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运河畔水运流年 中国京剧百年三杰
——清江浦名人王瑶卿、周信芳、宋长荣

2020-01-16 01:35何永年
江苏地方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周信芳长荣梅兰芳

◎何永年

(江苏淮安 223000)

提 要:明清两代,淮安是水利枢纽交通咽喉,也是漕粮运输、海盐集散中心,设有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府、盐运御史等机构,官商集聚为京剧艺术的流行提供了最佳环境,形成了戏剧繁荣的局面,淮安由此产生了京剧三杰——“通天教主”王瑶卿、麒派宗师周信芳、荀派艺术传人宋长荣。

京剧是中国“国粹”,它是中国最为普及的剧种。京剧艺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近百年是它最兴盛的时期。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淮安是水利枢纽交通咽喉,也是漕粮运输、海盐集散中心,掌控着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这里设有河道总督府和漕运总督府,还有盐运御史等机构,交通发达,商贾云集,加上盐运发达,出现了以盐商为代表的富商阶层。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从这里经过,全国各地的剧种如昆剧、徽剧等先后来到了这里,形成繁荣的戏剧演出的场景。产生出京剧三杰——通天教主王瑶卿、麒派宗师周信芳、荀艺传人宋长荣。

通天教主王瑶卿

王瑶卿(1880-1954),原名瑞臻,字雅庭,别号菊痴,晚号瑶青,艺名瑶卿,斋名“古瑁轩”。祖籍淮安。他是一位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曲教育家。王瑶卿之父王徇云出生于清浦区火星庙街7号,是一位著名昆曲演员,王瑶卿成名后,王氏父子每年秋天乘船来淮,在火星庙街宁绍会馆大舞台演出一周。

火星庙街7号原址淮安市人民小学内,后经市文化名人陈清老人多方协调,2003年在人民小学西北角按原样新建三间王瑶卿故居,陈列王瑶卿生平介绍和照片。据陈清介绍,该故居不久将单独成为纪念庭院,在学校围栏处开一门,和乐园街相通,京剧票友们将在这里活动,和周信芳故居一样,让京剧韵律在这里飘扬。

王瑶卿幼时在北京学戏,师从田宝琳,在三庆班又从师崇富贵练功。后拜谢双寿为师,同时向张正荃、杜蝶云学青衣和刀马旦。他19岁进福寿班,又向时小福、李紫珊(万盏灯)、陈德霖等名家求艺。23岁三进福寿班,不仅对青衣、刀马旦兼演,而且还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戏进行过革新尝试,显示了他独特的才华和创造精神。同年,被选入升平署外学民籍学生,时常进入清宫演出。26岁入同庆班,为名演员谭鑫培所器重,与谭合演过《汾河湾》《南天门》《珠帘寨》《探母》等戏。29岁自己组班演出于丹桂园,重排和新编《五彩舆》《十三妹》《乾坤福寿镜》《棋盘山》《万里缘》等剧,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时人将他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

45岁时,王瑶卿因嗓音失润,不再登台演出,以授徒为业,曾任中国戏曲学校顾问、校长。著名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后来的许多名家都曾接受过他的指导,他在中国京剧界享有“通天教主”美誉。王瑶卿一生从艺、授艺,对中国京剧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王瑶卿在表演上博采众长,承前启后,上承梅巧玲、余紫云之衣钵,下开梅兰芳、程砚秋之端绪。他吸取前辈优点,打破行当限制,兼取青衣、花旦、刀马和昆曲旦行各功之长,创造了花衫的行当。对唱、做、念、打都进行了新的创造,丰富了京剧旦行的艺术手段,为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拓宽道路。

王瑶卿的唱功明利刚健,遒劲爽脆,他善创新腔,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所唱快板最显功力。做功身段方面,善于用步示和水袖技巧表达人物,《长坂坡》跑箭的圆场,以及《福寿镜》惊疯的舞袖等,皆有其独到之处。演刀马戏则靠功力娴熟稳健,身手准确干净。对服饰、妆扮和砌未、把子等,有颇多改进,并率先废除了踩跻。

