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山 梁文光 袁航
摘 要:广东连南县借助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初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产业、现代旅游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为支柱的县域经济产业化结构,实现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发展目标。连南县的成功举措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这样的启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关键是引导农业向现代产业化转型。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0)06-0019-07
一、引言
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处于落后状态的国家或地区的显著特征是农业劳动力剩余,收入水平低下和投资规模不足,这些国家或地区要想摆脱贫困,就必须发展工业。对农村来说,要摆脱贫困和落后状态,也必须使农业向现代产业化转型。
“三农”问题既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如何解决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并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相关措施。“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够为国家长期的稳定筑好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够扩大内需和优化内循环。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时间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可见,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使我国农村摆脱贫困和落后的状态,核心是通过推动农业现代产业化转型,以使“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西北部,以山地为主。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70%多,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由于历史及区位原因,连南县交通运输不便、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连南县成为一个集“老、少、山、穷”于一身的典型贫困县。2009年,贫困人口曾占全县总人口的40%以上。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连南县自2009年开始,以扶贫开发为契机,实施以提升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及提升农民收入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在此基础上,2018年,连南县又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至2019年,连南县已初步实现以现代农业产业、现代旅游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为支柱的县域经济产业化转型。通过农业产化转型,连南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升,贫困户基本消除。2019年,连南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2.5元,同比增长9.2%。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57.2元,同比增长9.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
连南县以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为核心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连南县农业产业化转型举措
(一)政府发挥职能,做好基础服务
由于历史及区位原因,连南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连南县经济的发展。由于基础设施投资一般情况下都周期长,见效慢,很难通过市场力量解决。这方面在职能分工上属于政府的职责范围,需要政府通过运用其“看得见的手”集中资源来解决。连南县政府在这方面没有缺位,通过自筹、向上级政府争取及利用扶贫项目等途径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在道路建设方面,连南县在完成县内高速、国道、省道和县道建设的基础上,还针对农村实施了“村村通公路”的道路硬化项目建设,把水泥或柏油公路修道每个村的村口,彻底解决农村交通不便的问题。截止2019年底,连南县已完成120公里农村道路硬底化项目、426公里道路安全防护工程,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466公里[1]。此外,国道G323线连南县城段改建工程,省道S261线、S262线的路面大修工程都已陆续完成。交通条件的改善,彻底终结了连南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窘境。目前,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把连南县融入了珠三角“三小时”经济圈。此外,县城区域及行政村光网、4G覆盖率达100%。交通设施的改善,使连南山区农村与外部联系走向便捷化,有效降低了信息流、人流和物流成本。
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止到2016年底,连南县累计投入1.14亿元改造中低产农田4.3万亩、兴修排灌渠道92.7公里和机耕路14.3公里;累计投入4.78亿元,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成3宗水库除险加固、13宗电站技改工程,43条中小河流治理[2]。此外,连南县政府还主导推进了乡村供水备用管道、供水系统改造、水库供水管道建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等项目的建设。
在鼓励投资创业的政策支持层面,连南县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其中,创业担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是由政府直接出面为创业者在资金筹措和流转方面提供担保,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资金的筹措与流转效率,为众多本地和外来创业者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此举有效激发了投资创业者的积极性,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提升。截至2015年12月底,连南县共落实创业担保基金616.8万元,发放贷款共计2229.5万元,累计贴息269.38万元,帮助230多家微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累计带动1000多人就业[3]。
在职能定位方面,连南县党政部门转变观念,把自身职能定位由“管理”轉为“服务”,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来连南投资创业者提供帮助和服务。为此,连南县政府出台“只跑一次”、代办、“一对一”对接等投资服务政策,实施行政许可集中办理制度,建立承诺制和“容缺受理”制度。通过精简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连南县力争尽最大限度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投资项目办理期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等。此外,连南县政府投入500多万元将县民政大楼改造为经济产业大楼,让投资者可以随时拎包入驻。
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支持的落实和服务功能的定位,连南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农业产业化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依托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产业
连南县地处粤西北偏僻的山区,并被定位为粤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这虽然导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却使连南县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民俗文化得到有效地保护,从而形成连南县的后发优势。连南县的优势资源主要是依托优美生态环境和独特民俗文化而形成的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民俗文化保护性开发及休闲旅游等特色项目。
