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瀛谦潘佳亮李娟王巧申张铁利刘洪涛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034;2.桓仁满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桓仁 117200;3.桓仁满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辽宁桓仁 117201)
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以来,在我国快速扩散并造成巨大危害。近年来,针对松材线虫病的病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媒介——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加。目前已有针对松材线虫病[1-2]及其媒介昆虫松褐天牛[3-4]方面的文献计量分析研究,但关于其唯一病原——松材线虫的文献计量分析仅见部分对国内科技文献的报道,对国外文献的分析尚未见报道。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松材线虫国内外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和动态分析,从而全面、客观、定量地探讨松材线虫研究发展情况,以期为我国科研人员全面了解国内外松材线虫研究现状、跟踪国际科研动态、把握科技前沿提供参考。
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在我国发现以来,目前已扩散至全国18个省(区、市)的666个县级行政区、4 333个乡镇级行政区,发生面积已超过110万hm2[5]。因松材线虫病危害直接致死的松树已达8 000余万株,仅2019年病死松树数量就达1 946余万株。黄山、泰山、张家界、庐山、三峡库区、秦巴山区等重要生态区位发现疫情,很多古松因病致死,迎客松、凤凰松、武陵松等古树名松安全面临严重威胁[5-6]。
近年来,松材线虫病寄主植物、传播媒介昆虫、适生范围等发生规律不断变化。自2016年辽宁省大连市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2017年5月开始,又相继在丹东、抚顺、本溪等地发现疫情,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辽宁省指定的检测鉴定机构分离鉴定,在我国首次确认红松Pinus koraiensis为松材线虫的自然感病寄主,并在辽宁省首次确认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为松材线虫的有效传播媒介[7]。于海英等2018年对抚顺地区枯死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和华北落叶松L.principis-rupprechtii进行取样鉴定,发现3种落叶松内均含松材线虫[8];2019年又在枯死的樟子松P.sylvestrisvar.mongolica中检测到松材线虫[9]。目前被确认可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种类已达60种,危害树种几乎扩展到所有的松科植物。2016年辽宁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之前,疫情在我国发生的最北端是山东省烟台市,大连市发生疫情将我国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北端向北推移了200余km。疫情发生区域已经突破了年均温10℃线,向北向西扩散趋势明显。据有关专家研究推测,松材线虫可以适生于我国的所有地区,包括年均温0℃以下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10],防控形势日趋严峻。
2.1 科技文献产出情况分析 分别以“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松材线虫”为主题,以Web of Science的SCI-E库和“中国知网”为数据源,检索2003—2019年的科技文献,检索时间为2019年3月29日。使用Web of Science分析功能结合bibliometric文献计量分析网站 (http://bibliometric.com)及“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系统对样本进行整理分析。经过人工筛选后共得到41个国家发表的有效外文文献908篇,“中国知网”收录的中文文献2 278篇。
经统计分析,外文文献发文数量最多的3个国家皆属于亚洲,分别为中国297篇、日本197篇、韩国133篇,其次分别为葡萄牙122篇、美国90篇、英国48篇、西班牙45篇、法国37篇、德国35篇、加拿大24篇。2003—2013年,针对松材线虫研究的文献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松材线虫病危害最重的4个国家(日本、中国、韩国和葡萄牙)是全球松材线虫研究文献的主要产出国,占总文献量70%以上。我国相关文献发表数量位居世界首位,表现出松材线虫病极高的研究价值及科研难度。通过对中文文献研究机构统计分析发现,有机构信息的文献1 075篇,占全部文献数量的47.19%。我国对松材线虫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775篇、科研机构199篇和行业部门101篇,反映出高校发表文献占绝大多数,但多个机构联合发表的文献却寥寥无几。南京林业大学发文量最多,达到277篇,占研究机构发文总量的25.77%,反映出南京市作为中国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的地区,当地高校对松材线虫病研究较为深入。从国内外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国际上研究热点仍以危害为导向,各国发表文献数量与松材线虫病危害程度和政府关注程度具有相关性。
2.2 研究方向分析 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对松材线虫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学科类别统计分析,外文文献主要集中在动物学207篇、昆虫学140篇、植物学113篇,占文献总量的50.66%,是松材线虫研究的主流方向。中文文献主要集中在林学2 020篇、植物保护114篇、生物学25篇,占文献总量的94.78%。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相关研究一半以上都集中在松材线虫本身、松材线虫与媒介昆虫及松材线虫与寄主之间的关系等,以此探讨松材线虫在松材线虫病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侵染循环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21世纪以来,我国在松材线虫生物学特性和入侵机制,以及松材线虫与媒介昆虫、寄主植物三者互作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2.3 基金项目资助分析 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中文文献基金项目资助机构进行分析,共有691篇得到基金项目资助,占比30.33%。资助机构中有17个属于国家级基金项目,共产出文献589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79篇,占资助文献总量的40.38%,是松材线虫相关研究的重要资助机构,表明我国政府对松材线虫病研究非常重视。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湖北、广东、重庆、云南等11个省(市)的14个省级机构资助文献102篇,其中10个省(市)是疫情发生省、1个是非疫区省,说明发生疫情的省份更加重视松材线虫研究,未发生省份的科研工作者也十分关注松材线虫相关研究。松材线虫因其对松科植物的高致病性和致死性,以及传播扩散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已成为世界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多年来受到世界多国特别是东亚地区政府和森林保护学者的高度重视[11-12]。
2.4 研究趋势分析 分析发现,松材线虫相关研究的外文文献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鉴定、松材线虫防治、媒介昆虫和寄主等方面,中文文献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松材线虫、媒介昆虫、寄主、防治和鉴定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的关键主题基本一致。对中文文献的研究类别分析发现,松材线虫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行业技术指导、专业实用技术及行业管理5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对松材线虫的基础研究仍占主流,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松材线虫鉴定方面的研究逐渐减少,对松材线虫防治、寄主和媒介昆虫方面的研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虽然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松材线虫的研究,但仍未完全明确松材线虫的致病机理,分子生物学快速诊断技术还不能规模化使用,以松材线虫或媒介昆虫为对象的高效防治方法尚未得到林间广泛应用。同时,也存在系统性研究、联合科研攻关匮乏等问题,一些关键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应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强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松材线虫病防控科技支撑能力。
3.1 整合研究力量,开展联合科研攻关 由国家科技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确立松材线虫病防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探索实行揭榜挂帅制,吸引国内外顶尖专家团队参与松材线虫病防控重大技术攻关,加强对松材线虫致病机理、传播机制等基础研究,弄清松材线虫寄主和媒介昆虫不断增加、适生范围持续扩大的科学内涵,为宏观决策和应用性研究奠定基础。
3.2 加快防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以高效实用防控技术和产品等实际防控需求为导向,着眼松材线虫病防控涉及的监测预警、检测检验、综合防治、疫木处理和利用等各环节,进一步加大松材线虫病灾害智能监测和大数据预报、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松材线虫及媒介昆虫的新型防治药剂和器械、疫木高效除治和无害化利用、灾害评估和生态修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打破行业发展瓶颈,提升综合防控水平。
3.3 加强对现有实用防控技术的总结推广 对已开展的松材线虫病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对遥感监测、媒介昆虫防治、疫木无害化处理等成熟实用技术进行总结提炼,并加快推广应用。
3.4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针对松材线虫病防控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国际间联合攻关,取长补短,缩短研发周期;引进国外领先的技术设备,提高我国自身科技水平。
3.5 积极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战略研究 审视当前松材线虫病防控相关政策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结合工作实际,不断修改完善,促进政策落实落地,科学指导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