王瑶卿在表演上的突出之处,在于能从生活出发,以人物的性格、身份、思想感情为依据。他念的韵白,能破旧规,自然而生动;念的京白既合乎京剧规律,又接近生活,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还善用京白、韵白相间的“风搅雪”念法,表现特定人物的神韵和风采。演旗装戏描摹宫廷贵妇仪容神态,细致入微,出出传神。他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塑造了许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十三妹》中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明快爽朗的何玉凤,《万里缘》中反抗暴力、宁死不屈的胡阿云,《木兰从军》中勇猛多智、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娘子军》中文武双全的梁红玉;以及《荀灌娘》中天真活泼、有勇无谋的荀灌娘,无不脍炙人口,称盛一时。晚年,为《白蛇传》《柳荫记》《牛郎织女》设计唱腔,突破了七字句、十字句的旧规,有较多的创造。王瑶卿的艺术创造,丰富了戏曲表演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

王瑶卿不仅是一位创行、开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京剧艺术的教育家。数十年间,受过王瑶卿教诲的演员不下三四百人。他不是一般的呆板地“教”,而是画龙点睛、点石成金般地加以“指拨”,从而激活学生心头的艺术灵性,使他们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完成自己,成长成功。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有一次观看了王瑶卿《虹霓关》中的“花衫”表演后,忽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他极为兴奋,欲拜王瑶卿为师。王瑶卿因与梅兰芳同辈,虽说收梅兰芳为徒,但仍以兄弟相称。王瑶卿对梅兰芳亦师亦友,他把自己的一些拿手好戏与重要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梅兰芳,体现出了高尚品德。有人说,“花衫”的首创是王瑶卿,而将“花衫”发扬光大的则是梅兰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瑶卿与梅兰芳是一对真正意义上的京剧艺术上的师与徒。

作为一位京剧艺术教育家,王瑶卿桃李满天下。他教过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教过四小名旦——徐碧云、王玉蓉、芙蓉草、筱翠花,晚些的杜近芳、刘秀荣、谢锐青等众多京剧名家也都受过他的指导。王瑶卿在教学中,能因材施教,注重启发,注重创造,他的学生也善于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因而他的这些学生也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京剧艺术增光添彩。

麒派宗师周信芳

从风光旖旎的淮安楚秀园西大门向东北方向,沿着弯弯的文渠河北岸的石径往东走到虹桥里59号,一座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建筑映入眼帘:紫漆大门上方门楣上“周信芳故居”五个镏金大字引人注目,门内庭院两侧是姹紫嫣嫣红的花坛和两簇高大的美人蕉,正厅挂满了周信芳的剧照和生平介绍,院内左侧有一“麒麟亭”,亭廊内墙上镶满了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先念、江泽民、李瑞环、邓颖超,以及文化艺术界曹禺、李玉菇、刘海粟、沙孟海等名人亲笔题词的碑石。

2005 年8月,周信芳先生诞辰110 周年,全国戏剧界知名人士与京剧爱好者数百人汇集于周信芳故居,缅怀一代宗师,为弘扬京剧文化艺术出谋划策。据陈清老人介绍,淮安市将在近年建成“麒派大师周信芳纪念馆”,陈清老人不顾年事已高,拖着残疾身躯,到全国各地收集周信芳先生的宝贵资料。该馆建成后,将成为一处地方文化景点。

周信芳,1895 年1 月14 日出生于清江浦南门东侧虹桥。其祖籍浙江慈溪,父亲周慰堂是位学识渊博、技艺精湛的戏曲业余爱好者。周信芳从五六岁起开始练功学戏,7岁时随父亲金琴仙(艺名)到杭州拱震桥天仙茶园搭班唱戏,初次登台即受到观众的赞赏和欢迎,并以“七龄童”为名到处演唱。 11 岁时在上海桂荣园搭班,当时写戏报的先生误将“七龄”写成麒麟,因为演出受到观众欢迎,而麒麟又被看成是吉祥之物,从此他便以“麒麟”为名响遍大江南北和东海之滨。

评论家和观众常说:“梅兰芳是‘美’的化身,而周信芳是‘力’的艺术”。周信芳的戏无论唱、做、念、打都很地道有劲。他演出的戏节奏明快,唱念扎实,表演有着强烈的感人力量,使观众看得过瘾,听得动情。因此,在上海曾出现家家听播《追韩信》、处处学唱《打严嵩》的情景。周信芳一生演出近六百出戏,以连本戏为主,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反映国家兴亡和忠奸斗争的政治戏,并在选材上注重反映时代需要和群众呼声。

