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据统计,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数量庞大。由于功能障碍,广大残疾人阅读学习必须依靠无障碍设备或出版物。近几年,国家对残疾人群体不断加大关注和扶持力度,但该群体对阅读、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这加剧了残疾人作为信息匮乏者的困境。本文通过梳理无障碍出版现状,分析无障碍出版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解决无障碍出版困境的途径,分众化地实现弱势群体的信息诉求,实现阅读公平。
关键词:无障碍出版;困境;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6-0096-02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公众获取信息和阅读文字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新媒体和数字出版的发展,一方面为阅读公平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对出版公平新的要求。残疾人群体不再满足于纸质出版物品种,一方面希望能丰富纸质出版物种类;另一方面对有声读物、数字出版、无障碍音像出版的需求激增。新的需求虽然产生了新的供给,但在原有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盲文书刊品种丰富难度较大,新的无障碍出版形式供给也同样存在总量不足、品种稀少、技术滞后、渠道不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无障碍出版的发展状况及困境
在无障碍出版中,盲文出版是重要主体之一。中国盲文出版社是全国唯一一家为全国1700万盲人出版读物的综合型机构。目前出版类型包括盲文版、大字版、明盲对照、有声读物、数字出版、无障碍音像出版,并研发出电子听书机、助视器、盲用点显器、盲用读屏软件等阅读辅助设备,不断满足盲人阅读、学习需求。但从总体看,盲文书刊具有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出版周期长等特点,无障碍辅助设备研发存在资金不足、人才流失、技术滞后等问题,盲文出版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困境。
(一)无障碍出版发展现状
1.传统出版形态
(1)盲文书刊
盲文图书是专门针对视障群体出版的读物。盲文出版社现有盲文读物包括教材教辅类、科学技术类、经济管理类、文学经典类、社会读物类、音乐艺术类、医药保健类、政治法律类、期刊杂志等品种。教材类包括了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盲文教材。每年盲文新书发稿1000种,9000多万字;盲文新书编译900种;盲文书刊出版11种;盲文印制1000种45万册3000多万印张。
除了盲文出版社,我国还出版了其他相关盲文刊类,如《盲人月刊》《中国盲童文学》《阳光报》《读者》盲文版等。
(2)大字本读物
大字本读物是针对低视力人群出版的读物。如果一个人的视力水平小于0.3且大于等于0.05,就属于低视力,我国目前低视力盲人人数超过1000万。“在我国,大字本教材用的字号通常为18磅(中文小2号字),社会读物根据字数多少而采用16-14磅(中文3-4号字)字号,而普通书刊正文字号一般为10-11磅”。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盲文出版社自2010年起开始出版大字本图书,截至2019年,已经出版大字本约2000余种200多万册。内容主要包括义务教育教材和教辅、按摩、钢琴调律、心理咨询、法律、计算机、医学保健养生、名家名著、知识百科等。
(3)明盲对照读物
明盲对照读物是在普通的彩色图书上面印刷或者粘贴上盲文,制作方式有盲文喷点、粘贴盲文胶片、加配盲文书页、MPR有声版等。制作后的明盲对照读物,既不影响画面的整体感觉(色彩),还可以与家长和老师进行亲子阅读,提高了盲童的阅读兴趣。盲文出版社自2011年开始共出版了600余种儿童绘本类彩色明盲对照类儿童读物。
2.新型出版形态
(1)有声读物
视力障碍者可以通过音频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称之为“听书”。有声读物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将文本转换位音频资源。盲文出版社出版的有声读物内容涵盖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医按摩、康复医学、心理咨询、音乐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年2660课时(2000小时)多媒体读物、500小时有声读物出版能力。截至2018年,现有有声书1.3万余种,共计4.5万小时,电子书15.6万种;通过网络平台使用有声产品用户数量约10万人。
(2)数字出版
2011年,中国盲文图书馆开发了盲人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目前线上资源包括电子图书、有声读物、电子盲文、视频教程、期刊杂志、学术论文、法律法规、期刊杂志等多个门类,并实现了与万方等学术网站的同步对接,为视力障碍者提供多样化的阅读选择。
(3)无障碍音像出版
无障碍音像出版物是为了丰富视力和听力障碍者的业余文化生活而制作的,它是把现有的音像资源,配合画面,加上手语或者人工语音讲解制作而成。目前制作的音像制品包括电影電视类、音乐类、专题类、科学教学类等,形成了年50部,5万张DVD的出版能力。
3.阅读辅助设备
针对视力障碍者研发的阅读辅助设备,包括阳光读屏软件、“阳光听书郎”、电子扩视器、盲文点显器等高科技信息化产品。阳光读屏软件,是通过语音朗读的方式,帮助盲人使用计算机的工具,以解决盲人无法看见显示器的困扰,现在有“阳光标准版软件”和“阳光专业版软件”两种。“阳光听书郎”,目前已经开发了三代,支持电子阅读、朗读、音视频播放、收录音机等功能。盲文点显器相当于盲人的电脑显示器,通过与电脑连接,把信息转化为盲文形式显示,供盲人阅读。电子扩视器,通过色彩对比、图像放大、高亮显示等辅助技术帮助低视力盲人看清世界。
