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铸造过的那些钱

2020-01-14 03:38青蚨季节
中国收藏 2020年5期
关键词:通宝仁宗元宝

青蚨季节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位42年(1022年至1063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仁宗朝在北宋乃至整个宋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王夫之在《宋论》中说:“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他执政期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宋仁宗对下属臣子宽厚以待,发展台谏,广开言路,让百姓休养生息。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朝在仁宗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全盛状态,城市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户数远超汉唐,都城东京人口鼎盛时期达150万左右。

仁宗执政初期,铸币业一直维持真宗时期设置的饶、池、江、建四大钱监的铸币格局。但是康定年之后,因为北宋与西夏之间爆发战争,军费开支骤然增大,造成政府财政枯竭。为解决财政危机,朝廷开始增加钱监的设置,大量鼓铸钱币。

庆历元年(1041年)在虢州设朱阳监;庆历四年(1044年),在仪州设博济监;庆历六年(1046年),在兴元府设济远监;庆历八年(1048年),在韶州设永通监,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产量亦很大。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岁铸额最高达到300万贯(沈括《梦溪笔谈》卷_二《官政》),这主要是因为为解决陕西军费开支猛增的需求。当时北宋政府为了抵御西夏的入侵,在西北地区部署了大约30万军队,这种情况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于是北宋政府开始大规模铸钱,而且在河东和陕西铸造大铜钱和铁钱。

在仁宗执政时期,朝廷钱监设置虽增多,管理上却不十分严格,各地钱监铸造的钱币,版式、铜质差别颇大,铸工精细程度也相去甚远。仁宗执政期间改元九次,即位以后改年号为天圣,后来改年号明道、景祜,之后又先后改年号宝元、康定、庆历、皇祜、至和、嘉祜,除宝元年间铸造非年号的皇宋通宝钱之外,其余均铸有相应的年号钱。

天圣元宝

天圣元年(1022年)始铸天圣元宝钱,钱文有楷、篆二体,均为旋读。有铜、铁两种,铜钱为小平钱,另铁钱有小平、折二两等,但存世较少。小平钱径2.5厘米,重4.2克左右。天圣元宝钱存世量大,銅钱多,铁钱较少。

此外,在天圣年间,印制和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天圣元年(1023年),朝廷在益州(今成都)设益州交子务,设立专人担任印制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对交子的印制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交子的印发时间比西方国家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明道元宝

明道元年(1032年)始铸明道元宝钱,钱文有楷、篆二体,均为旋读,光背无文。钱径2.5厘米,重3.8克至4.2克左右。上个世纪,有报道称曾在一窖藏内出土一枚铜质明道元宝背文小平钱,阔缘,篆书,背穿上有一文字,模糊不清。钱径2.55厘米,穿径0.79厘米,厚0.16厘米,重4.83克(张泽松《明道元宝背文钱》,载《中国钱币》1991年2期。)。该钱铸造规整,是目前已知北宋钱中仅见有背文者。

景祐元宝

景祐元年(1034年)始铸景祐元宝钱,钱文有楷、篆二体,均为旋读。有铜、铁两种,铁钱有折二,铜钱存世量巨大,铁钱较少。小平钱径约2.5厘米,重3.8克至4.2克之间。景祐元宝钱中有一种版别比较特殊,“景”“祐”“宝”三字书体均为楷书,“元”字为草书。对景祜钱的分析研究是我们探讨北宋铸币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景祜钱铸行于仁宗统治中期,承前启后,和前面的天圣、明道,后面的皇宋、至和等钱币有很好的传承关系。景祜钱只有元宝,没有通宝,品种单一。景祜时,朝廷只设有饶、池、江、建四大铸钱机构,钱监数量少,这使得景祜元宝钱版别相当简单,各个版别特征较为明显,易于区分。对景祜钱特征的把握,对我们认识北宋钱币有很大帮助。

景祜年间,朝廷对铸造铜钱和铁钱的金属成分做了严格规定,“凡铸铜钱,用剂八十八两得钱干,重八十两十分。其剂,铜居六分,铅锡居三分,皆有奇赢。铸大铁钱,用铁二百四十两得钱干,重百九十二两。此其大法也”(《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二》)。自此,两宋历代铸钱基本沿袭此制。现今通过科学方法检测,北宋铜钱含铜量在62%至68%之间,铅含量在22%至28%之间,锡含量在6%至10%之间。此数据与当时文献记载大体相符,这不仅说明北宋钱币的铸造有严格的统一标准,而且在铸造生产中对技术的要求和掌握的程度都很高。