1927年大革命北伐期间,周信芳参加新文艺团体“南国社”,与进步戏剧家欧阳予倩合作演出新编《潘金莲》,在剧中扮演武松一角。然后二人又合作演出《黛玉葬花》,周演贾宝玉。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编演《洪承畴》和《明末遗恨》等剧,揭露汉奸叛国罪行,同时批判当权者醉生梦死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卖国政策。到了“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周信芳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救亡演剧协会,担任戏剧部主任。他组建“移风社”,在卡尔登(今长江剧场)编演《徽钦二帝》《香妃恨》等戏,又计划排演爱国英雄戏《文天祥》和《史可法》,被日伪通过法租界禁演,但剧目预告牌一直悬挂在舞台两边,以唤起民众爱国救亡之心。他发动大家义演,救济难民,组织青年演员到遭受日军围困坚守在四行仓库的“孤军营”进行慰问演出。他的夫人裘丽琳也积极协助并参与各项救亡工作。

周信芳在抗战期间遭受的困苦和曲折很多,他把希望寄托在抗战胜利后,希望国民党能重新振奋,尽快把国家从战争废墟上恢复起来。但是,当他看到从重庆飞回来的接收大员大捞金钱、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投靠美国换取军援和发动内战的种种行为时,他深感失望。在与中共地下党员于伶、姜椿芳等人接触中,他找到了寻求光明之路,从此积极参加地下党所领导的京剧“艺友座谈会”活动,并且支持他们搞京剧改革创新京剧的工作。最使他兴奋的是,1946 年9月的一天,他接到周公馆(即中共驻沪办事处)的一份请柬,聆听周恩来语重心长的教诲,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从此,他积极参加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社会局艺员登记的斗争。为了迎接解放,在上海戏剧界在中共地下文委的领导下,成立了以熊佛西、黄佐临、刘厚生等为首的地下剧影协会,并广泛联系动员戏剧界著名人士都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当吕俊樵和熊佛西校长来周信芳家借谈戏为名而会面时,周信芳当即明确表示“不会跟他们(指国民党)走的”,表示要和大家一齐迎接解放。

上海一解放,梅兰芳、周信芳二位就积极参加劳军和救济灾民的义演活动。首演的剧目《打渔杀家》,这是他们二人13岁时在北京、天津等地合作演过的戏,在40 年后为欢庆解放而重演,他们精神格外饱满,配合得严丝合缝。两人技艺之高超,戏德之高尚,可称艺坛魁首。他们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特邀代表,赴京筹备和参加开国大典。1952 年冬,他和梅兰芳、盖叫天、程砚秋、王瑶卿和豫剧代表常香玉、越剧代表袁雪芬等人在全国观摩演出大会上被同时授予荣誉奖。

新中国成立后,周信芳受文化部委托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为梅兰芳),担任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处长。1953年3月起,担任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从1955 年开始至1975 年3 月8日遭受“四人帮”迫害含冤逝世为止,他一直担任上海京剧院院长的职务。在解放后到“文革”前的17年中,他以充沛的精力投身于各项政治运动和积极编演新剧目,不断加工提高保留节目的艺术质量。在抗美援朝期间,他排新戏《信陵君》,随后又排演了《澶州之盟》和《义责王魁》《十五贯》等,对原有的《四进士》《坐楼杀惜》《徐策跑城》《打渔杀家》等戏不断加工提高,使之成为具有麒派艺术特色的好戏。麒派艺术主要特点是讲究以塑人物为中心,讲究表演地道,戏剧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念白铿锵有力,吐字清楚,唱腔讲究动情感人,不是为唱而唱,更不为耍花腔去卖嗓子,而是一切从刻画剧中人物性格和塑造感人艺术形象的需要来进行取舍。