根据上级政府对连南县的主体功能区定位,连南县制定了《连南瑶族自治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在规划中,连南县根据各个乡镇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规划出了民族特色旅游优化开发镇、绿色工业重点开发镇、健康产业生态发展镇等三类主体功能区。各功能区根据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实行相应的产业化经营。通过产业化经营,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为此,连南县一是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建立,实现原料基地化,使农业产业资源规模化和优质化;二是在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基础上拓展农业产业的功能,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三是将农业产业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特色旅游产业。这样,三类功能能够互为依托和支持,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结构系统。
稻田鱼养殖是连南县一大特色资源。由于连南县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形成了独特的稻田鱼养殖文化。稻田养鱼是一种鱼稻互养的一种循环立体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增收、节肥的双重功效。连南县通过引导和扶持,把这种分散的生态种植和养殖方式进行组合,在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上,把当地的水稻和鱼打造成有机化、生态化和绿色化的特色產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借助于绿色、有机和生态等卖点,连南县通过鱼稻互养方式所产稻米和鱼比普通稻米和鱼的市场价高出2-3倍。这种方式所产生的稻鱼综合收入比单纯的有机稻种植收益高出30%以上。连南县最有名的稻田鱼是禾花鱼,这种鱼因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受消费者青睐。据统计,2016年连南县稻田鱼养殖产量190吨,产值达100多万元[4]。连南县依托稻田鱼养殖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了农业观光产业的发展。连南县在旅游规划中所设计的回归自然的游玩、观光、品尝等乡村体验路线,带动了当地众多农家餐饮业、有机大米产业和特色产品产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是连南县另一大特色资源。连南县属于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3%。连南瑶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在民族服饰、瑶寨建筑、民俗歌舞及饮食菜肴等方面保留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排瑶民俗文化,成为连南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连南县依托这种资源,编制了《连南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和《连南瑶族文化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区专项概念规划(2015-2020)》等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众多的文化旅游景点,设计了众多的观光路线。其中,广东瑶族博物馆、南岗千年瑶寨等文化展示项目,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化公园、鹿鸣关、云海花谷等旅游观光项目,油岭古寨、九寨梯田、三排老排等乡野体验项目等最具有代表性。为把民俗文化旅游项目进行推广和营销,连南县宣传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创作了一系列宣传连南的民族歌舞电影、旅游宣传歌曲及专题宣传片。民族歌舞电影代表性作品是《旺都之恋》,旅游宣传歌曲代表性作品有《千年瑶寨等你来》、《醉美连南》等,专题片代表性作品有《排瑶婚俗》、《做客连南瑶族人家》等。通过这些宣传项目的不断展演和在电视台的持续播出,连南县成功宣传了连南民俗文化,构建出了良好的地域形象和打造出强势的地域品牌。其中,南岗千年瑶寨曾先后获得过“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海外华人最喜爱的历史文化景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三排镇荣获了广东省生态休闲旅游示范镇等;南岗千年瑶寨、连水墩龙瑶寨也荣获了广东省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等。
此外,连南县通过每年举办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暨瑶族“盘王节耍歌堂”、“稻田鱼节”、“玩坡节”等节庆活动,推动连南民俗文化传播,增强了连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2019年,连南县共接待游客3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旅游收入达13.6亿元,同比增长14.5%[1]。
(三)通过对口帮扶合作,推进农业产业化
连南县虽然有丰富的地域特色资源,但是,由于当地长期贫困和落后导致自生能力不足,单靠当地自我发展是无法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也无法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更摆脱不了贫困。因此,必须借助于区域外的资金资本和人力资本来对口帮扶支援,才能引导并培育出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协调动员下,一些企业纷纷来连南县通过合作进行帮扶和对口支援。
在发展家庭农场方面,连南县通过与盛瑶、粤旺等企业合作,在农村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使原来一家一户分散型经营转变为规模化合作经营。目前,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59家,家庭农场62家。而且,连南县还建立县电子商务中心,开通了瑶山特农网,拓宽了瑶山特产营销和农民增收渠道。
由于海拔高、生态良好,以及大量野生茶树资源分布,连南县成为生产高品质高山有机生态茶叶产品的最佳区域。由于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连南县茶叶在周边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连南县依托此项资源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对连南县县情及茶叶产业要素现状进行较系统实地调查和研究,制订出了《2013-2020年连南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目标是建成一批具有连南特色的茶叶企业和打造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茶叶品牌。截止到2017年,连南县茶叶种植面积从2013年的3637亩增加到2017年的7253亩,增长99.42%。干茶产量97.2吨,较2016年增加7.2吨,增长8%,干毛茶总产值2579.05万元,较上年增加412.08万元,增长19.02%。通过“企业+生态资源+市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了5个规模化茶叶种植基地,并依据生态优势打造出“黄连茶”、“天堂山”、“清嵩茶”三个知名品牌,并先后在广东省第十届、第十一届名优茶质量竞赛活动中,共获得3个金奖、4个银奖、1个优质奖。借助于品牌化运作和有机绿色卖点,连南县知名茶叶产品市场售价达到了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一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地吸纳10000多人就业[5]。
连南县空气清新、富含负氧离子,水源质优,日照充足,还具有种桑养蚕的自然生态条件。这里种植的桑叶营养丰富,养蚕健壮,结茧质好。连南县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桑蚕养殖业。连南县利用对口扶贫契机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合作,通过桑园规划、援建房舍、免费提供桑蚕苗及技术指导,推动连南县桑园面积进一步增加,蚕茧产量及质量进一步提升。截止到2016年,通过扶贫项目及其他途径,全县桑树种植园达到15200多亩,200亩以上的连片桑园有12个,带动农户4300多户,解决了2万多人的就业[2]。
在此基础上,连南县通过延伸产业链以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税源和增加就业岗位。2006年,连南县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协商,由连南县出地,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出资,在连南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为1074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生丝,年产值为3000万元,能够吸纳300多人就业的丝绸公司。桑蚕养殖及延伸出的下游加工产业有效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收入和吸纳就业。连南县每亩桑产茧产值可达2400-3600元,每万亩蚕桑仅从种植到缫丝,可贡献260多万元的税收,吸纳6300个劳动力[6]。如果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对蚕丝再进一步延伸,进行诸如纺织、染整及服装等深加工,附加值会更高,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意义更大。
