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军,陈信在,丛方磊
(1.91184部队,山东 青岛 266071; 2.91411部队,辽宁 大连 116041;3.军委审计署济南审计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0)
当前, 船舶雷达装备以其强大的预警探测能力增强了船舶的战斗力,同时本身也成为敌方重点打击的目标。船舶雷达装备作为预警探测系统的核心,具有技术含量高、结构原理复杂、抗打击能力弱、战损模式复杂、战损抢修难度大、综合保障需求高等特点。
战损抢修是指针对因战斗而损伤的装备,在评估损伤的基础上,运用应急修理措施使其快速恢复到某种可用的程度,能够执行一定任务的维修保障活动。对于战损装备,要做好系统全面的战损分析工作,采用合适的战损评估准则与方法,根据战损分析的结果科学的进行战损评估,制定合理的修理方案。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战损修复技术和方法系统地开展战损修复工作。船舶雷达装备的战损分析与评估作为战损抢修的重要内容,在装备的战损抢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船舶雷达装备战损分析是开展装备战损评估和选定应急抢修方法的基础,主要包括战损模式分析、战损部位分析、功能项目分析和战损影响分析几个方面。
装备的战损模式是指由于战斗所导致的装备损伤、损坏和损毁的表现形式[1]。船舶雷达装备的战损原因主要有射弹损伤、爆炸损伤、电磁脉冲武器损伤、碳纤维炸弹损伤、高能激光武器损伤、电子攻击损伤、软件攻击损伤、化学攻击损伤、网络攻击损伤、核爆综合损伤等。相应的战损模式主要包括机械结构类损伤、电气电子类损伤、化学破坏类损伤、软件系统损伤、核爆综合损伤等。
机械结构类损伤模式主要有变形、折断、裂缝、开裂、分离、脱落、分解、卡止、穿透、松动、磨损等。电气电子类损伤模式主要有断路、短路、击穿、低效、漂移、变值、清除、虚接、烧毁、破裂、电离、泄漏等。化学破坏类损伤模式主要有燃烧损伤、化学腐蚀、化学溶解、化学污染等。软件系统损伤模式主要有病毒破坏、无法开机、程序无法启动、程序丢失或损坏、程序受篡改、软硬件失控等。核爆综合损伤模式主要有爆炸损伤、燃烧损伤、破片损伤、冲击损伤、应力损伤、射线损伤、电磁脉冲损伤、化学污染等。
船舶雷达装备战损部位与战损模式密切相关,不同的战损模式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战损部位。船舶雷达装备的战损部位主要集中在以下部分:①雷达天线、天线座、天线稳定平台及伺服系统、汇流环系统、波导馈线系统、电线电缆系统、相控阵天线的T/R组件、接收机前端、舱外发射系统、舱外水冷却系统、舱外吸收负载等;②受飞弹攻击的舱室内分机、机柜、水冷却系统、馈线及电缆系统等;③受电磁脉冲武器的耦合、穿透、感应等效应攻击的分机、机柜和线缆等;④接入网络的计算机系统、显控系统、网络交换系统、数据传输与驱动系统的软件及硬件部分等。
雷达装备的基本功能是指雷达能够完成作战任务所必需的功能,基本功能项目是指当其受损后会对作战任务或安全产生直接的致命性影响的项目。雷达装备战损评估与抢修的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受损雷达装备的基本作战能力,因此合理分析装备的各功能项目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时要针对执行任务的不同,合理划分装备的基本功能、基本功能项目和非基本功能、非基本功能项目。在确定雷达装备基本功能项目的基础上,再依据威胁机理,针对各基本功能项目,科学地开展战损原因和战损影响分析。
装备的战损影响是指由于战斗所导致的装备损伤或损坏的程度和对战斗任务所造成的影响。战损影响的分析要依据装备的主要功能、工作方式、结构组成、各功能模块等各要素系统权衡战损影响,并注重按层次分清模块或组件的战损对于子系统、分系统、系统、相关战斗任务、全功能战斗任务的影响,综合判定战损对任务的影响,为后续的战损评估、维修方案制定、战损维修实施等提供科学的依据。针对不同的战损模式,要科学的解析其因果关系,系统的确定其战损影响,从而分析出装备的可维修单元以便于进行装备抢修。
