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胜村

2020-01-15 10:10路发今
翠苑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业园山区村民

路发今

在溧阳天目湖镇南部的大山深处,有个大名鼎鼎的山村叫三胜村。为什么会赫赫有名呢?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个山村是由七八个农民发起创办的三胜合作社,他们在社内实行按劳分配、定量分益制的做法,被县委生产合作部通讯组写成文章发表在《新华日报》后,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视,老人家将此文收进了他亲自选编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一书中向全国推广,所以这个山村的名气一下子就大了。但由于我们三胜村地处深山老岭,交通不便,因此,这个山村几十年面貌变化不大,村是“三不通”(即不通路、不通电、不通广播)的贫困村,村民住的仍是土坯墙、茅草房。20世纪80年代后期,溧阳市利用丘陵山區的资源优势,逐步推进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特别是撤县设市后实施了“四大开发”,三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穷山村嬗变成了如今的美丽乡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开上了轿车。近年来,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这个美丽的山村,使三胜村闻名遐迩,声名远扬,来此旅游、观光的游客纷至沓来。村上干净整洁的村道,花园别墅式的民居,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令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来的人都惊叹、羡慕不已……那么三胜村是怎样由贫困村嬗变成幸福村的呢?

村名的来历

三胜村原先叫下田村,由下田、荷花塘、西塘、竹塘、竹墩、高塘岕、山边等11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大都是在清末或民国初期,从河南罗山、光山一带逃荒讨饭过来的。当年有人写了这么一首小诗,形象、逼真地描写了河南灾民逃荒南下的情景:“老婆挎着讨饭篮,一副稻箩下江南。前头挑的破棉絮,后头挑着女和男。”以原村会计段贵保家为例:1858年,黄河决堤后洪水泛滥,冲毁房舍农田,无法生存,段贵保的先辈带着五个儿子,挑着箩筐,从河南光山的段彭冲出发,一路乞讨,颠沛流离,最后来到了苏皖交界的竹塘村,在此繁衍生息、沿袭至今。据村里统计,类似段贵保家这样从河南来的灾民,下田村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灾民到了溧阳,只能在边远山区的深山老岭搭个草棚子,勉强栖身,然后像鸡刨食似地在山坡上开荒种地,收些南瓜、红薯,勉强度日。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1949年春天,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解放江南大片土地。1950年秋天,溧阳全面实行土地改革,下田村村民分得了土地,个个欢天喜地,笑逐颜开。这年年底的一天晚上,山丫乡政府将从地主家中收缴的地契、高利贷借据等东西集中在一起,全部堆放在镇上南汇小学门前的操场上,点火焚烧,地契、借据顷刻间化为灰烬。火光之中,只见操场上成千上万的人们一片欢腾,大家连声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下田村的村民在解放初期,虽然分到了土地,但由于田多人少,田间耕作全靠人工,耕牛、水车、犁耙、掼桶等必不可少的大型农具少之又少。在农忙时节一件农具家家等着借用,误工误时又误季节,那时候三麦亩产只有一百多斤,水稻亩产也只有三百来斤。1952春天,下田村上的陈泉清、徐家荣、蒋金法、凃长生、胡先恩、高友法等七八个农民,积极响应党和毛主席“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伟大号召,自发组织成立了溧阳第二个农业合作初级社。入社的农户中,有贫农17户,中农6户,富裕中农1户。入股的土地有水田302亩,旱地66亩。社里原来规定的土地和劳动报酬对半分红的活租制,到1953年改为定量分益制。定量分益制,就是将上年以土地和生产资料(如耕牛)为主的分配制度,改为以土地和生产资料为辅,以社员劳动为主、多劳多得的制度。简要点讲,就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后来人民公社时期就是这种计酬方式)。这是三胜合作社在生产实践中的一大创新。