连南县通过引资与合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出了油茶、蚕桑、柠檬、中药材、有机稻、茶叶、稻田养鱼、食用菌等为支柱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强化生态保护,打造绿色经济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護有机结合,把二者置于同等位置,才能够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连南县依托自身定位和后发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连南县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和矿山复绿等生态恢复工作,保护弥足珍贵的自然环境,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其次,连南县对引进项目和企业坚持最严格的项目环保准入标准,对现有企业,特别是矿山开采业进行高压整治,淘汰落后产能,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再次,连南县对污水处理工程进行了建设规划。通过对环境污染废水治理,连南县年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加大力度对水源保护区规定的执行,确保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100%达标,声环境质量100%达标,空气环境质量98.6%达标。最后,在垃圾无害化处理上,连南县不断投资建设各镇垃圾中转站和各村收集点,增购垃圾转运车,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1]。
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连南的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生态观光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独具连南特色的绿色生态经济。
三、连南县农业产业化转型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依托体制优势,政府积极主导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体普遍缺乏自生能力,要想摆脱落后状态,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必须由政府的参与和引导。由政府主导推进乡村振兴的观点已被众多发展经济学家所认可,并被韩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乡村建设实践所证实。
我国现有体制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就为通过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来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体制保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把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机构的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进行有机结合。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一定要做好自身角色定位,充分发挥“看得见手”的作用,把功能和活动作用于市场失灵区域,加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化社会治理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打下坚实的基础[8]。
(二)农业产业化转型,工农业均衡发展
工农业均衡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中工业强和农业弱的不均衡格局,只有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升,才能提升农业生产边际收益,才能保证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以满足工业扩张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如果农业生产方式没有转型,低效和剩余的农业劳动力仍然被束缚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无法为工业部门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但是,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仅仅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工农业两部门生产率同步增长,才能使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所释放出的劳动力与工业部门扩张所需劳动力保持同步。工农业保持均衡发展的最佳形式就是农业产业化,把农业和工业相互融合后,农业就是工业,工业就是农业,工农业就自然能够均衡运行。
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经济结构之所以处于二元状态也是因为农业部门的传统经营方式与工业部门的现代化经营方式不匹配。目前,由于我国人力成本上升,外资向东南亚、非洲及拉美地区转移,加上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存在着生活成本、福利成本、亲情成本等因素,许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闲置和低效状态。这是一个庞大的低收入阶层,如果不能有效引导他们转移到工业部门,把他们培育成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会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使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生产由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转向以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各地应立足本地优势,通过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县域和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如此,才能跨越刘易斯第二拐点,从而使二元经济结构并轨,实现农村产业兴旺。
(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扶农村
“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9]。
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优先发展工业,也是通过农业支持工业方式使大量农业剩余流向工业部门,为工业的发展和腾飞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这是一种历史欠账。作为回报,工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后,就应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帮助和扶持,这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由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存在一种被纳克斯称为“贫困恶性循环”的机制,缺乏自生能力,单靠农村自身发展是无法摆脱贫穷状态和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型,更无法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必须有外来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来推动。
当前,我们的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并支撑起城市走向繁荣。所以,工业应承担起反哺农业的责任,城市应当承担支持农村发展的义务,才能真正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均衡发展。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不应当仅仅是给农村捐些款或给农民发放些补贴等输血性反哺,应当是造血性反哺。造血性反哺的关键是城市工商业企业应当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农业实现产业化转型。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农业只有实现产业化,不断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才能够扩大农业产业的联系效应,才能够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夠对农业进行现代化管理,才能够使农村真正富强,从而消除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乡村振兴。
在反哺农业中,政府要充当主导力量。政府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资金对农村进行反哺性投资。政府应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利用公共财政加大对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道路、饮水、供电、通信等项目的建没步伐,并与城市相关设施衔接和互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适宜创业的营商环境条件,才能形成聚拢效应,引来区域外的资本前来创业投资。
