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淑贞(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
张开福(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安全保障学院)
徐波(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8年3月16日,十九届三中全会宣布国家成立应急管理部,应急救援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高素质的应急救援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应急救援与灾害事故紧密关联,应急救援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应急救援人员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往往是复杂的、危险的、惨烈的、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应急救援专业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的救援知识、救援技能,还需要有面临现实的救援任务情境的理性素养,理性素养能促进救援人员临危不惧、有序有章、理性分析、科学动态地处理问题,高效率的完成任务。因此探究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理性素养的内涵和培育路径对培养高素质的救援专业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词典》中对“理性”一词这样定义:“……用以表示推出逻辑结论的认识的阶段和能力的范畴。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以区别于感觉、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黑格尔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思想出发,认为理性是最完全的认识能力,也是思维和认识的高级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性通常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从逻辑层面来说,理性可以从思维层面、行为层面及心理层面去描述。通常,“理性”往往与“感性”相对,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对理性素养的内涵解释并不统一,理性素养在这里包含三个层面:理性思维能力、理性行为能力、理性心理素质。通常认为理性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逻辑地科学地认知世界、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理性行为能力则是一种在理性思维指导下的选择和操作能力[1];理性心理素质是指面临非寻常的事件和情境能有效处理感性的情绪,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心理疏导能力。理性的思维能力、理性的行为能力、理性的心理能力有助于应急求援队伍更好地遂行应急救援任务,减少灾害、伤害损失。理性思维能力、理性行为能力和理性的心理素质作为理性素养的一体三面,紧密相连、有机统一。
理性素养具有的基本特征:①冷静的态度,对于紧急的事或物能够不紧张且熟练的操作和处理不慌张; ②全面的认识,对于人、事或物能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总结事或物的前因后果;③后果的预知,它是根据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和总结并换位的客观分析、判断、推理的结果;④具有自信与担当的勇气。
从理性素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来看,与应急救援技术专业人才在执行救援任务的现实需求是相一致的。只有具有理性的素养,应急救援人员才能履行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思想和行动方案上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理性的思考方式和理性的行为方式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理性的思考能够有助于对事态的现状、走势变化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合理分析,能对形势做精细的思考和有针对性的处理规划,进而严谨科学、有的放矢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具有相关应急求援专业的高职院校是培养应急救援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平台。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在湖南省应急救援厅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安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开办了应急救援技术专业,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培养应急指挥员、应急管理员、救援人员;同时,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工程学院、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也在积极地深入开展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和教改工作[2]。为了解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理性素养培育情况,我们对救援专业在校生以及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采访,问卷调研,结合就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人的反馈,高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理性素养与现实岗位需求存在一些差距。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急救援的理性思维能力存在不足,在执行任务时,不能统筹考虑后续的发展,对一些指示的安排不能从原理上去深入理解,按部就班,对一些变化的局势缺乏理性的思维判断和规律的分析和把握能力;(2)应急救援的理性行为能力不够,对问题分析后的实际操作和行动方案的执行组织还不够系统科学;(3)在面临一些重大事故的现场情景时,不能从感性的情感冲击中尽快脱离出来,行动和思维都受到情绪的影响,效率不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不够,后期的工作状态和效率深受影响。
针对以上的高职应急求援技术专业人才理性素养现状中出现的问题,挖掘深层的影响因素,对新时期高职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理性素养的培育提出了如下方法和路径。
应急救援是一门交叉科学,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如何救援的专业内容,还有化学、物理、地质、建筑、安全、数学、心理等多门学科,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一些专业救援课程内容中,需要有原理性知识的渗透和融合,学习者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讲解森林消防的应急救援的专业知识时,要融入数学建模的知识、运筹规划的数学原理和知识,通过森林救火数学模型的建构去深入理解应急救援的方案和策略。也只有从原理上去理解应急的知识和技术,在面临一些临时的事态变化,缺乏上层指挥时,依然能理性的分析和决策,能随时应变,科学采取优化的方案策略,最大程度的降低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损害。同时,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心理知识和心理疏导技能的内容。认识和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及心理疏导的技能,能让救援者正确的认知自身的心理情绪反应,并积极的自我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从而理性的面对灾害场景,进一步理解受到灾害的个体所出现的心理情绪和行为表现,并进行专业的救援。
在实践中培育理性算赢就是要在科学理性思维的指导下,落实到做的上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这些需要通过实战演练来积累丰富的实践理性资源。应急救援的演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依托于虚拟现实的仿真应急救援演练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全真的模拟各类事故及事故现场,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条件来设立不同的应急场景,动态地锻炼并考核应急救援人员遇到不同条件下的事故时,是否能灵机应变,是否能统筹规划和细心观察分析,理性行动。虚拟现实应急救援仿真演练平台,通过人机交互的操作,不仅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在灾难面前如何自救,还对如何帮助他人给出了指导,是教会人们怎样避免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二次受损。
另一种就是参与多样性的实战演练,以消防应急救援为例,在与火灾等灾害事故作斗争的实践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习,较为全面地掌握燃烧爆炸、建筑结构、地理特征等相关的科学知识,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预案制定和实战演练,熟悉应急救援环境和流程方法,一旦灾害事故发生能够“理性应对”。教学中不仅要制定有各类火灾扑救的预案,还制定有参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预案,既有消防作战包括跨区域作战的预案,也有与有关部门和队伍协同作战的预案。根据制定的预案,积极组织开展适应性训练和模拟实战的演练,只有有充分的演练经验预案准备,应急救援专业技术人员在面临真实救援任务时才不会慌乱,才能更好的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从而提高应急救援的救援水平和效率。
能否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是应急救援能力反应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性的分析是理性行为的前提,而要快速的、做出准确地判断和决策,需要第一时间前方和后方进行信息的联通。这就需要应急救援队伍需要具备一些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处理意识,这样才能科学施救,有序有力的实施应急救援,前方的更多准确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可以促进指挥方对受灾现场情况进行准确地研究判断,指挥才能高效,救援力量也才能调度有序。比如建立可视化的应急现场指挥系统平台,以及智能的地理信息软件,实现对救援物资、救援人员、专业人员等的合理安排。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提出“加快应急队伍和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这也充分体现了构建应急救援的联动机制已势在必行。尤其在大规模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中,如我国南方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等就折射出多方联动的重要性,消防救援人员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在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中起到“尖兵”作用,但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仅靠消防群体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其他多种力量,以快速的信息通讯网络、先进的指挥系统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为基础,对应急救援行动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较为统一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构建有层次、有结构、紧密联系、互相配合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改变以部门和行业分而治之的离散状况,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以及不同警种、救援力量之间的“协同作战”。建立统一的指挥平台,完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处理意识,能真正地将应急救援力量有机融合,从而有助于训练应急救援专业人员对一些情况复杂的问题用科学理性的素养思考分析问题,制定政策、指导或履行任务。
我国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培养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起步较晚,“理性素养”作为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培养素质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还未受到全面的重视,其内涵特征、培育路径还不够系统,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将与企业合作,与从事应急救援事业的专家合作,进一步深化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理性素养及其培育路径的研究,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应急救援专业技术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