为什么叫“三胜合作社”呢?1954年秋天,县里派人下去总结他们的经验,要给合作社取个名字时,这些农民思考一阵后扳着手指头说,第一,土地改革胜利了,我们农民分到了土地,个个欢天喜地;第二,镇压反革命胜利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山里土匪来抢东西了。第三,抗美援朝胜利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打败了美国佬,所以我们合作社就叫“三胜合作社”吧!在合作社骨干的带领下,水源得到了合理分配,大型农具得到了合理使用,劳动力紧缺的家庭也得到了合作社里的帮助……大家在一起干活,互相帮助,热情高涨,农业生产井井有条,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社员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反映三胜合作社的《实行定量分益制》一文发表在1954年10月31日的《新华日报》上。这篇文章被毛泽东主席看到后,老人家特地将此文收进了他亲自选编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向全国推广三胜村的成功经验。因此,三胜合作社犹如大山里飞出的金凤凰,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三不通”的贫困村

1988年1月7日,县委办公室编印的《溧阳情况》,刊登了《一个渴望扶持的穷山村》的调研报告,是由县委农工部和沙河乡(三胜村隶属沙河乡)政府联合调研后撰写的,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张仙岕山村的贫困状况,和群众迫切希望改变贫困面貌的愿望。这篇调研报告引起县委书记吴春生同志的高度重视,他和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潘永和同志,于1月12日带领“两办“(县委办、政府办)和农业局、林业局等十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在沙河乡党委书记谈洪君等同志的陪同下,从沙河水库大坝下面乘坐三条机帆船,驶向水库里面的南部山区,随后分成几个小组,翻山越岭实地调研了张仙岕和三胜村、中西村等山区农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我和县供销社副主任梁松堂等同志分在第三组,对三胜村进行调研,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三胜村。

这次我和梁主任等同志到了三胜村后,先是在老书记钱洪生、村会计段贵保等同志陪同下,花了两天时间,实地踏看了三胜村的高塘岕、小岕、竹塘、竹墩、毛竹园、山边等七八个自然村,和邻近三胜的中西等山村,范围达20多平方公里。在两天的调研中,我看到山里村民们住的几乎都是土坯墙、茅草房。

第二天下午,我们在村委办公室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村委干部热情地接待了我俩,并请了七八个中老年人参加座谈。座谈会有点像开记者招待会,我提问题,他们解答,从而使我们粗线条地了解到三胜村几十年来的一些情况。我首先问,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了,三胜村村民为什么还过着贫困生活?十多个人都不作声,大家的目光全部聚向了老书记钱洪生。老书记笑笑后爽朗地说,你们都是想让我先说,那我就先说吧。他说,我认为我们这里贫穷,第一个原因是自然条件差。三胜村地处江苏、安徽交界之处,十几个自然村都是坐落在深山老岭里,交通非常闭塞。距离沙河乡政府有20多华里,通往外头的仅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交售国家公粮时,社员们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要走20多里山路,真是累得血迸心的啊!还有,村上有人得了急病,或是因为家庭纠纷而喝了农药,需要急救时,由于不通电话不通路,我们只能用门板由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轮流抬着朝外送,往往半路上就死掉了……更是瞎搞了,另外,不看当地的自然条件,要求我们山区也要大种双季稻,而且是百分之百的双季稻,真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社员群众是怨声载道,叫苦连天。那些年头呀,上级管、卡、压的政策太多了,农民自留地上种的东西不准拿到街上去卖,说这是资本主义、投机倒把。农村的“五匠”(即木匠、铁匠、石匠、泥瓦匠、油漆匠)也被管住,不能出去干活、挣钱,结果是越管越死,越管越穷,穷得我们农民没得吃,没得烧。虽然我们地处山区,但仍是没草烧,只得用耙子到山上去耙杂草,耙得石头满山滚,耙得草根喊救命。甚至连生产队里耕牛拉下来的牛屎,大家都要去抢了,贴在墙上晒干了当柴烧……老书记说得太精彩了,我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了下来。

接着我又问道,改革开放十年了,这里怎么还是老样子呢?老书记苦笑着说,我们山区的农民,由于不通路,不通电,外头的情况又不知道,真是想富没门,致富没路。村民们大都还是守着自己的一亩八分地,种的还是传统的小麦、水稻、油菜、山芋、黄豆,而且还卖不出去,你说我们怎么能富裕起来呢?