在反哺农业中,工商企业应当充当中坚力量。工业、农业和商业本来就是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因子,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失衡的经济结构不是一种良性的经济结构。面对相对薄弱的农村农业经济,工商业应当积极承担反哺责任,在扩充自身产业链时尽量向农村和农业延伸,在投资和吸纳就业上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特别是国有工商企业,更应当成为反哺农业的主力。
通过对农村农业的帮扶,使农业实现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收入提升,从而培育出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又能进一步推动工商业发展。
(四)盘活农村人力资源,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学家赫尔希曼认为,落后国家或者地区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本,而是管理者和管理水平,即人力资本。新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作为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三种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这三种方式分别是内生效应、外溢效应和聚合效应。人力资本的内生效应是指人力资本的自我提升会改善自身的边际产出,即能够通过积累经验而降低生产成本。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是指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会对周围人及整个社会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人力资本的聚合效应是指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所营造的环境会源源不断地吸引区域外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10]。
既然人力资本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和关键,要保持农村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盘活农村人力资源。通过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开发,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内生效应、外溢效应和聚合效应能够充分正向发挥。这样,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为此,政府部门必须建立相应的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通过不断投资,并以多种方式和途径提升乡村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一是设立农村专项教育培训基金,普及义务教育,加大成人教育培训力度。二是通过政府出台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到乡村进行项目投资,让农村劳动力通过“边干边学”来提升自我。三是吸引和鼓励各领域的社会精英到乡村任职,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素质。四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由党员带头移风易俗,改善农村人力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11]。
(五)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生态特色产业
资源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只有利用自己相对丰裕的优势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才能在经济交换中获得比较优势。生产要素既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方面,也包括时间、空间、文化、生态、自然等方面。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各个地域都有自身的特色资源。既然是自身的特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地域所不具备的资源,这就这就构成了自身的优势,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农业产业化转型中,各地要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千村一面和同质化,才能够提升自身竞争力,并成为产业链中的强势环节。
资源的价值在于其相对稀缺性。人类社会经过近200多年的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替代,生态、绿色和自然等体验空间被逐渐压缩,且与人类是渐行渐远,于是,“乡愁”、“生态恋”等成为人类“向往”的主要内容。与城市相比,生态、绿色和自然资源是农村的最大的优势资源,所以,在乡村振兴中,一定要秉持生态发展观念,走生态兴农的发展模式,为人类保留住那一缕缕“乡愁”。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和保护好大自然中的蓝天、白云,清澈见底的水塘,碧绿的草地等生态资源,大力推进“青山”、 “绿水”与“农趣”等乡村特色资源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创建和谐环境和高效经济的生态产业,形成乡村旅游经济和休闲经济的发展链条,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形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四、结语
二元经济结构是一种不均衡的经济发展形态。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它始终是一种畸形经济形态。如果在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时不及时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它会成为一个国家由发展中经济迈向发达经济的羁绊。我国目前已经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只有消除这种经济结构状态,实现工农业、城乡间和地域间的均衡发展,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发展状态走向发达状态。只有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使农业部门在经营方式上摆脱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走向以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标志的现代经营模式,使工农业均衡发展,才能真正消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同时,只有农业实现了产业化转型,才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金文.政府工作报告[R].连南: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0.
[2] 唐金文.政府工作报告[R].连南: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17.
[3] 张继焦,宋丹.“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返乡创业就业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 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135.
[4] 高腾,陈建酬. 连南县稻田养鱼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J ].水产渔业,2017(02):285—286.
[5] 李昌玲. 连南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J ]. 农民致富之友,2019(15):114.
[6] 黄铁苗. 精准扶贫的经济学思考——关于广东连南县创立蚕桑产业化示范县的调研与思考[ J ].南方经济,2016(04):116-120.
[7] 唐金文.政府工作报告[R].连南: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19.
[8] 彭玲玲.特色小镇的社会治理创新—基于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的善治实践[ J ].南方农村, 2018(06):51-52.
[9] 郑有贵.新中国70年“三农”事业的探索与发展[EB/OL].[2019-10-16] theory.people.com.cn/n1/2019/1016/c40531-31402382.html.
[10] (美)罗伯特E·卢卡斯.为什么资本不从富国流向穷国[M].郭冠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63.
[11] 张金山,彭述华,袁航.人力资本理论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J ].税务与经济,2019(3):38-44.
(责任编辑:罗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