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平 石慧
In this article, the history course and education mode of Shanghai Art & Design Academy in the past sixty years are summarized into three stages, with every 20 years as a single development stage.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not only review historical context of arts and crafts and modern design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Art & Design Academy, but also giv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and modern design art specialty.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艺美术行业快速发展,出口创汇需求逐日增加,手工业教育从小规模的师徒传授转向系统化的工艺美术学校教育。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各地也随之设立了一批工艺美术学校。上海轻工系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承担了北京人民大會堂中“上海厅”的装修工作,感到了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迫切性,虽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还是于1960年4月1日在黄浦区圆明园路43号(原手工艺局下属的美术模型工厂)正式成立了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2003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和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职工大学合并,成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下文简称上海工艺美院)。上海工艺美院在国内艺术类高职院校中长期名列前茅,2007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立项建设的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2019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立项建设的5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中唯一艺术类院校。
上海工艺美院培养了上海市近半数以上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培养了萧海春、汤兆基、毛关福等大批杰出的工艺美术人才。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美术流派进入中国,上海成为中国的抽象画之都,“上海工艺美校抽象派”诞生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许多知名人物:余友涵、谷文达、陈箴、丁乙等。在60年的办学中,上海工艺美院还培养了汤哲明、余积勇等大批知名国画家、雕塑家、设计师、企业家等。
本文将上海工艺美院60年来的办学历史和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为三个阶段,每隔2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希望不仅再现学院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对当今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艺术专业如何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一、满足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出口创汇人才培养需要,探索和坚守工艺美术院校教育方式(1960—1980年)
1. 20世纪60年代初建时期,探索建立了“美术、专业、文化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校初期,对接出口创汇人才培养需要,学校首届开设玉雕、牙雕、漆雕、木雕、织绣五个专业,之后又相继开设黄杨木雕、红木雕、工艺绘画、玩具等专业,传统工艺美术中侧重陈设的特种工艺品种通过这种方式被继承下来。学校建校初期的师资结构与德国包豪斯学院有异曲同工之处,国画教师、工艺师傅、文化教师三类师资组成了学校艺术教育与手工艺技术训练并重的教学团队。美术老师多是当时沪上知名书画家,如申石伽、曹简楼、郁慕洁等;工艺师傅来自工艺美术类工厂,是当时工厂中既会画、也会雕、还能教的手艺最好的一批师傅,如教授黄杨木雕的徐宝庆、教授玉雕的朱永贵等;文化教师来自轻工系统和各专业院校分配进来的大专以上的学生。刚开始办学的时候,三类教师各自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教学,融合贯通不够。1963—1964年开始在汪邦彦校长的带领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美术、专业、文化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倡美术、文化课老师学专业,为专业创作。以专业为主体,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要向专业需求靠拢。以素描课为例,提出苏联提倡的“契斯恰科夫体系”不太适合工艺美术教育,总结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形准体显结构清”的“结构素描”教学改革方法;改革了各专业的课时,玉雕专业的美术课就以素描为主,减少色彩课,去掉了花鸟着色。这些做法把握了专业教学规律,成为学校人才辈出的关键。
2. 20世纪70年代复校时期,提出了“开门办学、创作带基础”的办学思想
学校于1966年“文革”开始后停止了招生,最后一批学生1969年离校后,学校于1971年开始停办一年多。后因国家出口创汇培养人才的需要,于1973年在上海嘉定县外冈镇复校。复校后,首先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增加了雕塑课程和速写创作环节。在延续20世纪60年代“文化+美术+专业技艺”培养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开门办学、创作带基础”的办学思想。强调创新,根据当时的文艺政策引导学生以现实为题材进行创作。老师们经常带学生去写生,参加务工务农活动,采集创作素材,提升学生贴近生活的创作实践能力。复校后的学生作品展,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很多毕业设计,如黄杨木雕《五卅运动》等均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二、顺应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时代上海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要,增设设计类专业,向现代设计院校转型(1980—2000年)
1. 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行业由盛转衰,加强工艺美术专业规范建设,调整招生规模和频率,延续专业传承技能
20世纪80年代后期,工艺美术行业开始衰退,为了延续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加强工艺美术专业规范建设,在轻工业部教育司的指导下,1992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联合全国十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编写了九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因其封面为蓝色,被系统内和社会上称为“蓝皮书”,此书因其规范性和系统性,顺应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工艺美术教学改革和设计教育的萌起,在全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学校于1993年成为上海市重点中专学校,1999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1995年之后,很多工艺美术厂被关掉了,工艺美术行业处于低潮期,美校将原有的工艺美术类专业合并为工艺雕塑和工艺绘画专业,保留了师资资源及关键硬件,以间隔招生的方式加以延续。
2. 适应改革开放潮流,加强现代设计专业规划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潮,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也加强现代设计专业规划,将专业建设方向从传统手工艺类型为主转向工业设计类为主,密切配合时代和产业的发展。先后举办了家具造型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计算机图形设计、广告摄影等新专业。为了解决设计专业的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是大量派老师到各高校去系统学习,联合举办师资班提升学历。学校先后派了多批教师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无锡轻工业专科学校等院校进修学习,这些教师学成后就带回三大构成等最新的设计课程。二是广泛邀请当时的大家,如中央工艺美院的庞薰琹教授、柳冠中教授,同济大学的罗小未教授、王受之教授等來校授课,提升师生的创新意识。一些重要设计工程如“五卅”纪念碑、烈士陵园纪念碑、刘海粟现代美术馆、上海北外滩改造方案设计等均出自学校毕业生之手。
三、对接新世纪艺术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成为国家艺术类示范性高职院校,引领艺术职业教育发展(2000—2020年)
2003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和上海第二轻工业职业大学联合组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实现了办学层次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学院于2007年申报成为全国百所示范校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成为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由此开启了一系列办学机制体制和教学改革。在升格为高职的17年里,上海工艺美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艺术设计类院校;上海市唯一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高职院校;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基地。先后荣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和育人成效50强等称号。学院连续四年位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海第一名,连续两年位列全国艺体类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第一名。
1. 开展工作室化教学,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对接