在赴沙河乡山区调研的基础上,县委又组织“两办”和农、林、水等有关部门,对戴埠、横涧、平桥等南部山区进行调研,决定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定南部山区在发展蚕桑业这一传统副业的同时,大力发动群众,开发茶叶、板栗、青梅等种植业,利用山区优势,发展家禽、家畜等养殖业,以帮助山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山区开发掀热潮

1991年初,由市委农工部牵头的调研小组,对溧阳农业后备资源现状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当年7月,市委、市政府联合制定的《溧阳市丘陵山区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和丘陵山区18个乡镇的开发计划相继出台,明确南山地区以发展茶叶、林果为主;在开发模式上,强调达到四个转变:即由分散的点、片开发向区域规模开发转变,由单一资源开发向综合商品经济开发转变,由低层次经济型向高科技含量型开发转变,由单一集体开发向开放型开发转变。溧阳的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由此拉开序幕,并逐步掀起了开发热潮……三胜村就是在全市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的热潮中开始嬗变、脱颖而出的。

溧阳南部丘陵山区开发的热潮,深深地震撼着三胜村党支部和村委的一班人,他们认识到不能再这样让大山沉睡、资源闲置,村民们守着大山过穷日子了。但怎样才能让村民脱贫致富呢?致富之路又在何方呢?

真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004年11月的一天上午,天目湖安装集团总公司沈祖富董事长,在三胜村村民邢汉松的陪同下,爬到三胜村前的葫芦山上,遥看着周围的山地。沈祖富是天目湖镇河西村人,祖上也是河南人。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弃农经商,赚到了一些钱,是地方上的名人,人们习惯叫他“来富子”。他特别能吃苦,敢闯敢冒去创业。他是名共产党员,还是省人大代表,听到市委、市政府倡导企业家参与丘陵山区开发、改变地方面貌,带领家乡父老乡亲共同致富的召唤,就萌生了在天目湖南部大山深处创办现代农业产业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想法。因此,他特地来到三胜村,觉得三胜村正是自己理想中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园址。沈祖富边想边看,只见初冬的天空,蓝天白云,逶迤连绵的青山,一直延向天边。山坳间波光潋滟的湖面,就是闻名遐迩的天目湖……沈祖富看着情不自禁地说,这里有山有水,风景很好,风水也很好!

村支书和村主任介绍说,三胜村位于伍员山脚下,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土质都非常适合种植白茶,但由于我们村里集体经济薄弱,没有能力对丰富的荒山资源进行开发,所以我们非常欢迎沈老板到三胜村来兴办经济实体。我们村委干部一定积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双方一拍即合,三胜村的山区开发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展开。

由于沈祖富有多项产业,没有精力来管理三胜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因此,他委任孔祥新担任总经理,由他全权负责产业园的所有工作。孔祥新是天目湖镇退休干部,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口才也很好,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他到了三胜村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组织村委干部和十几个村民组长及村民代表,带领他们乘坐飞机到四川成都的红砂村参观、考察、学习,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新观念。红砂村也是丘陵地区,他们从统一村庄改造、改变村容村貌开始,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茶叶、瓜果、蔬菜等,逐步形成集采摘、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基地,吸引城里人来观光旅游,发展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红砂村的做法使三胜村的干部们大受启发,原来可以这样来搞农业的啊!

从四川回来后,村干部们向村民们宣传他们看到的一切,说得村民们心里癢巴巴的。我们现在要搞的是现代农业,进行集约化生产,也就是土地相对集中,形成一定规模,这样才能有规模效益。我们现代农业产业园生产经营的品种以白茶为主,同时还种植葡萄、黄金梨、青梅和花卉苗木等几十个品种,经济效益可比原来增加五至十倍,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将可达一万元以上……孔祥新绘声绘色的宣讲,让三胜村上这些山里人听得如痴如醉,全村人的几百双眼睛一齐聚在孔祥新身上,只听得他继续大声说道:我们现代农业生态园,初步规划是一万亩,今后可能会发展到二三万亩,这就需要大量的民工来参与开发、建设。全村村民将会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权,就是你们承包集体的土地,通过办理土地流转合同,流转给我们公司之后,到我们公司来打工。至于劳动报酬,我们将同到城里去打工的人一样,每月都会与民工结清工钱。但是,土地仍旧是你们的,土地承包权不变,大家尽管放心好了。就这样仅仅用了二十多天时间,现代农业产业园就与全村村民签好了土地流转意向书。

