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忠
The approach to discarding the dregs and retaining essences through careful design and repeated consideration and changing natural jade materials into artworks with cultural connotation,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nd collection value has become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and artistic law of jade carving creation. Jade carving art is an art of subtraction, which is aimed to exhaust the dross, create quality artworks, and highlight the miracles.
自从《礼记·学记》提出“玉不琢,不成器”的论断以来,精雕细琢已成为玉雕创作的一个准则。如何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从而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使天然玉料成为有文化内涵、审美意义及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已成为玉雕创作的本质属性和艺术规律。玉雕艺术是减法艺术,就是减尽腐朽,创造精品,彰显神奇。
一、优秀传统
1.尽善尽美
在我国玉文化史上,追求尽善尽美,一直是玉雕创作的金科玉律。
《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一段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艺术要尽善尽美的美学观点。孔子是先秦诸子中论玉最多的先贤之一,他提出玉有十一德,特别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著名论点。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品德高尚完美,是不能有污点的,若有污点,必须像玉那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去尽瑕疵,方能尽善尽美。
孔子的观点成为历代玉雕艺术的指导思想,经过历史的发展,到乾隆时期达到高峰。乾隆对治玉要求极高,在用料和制作上必求圆满,工艺上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创造了工巧、艺精、料美、寓意吉祥、富有时代特色的乾隆工,对后代和当代影响极大。可以说,追求尽善尽美的美学观点,代代相承,成为中国玉雕艺术的主流。
2.历史根源
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仪式、最重要的功用,均要用最美的玉器。
古人对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关系到人类的发展命运,所以极为重要,古人就用玉器作为祭器。古人使用玉器的时候,一定是非常严肃,不会有丝毫的轻率亵渎之举。最重要的是“鉴玉尚质”,即重视玉的美质。古人认为玉具有纯净、温润、坚硬、绚丽的特质,可以通神灵,特别是礼神祭祀的玉器必须纯净无瑕,否则就是对天地神灵的最大不敬。张辛先生认为:“将最美丽、最纯洁的玉器作为向上天向祖先敬献的礼物,当然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美玉还需加上富有象征性的造型和精湛工艺。如良渚文化的羽冠神人兽面纹,即良渚“神徽”,是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工艺高超制作精细,其线刻艺术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是良渚文化玉器精品中的瑰宝。
还有能说明问题的是玉玺,象征一言九鼎的信誉和至高无上的皇权。皇权是绝不容旁人染指的,必须是美玉无瑕,成为永世流传的珍宝。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乾隆“太上皇帝”圆玺,以1.61亿成交,是史上最贵玉玺,除历史文化价值外,玉质精美,工艺精湛也是重要因素。
3.经典作品
细数流传至今及历史上著名的玉雕作品,无不是除瑕存瑜的珍品。《韩非子·和氏》记载的“卞和献璧”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卞和是楚国琢玉高手,在荊山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被宫中玉匠说成石头,被剁去左脚。楚武王继位,又去宫中献玉,得到同样下场,被剁去右脚。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痛哭三天三夜,直至泣血。文王命玉匠破开璞玉,去除瑕疵,好好打造,果然是稀世美玉,并命名为和氏璧。据《史记》记载:“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可见和氏璧价值连城。
这里再说一个典型的玉雕珍品。是西汉《玉仙人奔马》,经剜脏去绺后,全身洁白无瑕,加上工艺高超,通体圆润,造型威武雄壮,马儿腾跃飘逸,矫健骏秀,具有汉代玉雕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国宝珍品。
二、创作实践
1.精品意识
杨伯达先生说:“和田玉是美的使者,灵的化身。”精品意识也就是品牌艺术。最好的雕琢,一定能展示出玉石本身的生命力,又能通过精湛的工艺、设计,提升玉石的价值,创作成精品、珍品,成为独一无二、无法复制、不可再得的艺术珍品。玉雕师的创造是把美玉中潜藏的品德煥发出来,使之具有灵魂,并将这种品德传递给藏玉、爱玉、惜玉之人,这才是玉艺的最高境界。
出于精品意识的考虑,我选择的玉料都是高端的和田籽料,非常稀缺,我必须尊重她、珍惜她,慎重思考、精心设计与雕刻,呈现出她最美的艺术风格!