上海工艺美院在示范院校建设中,确立“以学生成才作为办学逻辑起点”的办学理念,根据“高素质、有创意、懂材料、会制作”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探索“项目包引领、工作室化教学、职业岗位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以企业设计项目作为学习内容,以真实工作环境作为学习环境,以校企合作工作室作为学习载体。在职业技能训练环境中,从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入手,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职业技能,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示范校建设3年里,学院建立各类工作室、实训工场90个,其中一半以上具有校企合作背景,着力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景岗位化、学习过程职业化、学习成果社会化。
2. 与顶尖企业合作办学,破解高职校企合作瓶颈
在承担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学院提出“不惟高学历,但求高标准”的思路,与国际顶级企业合作办学,破解高职校企合作瓶颈。学院与世界500强、全球最大营销传播服务集团WPP集团合作成立产业学院,建立了双方共同决策的理事会制度,解决利益相关方参与学院建设的机制与途径。实行相对独立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财务运行模式保障办学改革。邀请国际一流业界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持试点学院的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资源调配,调动企业海内外专业人才资源、案例经验及培训网络用于教学,使合作办学融合职业教育规律与企业核心要素,确保合作办学的培养人才规格符合企业高端人才标准。培养的学生连续5年获得全球创意与设计界最具声望的大奖——D&AD黄铅笔奖,获奖数量和名次为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地区所有专业学院之首。
3. 根据人才成长规律,设立灵活性强的多种学制
学院根据不同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建立灵活性强、适配度高的学制,形成了高中(中职)毕业三年制、初中毕业五年制、大专毕业后3+1、3+2大师班以及行业培训并存的教育框架,打通学生中职、大专、大专后的教育成才渠道。2011年,学院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合作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工艺美术高端职业人才培养基地,对无法规模化培养的小众工艺美术和非遗品种,通过优秀毕业生遴选和大师带教(1—2年)等方式,多年来培养了140余名优秀传承人,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延续作出了贡献。2017年,学院设立了工艺美术实验班,通过五年学习年限的整体设计,开展导师全程带导、必修课程整体化设计和兴趣课程模块化选择的教学改革,旨在培养能够利用多元材料、多种技法进行设计和制作,并同时表现出优秀综合素养的创新型工艺美术人才。
四、迎接数字时代艺术与科技双融合的跨界人才培养需求,依托“双高”建设实现新发展(2020年起)
2019年,上海工艺美院捷报频传:学院入选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是上海市唯一一所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名单的高职院校,也是全国56所“双高”院校中唯一一所艺术类院校。通过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验收,成为教育部认定的全国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入选上海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立项名单,是上海市立项建设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适逢建校60周年之际,学院又站在了新的出发点。
“双高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通过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舞起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从而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对于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具有重大意义。上海工艺美院在“双高”建设中,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
1. 打造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将围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与打响上海“四大品牌”重大部署,对接长三角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布局与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以中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与创新为品牌特色的专业发展体系,重点建设工艺美术品设计和产品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群,推动形成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创新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专业结构和专业生态。
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群服务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需求,以《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支持学院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为契机,组建陶瓷、雕刻、金属、漆艺、书画印、染织绣、文物修复与保护等7个传承教学中心;构建“宽基础、大平台、多方向、模块化、可组合”的课程体系和集“工艺技艺、工艺材料、工艺标准、工艺鉴赏、典型实例”为一体的教学资源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美学修养,技艺精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手工艺传承保护技术技能人才与传承人群。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群以服务全国“非遗”当代转化为核心,以做强中国特色文创产品为主线,对接文创产品研发、推广、应用产业链人才需求,围绕产业链的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开发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校企合作、分类培养、书证融通、贯通培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备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掌握产品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熟悉营销策划与创新,善于把握产品应用场景设计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 围绕五大核心能力培养,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学院将立足“传承非遗,创新设计”发展特色,秉承“传承与创新融合”“立德与习技并重”理念,围绕“善沟通、有审美、懂材料、会设计、能制作”五大核心能力培养,通过“实施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养提升计划、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推进模块化课程与‘三教改革工程、打造优质教学资源与教学实践平台、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保障体系”五大项目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通过建设,力争形成一批引领国内同类专业群发展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构建多元学制、长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面向初、高中(职)毕业生的学历教育、面向年轻“非遗”传承人和学徒的在职学历教育以及面向文創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并存的多起点、开放式的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贯通中职、大专,衔接本科和MFA等不同学历层次的艺术类职业教育体系。
3. 构建艺术与科技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将发扬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建设“非遗”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非遗”传承人、技术集聚在上海,从中挖掘中华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文化内涵并凝聚其价值。建设艺术与科技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组建若干跨专业、跨界域的创新研究机构,探索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研发,传播新时代海派文化。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开展艺术成果的转移和艺术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促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路径。在上海及少数民族地区双向建设12个“非遗”工作站,提升民族“非遗”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品牌运作能力。
4. 打造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学院将立足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依托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深入拓展与国际知名艺术院校和机构的合作,加大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互动与共享。通过海内外人才培养、师资交流、驻留计划、实习实训、创业就业等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开展以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海友城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巡展为代表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传播项目,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院校。与世界知名设计院校及工艺美术高校合作,以每年持续开展手工艺创作营、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联展、论坛等形式,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