2004年12月,五台挖机开上葫芦山,开始垦荒翻地了。“突突突”的机器轰鸣声,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大山,打破了山村多年的宁静。晨光熹微中,三胜村上的数百个村民,扛着锄头、铁耙、山锄走出村口,高高兴兴地上山整地了,山坡上是一片欢声笑语。

人勤春早。2005年初春,现代农业产业园花了一千多万元钱,从浙江安吉买来了一车车白茶苗。为了抢在清明前全部栽到地里,三胜村村民不论刮风、下雨,都在山上抢栽白茶。他们栽下的白茶苗,成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三年之后,产业园白茶面积就达两千多亩,到2010年已发展到六千多亩。由于三胜村的优质土壤,加上天目湖优越的小气候条件,新栽的白茶三年即可采摘。2008年,产业园采摘的鲜叶制成的“天目湖”品牌白茶,在上海世博会上获得金奖,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陆羽杯”特等奖,创出了品牌,打出了名气。

“贫困村”变身“幸福村”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确实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给三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根本不值钱的山地,由于开荒种上白茶等经济作物,如今成了“聚宝盆”,一斤白茶可以卖到上千元,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自从产业园落户三胜村,村民们先是转让土地得到了一大笔钱,后是天天到产业园去打工,每年总有两三万元收入。几年积攒下来,村民们开始扒草房,建新房。只有十多年时间,村上原先的土墙、草房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崭新的别墅楼房。家里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栽着花木和果树,还有一个菜园子,园里种有各种蔬菜、瓜果。村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如今也进入了山里的寻常百姓家。原先因为生活贫困,村上的家庭纠纷或邻里纠纷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还有五六户人家因穷而闹气,家里有人吃了“乐果”(农药)而丧了命。

为此村上有人说:穷人气多,黄鼠狼屁多。如今呢,三胜村上是笑声多、歌声多。华灯初放的夜晚,老太太们天天在村口广场上快乐地扭秧歌,跳广场舞!值得一书的是三胜村上的花发英、孙绍娥、王清梅、李秀红、吴秀萍、徐桂兰六位中老年妇女,曾经登上香港国际会展中心舞台,在欢快的《万树繁花》舞曲中跳起的广场舞,还获得了比赛大奖呢!村民罗先金说,以前,我们是穿着草鞋上山,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都是鸡叫做到鬼叫;今年91岁的村民钱志文乐滋滋地说,我生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世人生吃了不少苦头,真没想到晚年还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012年,溧阳市委、市政府根据上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要求各镇区因地制宜,整治村庄,建设美丽乡村,三胜村经溧阳市政府推荐,被列为江苏省村庄整治试点村,确定将村庄规划为旅游型村庄并进行建设。三胜村委干部在市、镇规划部门的帮助下,制订了村庄整治规划,规划是依据村庄原有布局和周边环境及房屋外形来进行设计的,背山依水,交通方便,景色优美。美好的规划付诸实施,仅仅花了一年时间,三胜村就告别了脏、乱、差现象,华丽转身为美丽乡村。展现给世人的是悠久的古村文化,是美丽的村景村色,是生态的绿色环境,是和谐的民俗村风,从而吸引了八方宾客。游客到了村上,只见茂林修竹掩映着整个村庄,宽畅的柏油马路环通村庄四周,村中的道路全用青砖铺设。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是统一的花式栅栏,园内种有各种蔬菜、瓜果。

自2012年以来,三胜村先后获得“常州最美乡村”(典范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文明村”等多项殊荣。这是对三胜村的褒奖,给三胜村的动力,它将激励着三胜村的干部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向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绩,争取更大的光荣!

猜你喜欢
产业园山区村民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山区修梯田》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山区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