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竹,李佳,袁晓霞
(成都理工大学)
“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1]。
为开辟城市转型升级新路径,成都市明确提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城市规划。规划中指出,成都市将在未来构建全域公园体系,按照“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理念,构建由龙门山自然生态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化环境组成的全域公园体系[1]。
排泄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是最能引起人们舒适与否的直观因素之一。而公共厕所作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人的舒适度的同时,与公园整体形象密切相关。提升公园公共厕所美观程度对提升公园整体形象,对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在倡导“厕所革命”、建设“公园城市”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厕所的设计也不再局限于提升功能性服务能力,也需注重形象的提升。然而,目前公共厕所的形象设计缺少对地方历史文化、公共环境、宗教习俗等地域特色的具体考量,缺乏对民众审美需求的满足。因此,探寻公共厕所的文化形象建设势在必行。
成都市为四川省省会,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2], 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刚刚荣升“新一线城市”,发展势头正猛,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城市形象建设尤为关键。而公共基础建设中又以公共厕所建设作为关乎人们日常生活、影响重大的项目之一。
另外,城市各类公共场所中,公园绿地区是居民休闲娱乐、健身散步等放松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居民的城市印象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故城市公园中公共厕所的建设及其形象设计就变得较为突出了。
因此,笔者以成都市市区内公园环境中的公共厕所为研究对象,探寻该情景下公共厕所建设中形象设计与文化传达的现状及问题,为公共厕所形象优化提供针对性依据。
作为成都市“公园城市”的打造重点,成都市市区内的各大公园场所在近几年于数量、规模、质量上均有极大提升。而公园区域内的公共厕所建设亦稳步跟进。通过对人民公园、浣花溪公园、青龙湖公园等典型的新老公园内的厕所进行抽样式实地调查,我们发现:
1)基础建设与布局
在基础方面,公园中公厕的空间布局、数量、内部尺度基本满足需求,服务功能方面较为科学完善;
2)外观形象设计
在形象设计上,除少部分公园条件受限,如占地面积极大的青龙湖公园,而较多使用“盒子”式的可移动厕所外,公园中的大多数公厕为契合公园环境和历史文化均有一定的仿古形式,比如传统的青瓦、木构、粉墙等;然而,在形式上较为单一刻板,仅仅是简单的外形模仿,给人千篇一律甚至略显粗陋之感,在空间、造型、材质、光影上大多未有深入考虑;仅有较少量公共厕所对形象设计有了一定的细致考量,如青龙湖公园个别与公共服务休息区合并建立的厕所、浣花溪公园与百花潭公园这类地处市中心人流较大区的公园,不过仍有模板化建设所带来的审美疲劳。
由此可知,成都市市区内公园公共厕所在建设上基本满足市民的生理需求,符合有关规定,但在其形象设计方面还没有较为完备的体现,仍需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成都乃中国千年古都之一,历史积淀深厚,历史文化阶段均有丰厚的产出,可借鉴之源泉极多。
在文化起始时期,成都地区就有着有别于中原文化的辉煌文明。最初的古蜀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住于此的宝墩人。其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形成了灿烂的三星堆文化,曾一度辐射至如今的湖北地区。三星堆与金沙文明所达到的高度令世人称叹,其大量而精美的出土祭祀礼器等亦震撼全球。
在三国时期,由于四川地区四面高峻天险的特殊盆地地形和丰饶的物产,吸引了刘备大军的进驻以及建国,也促使川渝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与碰撞,推动了四川地区各方面文化的丰富与多向增殖。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流传于世,而君臣合祀的武侯祠亦传为佳话。
北宋时期,由于商贸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出入四川的天险阻隔,四川地区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质钱币——交子,并发行于北宋前期的成都。其后,随其流通的扩大,交子由最初的存款凭证逐渐发展为具备信用货币特征的真正货币。
在建筑方面,四川地区常有的木构民居形式是穿斗式建筑。穿斗式建筑,又名“串逗式”,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正因其用料小、柱列密、整体性强的优点,它在川渝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与传统的“木骨泥墙”形式结合,形成广受普罗大众欢迎的廉价易施造的民居形式。