(二)无障碍出版困境
1.盲文图书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出版周期长
一是盲文图书采用专用的125g牛皮纸印刷,纸张成本高;二是盲文书每页面仅能容纳310字,因此一本普通的汉文书印制成盲文书就要厚出约10倍左右;三是盲文图书的定价要比普通图书的定价低。所以,盲文图书的成本比普通汉文图书高出很多倍。盲文图书的制作工序也十分复杂,既有编辑加工、录入、校对、通读、质检、都能普通图书出版工序,还有制版、配页、折页、锁线、装订等盲文图书出版的特殊工艺,出版周期较长。
2.出版总量低、品种不够丰富
无障碍出版物虽然总量、品种和形态每年都在逐步增加,但是残疾人人均占有的无障碍出版物依然十分有限。目前盲文出版社承担着为全国盲人出版各类盲人文化产品的繁重任务。一方面总量已由过去每年出版盲文书刊200种上升到每年1000种,但是平均1.7万盲人共享一种新书刊,相比健全人每年人均占有数十种出版刊物,盲人群体的阅读状况堪忧。另一方面,出版品种主要集中在急需的教材教辅、盲人按摩书籍,课外读物也限于名著经典类,一些计算机编程类、科技类、乐谱类书籍等实用性和时效性较强的书籍相对较少,针对性不强,无法真正实现个性化服务。
3.人才流失、技术滞后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信息无障碍开始在无障碍出版领域崭露头角。但一是由于我国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相关技术标准,标准的欠缺导致阅读辅助设备参数不统一、性能不稳定,无法实现长远发展;二是盲文出版机构属于公益出版机构,资金不足,高科技技术人才流失,技术研发缓慢。资金不足是新形态盲文出版物技术滞后的重要原因。
4.发行渠道不畅
无障碍出版物阅读对象单一,常规发行渠道为各地盲校、特教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的视障阅览室。目前,“我国有33个省级图书馆,50%已开设盲人视障阅览;300多个地市级图书馆,不到一半开设了视障阅览室;2800个县级图书馆,基本没有开设盲人阅览室”。发行渠道的单一、视障阅览室建设率和利用率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导致了无障碍出版物发行不畅。
二、无障碍出版的对策和趋势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动员社会力量,争取多方资助
无障碍出版物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无障碍出版物成本又相对普通出版物较高,因此要想大力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为无障碍出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力量,与各个基金会、爱心机构、企业和人士等密切联系,扩宽捐赠渠道,争取多方位的资金支持。
(二)出版机构要精准按需出版
无障碍出版物除了要埋头苦干、增加总量之外,还要走出去、做调研,了解残疾人文化需求,要针对各个年龄段、各个层次的残疾人,出版分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比如,针对盲人高科技人才,出版一些编程、科技类图书;针对盲童,出版一些绘本和优秀课外读物;针对爱学英语的盲人,出版一些汉英盲文对照名著等。
(三)大力发展有声读物和数字出版物
出版机构要积极跟相关机构密切合作,争取有声读物出版版权和资源。要完善盲人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建设,利用好移动数字图书馆。技术上,要简化操作界面,便捷残疾人使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增加推送功能,根据残疾人喜好进行相关阅读推送。内容上,要针对视障读者多做访谈和调研,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扩大平台电子书籍的总量、丰富品种类型;还要增加书刊的趣味性,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实现多网络、多终端无障碍阅读功能。
(四)引进人才、提高技术,加速研发性能稳定、功能齐全的阅读辅助产品
充实研发人才。软件上,实现标准版和专业版阳光读屏软件全面升级和用户体验的根本性改善;硬件上,稳定完善听书郎、助视器的主要性能并形成高中低系列化产品體系,推出功能强大的无障碍手机并开展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加快推进点显器和无障碍电脑量产和应用推广,加强交流合作,形成信息化辅助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合理布局和良性循环。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残疾人在接受信息上更为便利,但在信息爆炸时代,无障碍出版物跟普通出版物相比,存在总量不足、品种稀少、技术滞后等问题,发展速度远没有跟普通出版物成正比,这就使得残疾人群体可能进一步被边缘化。因此,政府要加大无障碍出版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出版机构要针对残疾人群体分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有效扩大无障碍出版规模、丰富出版种类、扩展出版形态,做到精准按需出版;充实研发人才,全面推进无障碍阅读关键技术和高性价比盲用阅读信息化产品的研发,逐步解决残疾人买书难、阅读难、信息和知识获取难的问题,实现阅读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