我的《金色池塘》,选用金灿灿皮色的玉料,雕成充满勃勃生机的朝阳吐露金色光辉,荷叶像镶上了金边,在晨风里笑脸相迎。金色阳光沐浴下,池塘里的生灵充满生机。翠鸟在石坎上,目不转睛注视水面,等待餐食的到来;先它一步的白鹭,已叼起一条小鱼,细品美味。这样,就让情趣盎然的自然生活场景,极富诗意地还原在细腻白润的玉石上,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2.舍中有得
玉雕创作必须有取舍,该舍的地方必须舍去,只有舍,才有得,舍中有得,这是玉雕艺术的辩证法。
《金鱼》的创作过程就说明了此问题。这原本是一块100多克的玉料,瑕疵没去尽,还剩40克,去尽瑕疵,经过俏色运用、精雕细刻,成品后只有17.5克,绝美红色、羊脂级白细,本就是绝配,加上精雕细琢,红色金鱼更加鲜艳夺目,白细的玉质留白,如银波粼粼,金鳞银波,动人心魄。
这就告诉我们,去尽瑕疵,方得神奇。对玉料的瑕疵必须零容忍,为保证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必须下定决心,容不得半点犹豫。我一直追求“素、雅、巧、净”的艺术风格,净,就是对玉材去瑕显瑜,把脏、绺、裂、浆去尽,给人“无瑕”的完美感觉,是素、雅、巧的基础。
3.深入肌理
玉雕制作是件极为细致深入的工作,绝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层层剖析。在制作过程中,随着向玉料内部的层层推进,会再次或多次出现杂质,要煞费苦心挖脏去绺,层层清理。
《鹤鸣情合》是我与张朝胜大师一起设计制作的作品,用美丽的皮色籽料创作而成的。皮色深处,仙鹤口衔灵芝,浅处雕稻穗、流水,力求将鹤姿展现得活灵活现。初稿确定后,用玉雕工具一层层雕刻,去瑕显瑜,去粗取精,俏色运用使作品层次分明,重点在双鹤的姿态上,深入肌理,调整角度,形成由表及里的活动空间。一静一动的设计,一静只需浅浮雕就能突出主体,一动则要运用正面透视角度,使作品有纵深的意境和更广阔的立体空间。经过不厌其烦的由表及里的精雕细琢,精品才能呈现。
作品《好运连连》,构图上,童子头顶部像是戴了一顶红色的小帽,有红运当头之意;手中握一钱串,象征财运不断;下面雕蝙蝠,意为福在眼前。这样,就把《好运连连》的主旨鲜明而充分地显现出来。
三、化朽为奇
1.遵循规律
现玉雕界有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说法,作为一种玉雕技艺,原也无可厚非。但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就是必须在遵循玉雕创作规律的前提下,挖脏去绺,确保精品,这是玉雕创作的规律,而规律是不可轻易更改的。
《桐荫仕女图》是大家认可的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之作。作品用新疆和田白玉制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玉匠用雕琢碗剩下的残废料制作,按理说也就丢弃了。但这块废料玉质,莹润如凝脂,且有桔黄玉皮,于是苏州巧匠,以琢碗剩下的圆洞制作成门洞,用桔黄皮制成梧桐、蕉叶与覆瓦、垒石,院外着袍的长衣少女,手执灵芝,向徐开的院门走去;门内的长衣少女,双手捧盒,向门外走来。互为呼应,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浑然天成。乾隆皇帝为之倾倒,阴刻御制诗。唯一的裂痕巧制成门缝,透出光亮。如玉料还存在很多杂质,不可能成为国宝,这是废料绝用的典型。
2.妙用俏色
在很多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是利用“绝、巧、俏”的俏色应用实现的。
黑点是和田玉中比较常见的瑕疵,是由于玉质中含有杂质或其他颗粒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应去除。但运用好了,却令人眼前一亮,拍手叫绝。
我在花鸟玉雕的设计中,常运用玉料中的黑点进行设计雕刻。例如《鸳鸯戏水》就是运用玉料中的黑点巧妙设计运用于一对鸳鸯含情脉脉的黑眼珠,相视一笑,便充满无限深情。巧色俏雕作品就是用带有象征意义和拟人手法创作的,两只鸳鸯通过深情眼睛传达了柔情蜜意,令人联想起人间的真挚情感,通过带有情节的设计构图,让观赏者读出花鸟俏雕中象征人间美好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从而热爱生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当然,利用点点黑化瑕为瑜的俏雕技法有很多很多。如青花小料《两小无猜》,就是运用黑色设计成两只小鸡,将本该摒弃的黑,有选择地保留,既去掉不需要的地方突出玉质白皙润泽之美,黑白对比鲜明,一目了然,别具特色,使作品焕然一新!
3.锦上添花
事实上,可化瑕为瑜的瑕疵和整体精美的玉质是相辅相成的,起到相互衬托、錦上添花的作用,所谓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我的作品《天赐佛缘》,是用高档和田籽玉制成的,玉质白细温润,我用深浮雕的技法,重点刻画出弥勒憨态可掬、可亲可近的神情。并运用原料中的一点红色巧妙设计于眉宇之间,正好雕刻出弥勒佛的红眉心痣,就是这一点红眉心使得整件作品焕然一新、浑然天成,小小的红眉心正是指与佛有缘,故而取名天赐佛缘。
论述到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玉雕艺术中,去尽瑕疵,方得神奇。这也包括妙用可利用的瑕疵,化瑕为瑜。“化腐朽为神奇”是庄子在《知北游》中提出的,但若处理不当,不适当地保留大量瑕疵,则紧接着庄子还有一句话:“神奇复化为腐朽”,玉雕创作者不可不慎。
参考文献:
〔1〕张文修编著:《礼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5(1)。
〔2〕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90(3)。
〔3〕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0(1)。
〔4〕张明华:《中国古玉发现与研究100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98(1)。
〔6〕郑权中:《史记选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9(1)。
〔7〕倪国栋:《美玉不琢》,载《青夏教育》,2007。
〔8〕杨树桥:《庄子译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