其他地域特色还有明清及民国小瓦青砖建筑形式、千年盐都自贡的燊海井、都江堰水利工程、藏羌等少数民族特色、大熊猫栖息地与繁殖基地等。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内的公共厕所多如牛毛,若是仅仅依照一个或少数几个方式建造,则容易造成乏味感。因此,公共设施的建设应当秉持多元统一的设计思想,在多样的设计元素中综合考量,形变而神似,而不是有如千厕一面的“粗糙”处理,才能达到符合新时代城市格局的城市新形象和公共设施新风貌。同时,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并非能一蹴而就的,且万万不可急于求成。
以传统的穿斗式建筑形式为基础,公园公共厕所的形象设计可提取出四川民居常有形式的简化形式,向现代中国风方向发展。为保证采光和通风,基本理念为坡屋顶与墙体之间以柱支撑形成升起,并以玻璃和通风扇填充,在建筑形式和材料上呼应地方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严格仿古,而是以一定的抽象提取后向历史文化致敬。
4.1.1 汉元素为主
作为古代极具仪式感的入口限定装置,汉阙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意义,且赢得了人们对它的难舍情怀。因此,以汉阙为元素既可以勾起人们的怀古情思,也十分契合成都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能很好地迎合大众深受传统与影视熏陶而来的三国情。
故第一个设计思路即采用汉阙基础处的内倾墙面,将建筑四角外凸后形成半嵌入式的阙楼形式,阙楼高于墙面形成升起。屋顶的主屋面为中间为平顶的四坡顶,四角的阙形做单独小顶。屋面与墙面之间的高窗可封玻璃亦可全透。而立面材料可采用浅色系灰调仿大理石瓷砖,表面阴雕三国人物故事或三星堆纹饰,低调而不单调。整体风格的定位以沉静古朴为基调,色调上不必做过多强调,主要突出简洁的暗纹,给人以汉朝与三国的大气以及面对历史时的肃穆与追思。
4.1.2 穿斗民居为主
穿斗式的民居是四川民居的一大代表,在各地村镇均有较广泛的普及性和代表性。因此,以穿斗的结构形式为主题来设计公厕也很有地域性和辨识度,且在形式上平易近人。
所以,第二个设计思路即主要表现穿斗的结构特色,如檐下挑出结构和山墙面。墙面可直接采用白色防水蚀乳胶漆(腻子膏)以突出木柱(木片材包柱),而升起的空间以仿木结构的混凝土圆柱支撑,山墙处横纵的柱子之间完全透空,使室内的人们不禁顺着光线的来处追寻并观注到穿斗的支撑方式。若是考虑到全透空间对冬夏人体舒适度的负面影响,可填充玻璃并以细竹为栅格均匀排布,以减弱玻璃的不协调性,同时形成不一样的光影效果。
4.1.3 明清小青砖
青砖的深灰色材质特别能体现古朴而幽雅沉静之美,因此颇受现今建筑师们的欢迎。同时,小青瓦的艺术堆叠效果优良,在仿古街区等方面也时常出现。虽然青砖青瓦的使用随烧砖技术的改良日益增多,渊源较长,但是其在中国各地均有或多或少的应用,地方性特色不强。不过,这一中国古代阶段性特色在成都市一环内的老宅中使用较多,适当地运用于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也有其根源性与贴合度。
因此,第三个设计思路即可结合现如今所制造的仿青砖贴面材料对外立面和局部内墙进行装饰,且外立面的局部面砖可替换为同尺寸的小雕刻砖(形似汉画像砖),简洁地表现农耕、商贸、历史故事等景观,通过有意识的参差排列形成墙面的节奏感。而屋顶的设计仍旧采用升起的想法。
显然,公园公共厕所的建设在外立面和内部陈设的风格上是有明显差异的。外部表达相对更偏大气直白,而内部装饰为兼顾功能陈设和清洁处理则较为含蓄收敛。在深入构建各个细节时,其具体的拿捏方式可从以下两个案例中得出。
4.2.1 外部形象分析——青龙湖公园公厕
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内的公共厕所分为永久性建筑和临时性装置。其中,永久性的厕所空间与接待厅、售卖区联合建设,在材料使用和色彩搭配上简洁大方,褐色方木构架与米色砖墙面在面向道路的主立面上取得了极佳的视觉效果,并与公园内广阔的湖面和绿地和谐共融。由此可知,公厕的形象展示在外立面上更偏向于视觉上的感染力以及与外部环境共同构成的“名片”效应。
4.2.2 内部形象分析——百花潭公园公厕
百花潭公园的古典韵味更浓,厕所外部红漆、白墙、木构、青砖瓦的搭配有着鲜明的明清时代特色,而在内部装饰上,采用了白瓷砖墙面、黑色仿大理石洗手台、浅芝麻灰暗纹地面砖,佐以深褐色木质窗棂和灯罩框,简明低调地呼应整体风格并兼顾便于清洁的功能条件。可见,在公共厕所这一特定功能下,其内部装陈必然趋向去凹凸的简化表达,但又正好符合现代中国风的大前提,从而可用平面构成的方式融入高度抽象化的国风韵味,一举多得。
通过对成都市市区内公共厕所的现状调研可知,成都市市内公厕在宏观上的空间配置情况和微观上的厕位尺度与男女比例等情况基本趋于合理,但在公厕的外形设计上大多有所欠缺。
结合当代设计手法进行现代仿古的设计构思,笔者提出新时期下公厕形象设计的基本路径,在造型、纹理等多方面呼应过去、致敬传统,在满足公厕通风采光等基本需求下,兼顾市民的审美情趣与心理需求,传达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
本次探究所总结的设计思路不仅为城市公园中公共厕所的建设做出了新的阶段性定位,也为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同时,为推进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满足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而添上一块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