置区居民的需求划分活动交流区、安静休闲区、老人儿童区、特色栽植区和历史文化区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
合理设计公共设施,增加文化设施和运动设施,如在活动交流区增加一些运动器材,供居民健身;在安静休闲区增加一些文化展览栏,以满足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交往;合理设置停车场,避免车辆乱停乱放。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相对僻静的地方设置农用车专用停车场,周围用高大树木围合来降低噪声,减少尾气等污染[3]。
安置区绿地植物造景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选用易于管理、易生长、经济效益高、无毒的树种。丰富绿化层次,利用乡土植物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群落结构;根据绿化位置的不同,考虑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等垂直绿化,打造可持续生态植物景观。同时,可以采用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植物搭配栽植,如油菜花、芦苇等,既可以提高生态效益,也可以给居民带来一种家的归属感,同时节约经济成本。
绿地规划设计应考虑场地的人文特性和历史文化。在对安置小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应充分了解场地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场地资源,科学进行改造。同时,可以通过自主命题的方式来引导居民更多地关注场地的文化,如在休息亭上增加与该地历史有关的匾联,以地方名人、名剧等命名。也可结合景观功能和使用功能来进行设计,通过乡土树种的特色种植来体现场所精神。
安置小区绿地规划设计,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效合理地利用安置用地,做好规划设计,既能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净化空气,又能给周围的居民带来美的享受和舒适的环境。在设计中应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实现人性化设计,充分满足人的需要,同时应注重场所精神设计。一个良好的绿地规划设计是具有感情色彩和精神的,这不仅需要注重艺术、生态等方面,更需要注重社会意义,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安置小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