新中国成立后,周信芳积极投身党所号召的各项政治活动。在解放初期,除参加救灾、慰问解放军等种种义演之外,1951 年带头发动和组织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而义演的活动。他先带头在大众剧场义演三场《四进士》,接着又参加各种联合义演。在他的带动下,上海京剧界(包括外省市来沪演出的剧团在内)完成了一架京剧号战斗机的捐献指标。同年2 月,上海市文化局为其演剧生活五十周年举行纪念活动时,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庆贺周信芳先生演剧五十年的成就”,郭沫若、沈雁冰、洪琛、田汉等文化名人和文化部门领导也纷纷题词为他祝贺。1953 年冬,他参加了以贺龙副总理为首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1956 年11 月,他又亲自率领庞大的上海京剧院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节的庆祝活动。1959 年4 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八届七中全会,提倡各级干部对上要讲真话,敢于如实反映情况,提倡“要学习忠贞而敢谏的明朝官员海瑞精神,要有像海瑞批评嘉靖皇帝那样的勇气”,当时主持文化部工作的周扬请上海市委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周信芳,要他编演《海瑞上疏》的戏,并列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剧目。上海京剧院立即组织了以周信芳为首的创作班子开始工作。鉴于解放前后多年追求进步,周信芳在“七一”纪念党的生日时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工作,赶写赶排出了《海瑞上疏》,不但在上海演出,而且到北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欢迎和肯定。

1965 年11 月10 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上疏>》,此后,周信芳和吴晗被点名批判。1966 年8月22 日,周信芳被抄家,许多名人赠送的字画和贵重纪念品被洗劫一空,全家受到莫须有的批判。但他没有屈服于“四人帮”的淫威,正气凛然地唱道:“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恶人尽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徐策跑城》中的唱词)。1975 年1 月,年已八旬的周信芳受尽折磨,多病齐发,于3月8日病逝于华山医院。

周信芳先生创造的麒派艺术具有极鲜明的风格。麒派艺术节奏的问世显示了周信芳先生不同凡响的才华与胆识,为舞台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荀艺长荣 光彩映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江淮大地上升起了一颗艺术明星,他就是著名京剧荀派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特别奖获得者、江苏省长荣京剧院名誉院长宋长荣。

宋长荣1935 年7 月出生在江苏省沭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2 岁入学,一年后因家贫辍学。1950 年入沭阳县长字京剧班学戏,先后师从新艳秋、王慧君学花旦。由于勤学苦练,他很快学会了《宇宙峰》《锁麟囊》等十几出传统戏。初出道时正逢解放初期,他先后在淮阴东长街的胜利戏院和都天庙街的大众剧场,演出了《红娘》《红楼二尤》等剧目,受到京剧迷们的普遍欢迎。1955 年,他参加沭阳县京剧团演出崭露头角,次年在淮阴专区汇演中获奖,1957 年 随 县 京剧团到南京演出,轰动一时。

1957年秋,南京城里涌起一股京剧热,众多戏迷争相目睹来自苏北沭阳县京剧团的精彩演出,并为男旦宋长荣的表演击节叫好。当时,他在夫子庙贡院街秦淮区文化馆内的一个小剧场演出,演出《红娘》《金玉奴》《勘玉钏》等剧目,因演出轰动,座位不够,移至游乐场里的梨香馆,不久又改在更多座位的明德堂,仍不能满足观众需求,再次移至有八百多座位的大光明剧场。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宋长荣由为人们熟知并深受喜爱。宋长荣对艺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演出前一个小时概不会客,并嘱其妻“监管”。生活中像农村干部的宋长荣,在台上扮相俊俏,念白清脆悦耳,唱腔声情并茂,做功纯熟优美,表演真实细腻,带给人完美的艺术享受。时有“苏北梅兰芳”“活红娘”“一颗刚出土的明珠”之赞誉。每每演毕,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1959年,宋长荣到上海演出,得到周信芳、魏连芳、言慧珠、李玉菇等名师指导。不久,调入江苏省京剧团,主演《玉堂春》《红娘》《凤还巢》《贵妃醉酒》等剧目。1961 年,宋长荣拜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为师,深得荀派艺术的真谛,从此以荀派戏为主,并致力于荀派艺术研究。