雷达战损评估是指雷达装备发生战场损伤后,技术人员在作战阶段或间歇期等紧急情况下及时准确地判定战损部位、战损程度、现场可修复性、修复时间和修后的作战能力,并确定修理地域、修理力量、修理方法、实施步骤、保障资源需求等要素的过程[2]。装备战场损伤评估需要依据现有的损伤评估知识库,通过系统的分析和严密的推理得出所需的评估结论。战损评估的实质是装备战损抢修的决策过程,同时也是装备战损的诊断过程。船舶雷达装备战损等级评估流程图见图1。
船舶雷达装备的战损评估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内容深入广泛、关联的项目复杂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定位与检测战损部位、评估损伤程度和对当前任务的影响[3]。
2)判定损伤是否需要现场立即修复,规划损伤修复的顺序。
3)确定采用现场修复、基地修复、进厂修复还是返回生产厂(所)修复。
4)确定修理的方法、步骤、工艺、流程、相关配合内容及注意事项。
5)给出保障资源需求:备件、器材、物资、耗材、车辆、设施、设备、场地、仪器、仪表、人员、时间、协同单位及部门等。
6)提出装备修复后的作战性能、相关指标、使用限制、注意事项等。
1)科学划分战损等级。战损等级的划分要以能够顺利开展战损抢修工作为目标[4]。划分的依据主要有:装备损伤程度、装备抢修时限、维修保障力量的级别、保障地域及保障资源等。对于船舶雷达装备而言,由于装备的功能集成度高、核心地位明显、战斗任务影响大、装备载体移动性强、各系统和整体作战能力间的关系难以定量描述,故可以采取灵活的差异化战损等级分类方法。对于在海上执行战斗任务的船舶,可以参照装备战损后的剩余任务能力,如:完全战斗能力、战斗能力、应急战斗能力、舰艇保障力量能修复、舰艇保障力量不能修复来进行分类,可分为:Ⅰ级轻度损伤、Ⅱ级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重大损伤。对于停靠在码头的船舶,受装备作用及功能、损伤模式、维修保障力量、保障地域及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可依据装备战损可修复力量的级别,如舰员自修力量(A1级)能修复、A2级保障力量能修复、B级保障力量能修复、C1级保障力量能修复、C2级保障力量能修复、D级保障力量能修复、无法修复来进行分类,损伤分为:Ⅰ级轻度损伤、Ⅱ级轻度损伤、中度损伤、Ⅰ级严重损伤、Ⅱ级严重损伤、重大损伤、报废。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战损等级划分。
2)合理的开展战损评估。船舶雷达装备的战损评估,需要依据装备的功能项目分析、战损模式分析、战损部位分析、战损影响分析等的结果,建立系统完善、科学高效、严格规范、实用易用的战损评估准则。针对装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和准则开展战损评估。如基于四级六等损伤分级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判定树与不确定性推理理论结合法、以抢修时间为评判准则的损伤等级评估法等。对于船舶雷达装备的战损评估而言,组织决策层更多关注的是复杂战损模式下抢修工作量的分析和计算,而不是能否现场修理。
船舶雷达装备的战损常会导致多个分系统或部件受损,难以依据经验直观准确的评估装备的受损情况,故需要通过一系列逻辑判断准则来评估装备的战损情况。流程图法是开展船舶雷达装备战损评估的常用方法,其将战损部件所需的保障力量和抢修时间作为评定的依据,通过综合总的抢修任务量来评定战损等级。流程图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评估决策的相关逻辑顺序,使评估的内容更容易理解、评估的工作更容易操作;缺点在于它很难表述各种专业的需求,也无法描述实际的战场环境等各种复杂的需要判断的要素。因此,根据不同的装备特点,将流程图法与其它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取长补短,综合权衡,是切实提高战损评估效果的有效途径。
船舶雷达装备作为船舶信息与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好性直接关系着战斗的胜负。科学运用现代的战损分析和战损评估技术,积极探索战损抢修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构建系统科学的战损抢修体系,对实现战损装备的快速高效修复,确保部队战斗力的有效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