2004 年2 月,宋长荣接受《淮安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了当年拜 师 场 面:“1961 年,苏北6 个县的京剧团合并,成立了淮阴地区京剧团,我还是主演,不久我调到省京剧院深造。那个时候,我在艺术上仍然没有定型,梅、程、荀、尚各派都唱。1961 年,荀 慧 生先生到南京演出,我对荀派艺术倾慕已久,一连看了荀先生几场《红娘》,我想要是能拜荀先生为师该有多好。秋凉的一天晚上,荀先生真的到中华剧场来看了我的一场《红娘》,并在散戏后步入后台,夸我基本功很好,很有培养前途。过了几天,省委宣传部和省京剧院把我推荐给了荀先生,并通知我拜荀先生为师,当时我真的高兴极了。记得那一天,我身穿一套蓝中山装,新买了一双大圆头皮鞋,到南京福昌饭店拜师。荀先生见了我就说,你们江苏是出京剧人才的地方啊,梅兰芳是泰州人,你们淮阴清江还有一位京剧表演大师王瑶卿,人称通天教主,连梅兰芳先生、程砚秋先生、尚小云先生和我,都受过他的指点和教益。当时的拜师仪式很复杂,红烛高照,香烟缭绕,要拜祖师爷牌,要请前辈举香,要向师娘磕头。仪式结束后我向老师敬酒,表示一定要好好继承发扬荀派艺术,把老师的本领学到手。之后,我随着老师一起在沪宁线上演出持续了半年多,学了不少东西。1965 年,我到北京学习现代戏,专门去宣外山西街甲十三号小留香馆拜谒老师,将我学的现代戏《打铜锣》排给老师看,老师还热情地为我指点加工。”

1963 年,宋长荣回淮阴地区京剧团,继续在苏皖一带演出。“文革”期间曾参加演出《红灯记》《江姐》等剧目。

粉碎“四人帮”后,宋长荣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曾率团演遍大半个中国。1978年,宋长荣参演《逼上梁山》《柜中缘》《红楼二尤》。1979年,淮阴京剧团复排传统戏《红娘》,当时锁定目标是上海,但又不敢冒昧去上海,于是先到扬州试探,演出在扬州一炮打响之后,顺着常州、苏州一路演下去,直到年底才到上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新华社记者写了篇《小剧团轰动大上海》的报道,《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都纷纷发表文章,称宋长荣是“活红娘”“真是比女人还女人”,特别对宋长荣表演的采花扑蝶,大耍水袖和磨墨的情节称赞有加,有位作者在诗中赞道:“氍毹多少妖娆女,不及淮阴细腻腰。”上海热情的观众冒雨排队买票的情景,让宋长荣感叹、激动不己。

1980 年,宋长荣到济南、天津、北京等城市演出《红娘》,轰动三市剧坛,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了演出实况,中央新闻纪录电影片厂将该剧拍摄成彩色舞台纪录片。宋长荣被誉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活红娘”。1984 年11 月,他率团赴香港演出,盛况空前,五天戏票被抢购一空,最后不得不加演两天。1990 年1 月,适逢宋长荣舞台生涯四十周年,李瑞环亲笔题词“荀艺长荣”。2000 年1 月7日,宋长荣参加在首都北京举行的“纪念荀尚百年诞辰演唱会”。当年4 月18日,宋长荣赴宁演出,在宁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自为宋长荣登台操琴。5 月8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宁观看了宋长荣的演出。

2006 年6 月,宋长荣应邀在美国、加拿大进行艺术交流,并在纽约法拉盛市政厅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中演出。他率弟子同台演出《红娘》,轰动一时。美国《侨报》评论说:“他的出场就像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驾着春风突然飞到舞台上,光彩四射,观众哗然,满堂喝彩。”无论是念白、演唱还是表演,他呈现给观众的都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少女,而不是一位73岁的老人。宋长荣获得由美华艺术协会、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纽约文化局共同主办的亚洲杰出艺术家金奖“终身艺术成就奖”。

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中,宋长荣主演过古装及现代京剧剧目七十余出,其唱腔柔媚,声情动人,演技独到。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曾派摄制组专程来华拍摄其艺术与生活电视片,该片在法国引起热烈反响,为我国民族艺术赢得了荣誉。

猜你喜欢
周信芳长荣梅兰芳
梅兰芳评传
童长荣:铮铮铁骨铸丰碑
大师排练也不含糊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戏子”和名媛的传奇恋歌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周信芳旧藏反响热烈
周信芳坚持拍背影戏
EXIT
名旦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