皇宋通宝

1038年,改元“宝元”,“宝”字,意皇帝大宝之位;“元”字,意天下第一,二字合在一起代表皇权至上。朝廷在宝元二年开始铸造皇宋通宝钱,钱文有楷、篆二体,均为对读,多为光背,少数有月纹。皇宋通宝钱为非年号钱,因为年号为“宝元”,为避免钱文重复“宝”字,而铸造了非年号的皇宋通宝钱。

史载,“国朝钱文皆用‘元宝而冠以年号,及改号宝元,文当日‘宝元元宝,诏学士议,因请改日‘丰济元宝,仁宗特命以‘皇宋通宝为文”(《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二》)。欧阳修也曾对此有描述,“至宝元中,则曰‘皇宋通宝,近世钱文皆著年号,惟此二钱不然者,以年号有宝字,文不可重故也”(欧阳修《文忠集》卷一二六《归田录》卷一)。由此可知,皇宋通宝是非年号钱,也可以归为国号钱。

皇宋通宝钱材质有铜铁两种,面值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径2.4厘米,重4克左右;折二钱径2_8厘米,重6.4克。皇宋通宝钱铸造量大,存世极多,版别也较复杂。

在版别众多的皇宋钱币中,有一种俗称“皇宋通宝九叠篆”的钱币尤为珍贵,钱文系用九叠篆书体书写、对读,形制与其他皇宋通宝小平钱无异,光背无文。

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用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明人甘旸在《印章集说》中说:“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每一笔画的折叠处都是九十度角,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曲屈平满”是九叠篆书法的最大的特点。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此种皇宋钱币存世极少,一般认为皇宋通宝九叠篆不是流通货币,当为试铸的样钱或开炉钱。

1979年,首都博物馆从北京市密云县废品物资回收站的20余斤的杂钱中,拣选出一枚皇宋通宝九叠篆钱。钱径2.4厘米,重3.9克,文字清晰,铸造技术精湛。上个世纪90年代,笔者曾与首都博物馆联合在北京德胜门举办钱币展,有幸一睹皇宋九疊篆的风姿。此外,民国时期著名钱币收藏家罗伯昭曾得到一枚,后捐赠给国家博物馆。

康定元宝

1040年,西夏兴兵大举攻宋。仁宗为求平安,改年号“康定”,铸康定元宝铁钱,钱文楷隶兼备、旋读,只见有小平钱。钱径约2.3厘米,重5.7克左右。由于“康定”年号使用只有一年,时间短暂,所铸造的钱币又为铁钱,因此流传于世非常少见,现世上流传的康定元宝铁钱大多是赝品。

庆历重宝

据《宋史·食货志》载,曾经铸造有折十铁钱,但至今未发现实物。1999年夏季,在宁夏固原县头营乡张崖村出土窖藏钱币约10公斤,共2100余枚,大多数是北宋钱,约占95%,其中有一枚康定元宝铁钱(高继林《宁夏固原出土西夏钱币窖藏》,载《中国钱币》2002年第1期)。

庆历重宝

1041年,仁宗改元“庆历”,铸造庆历重宝钱,有铜、铁两种。史载:“庆历元年九月,命河东铸大铁钱”(《宋史》卷—二《仁宗本纪》)。可见仁宗在庆历元年铸造了庆历重宝大铁钱。庆历重宝钱面文为楷书。有对读和旋读两种,钱径3.2厘米,形制规整。庆历钱是宋钱首次称重宝的折十钱,铸造量颇大,存世较多。

庆历重宝折十铜钱,钱径2.9厘米,钱文楷书,有对读、旋读两种版别,有的背有星纹。北宋首次铸造发行折十钱,就是在宋仁宗时期,发行地区是在陕西、河东,主要是为了应付宋夏战争中的军费支出。

但在实际生活中,三枚小铜钱可以铸造一枚折十铜钱,其结果是民间盗铸之风四起,因而引起物价上涨,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庆历八年(1048年),不得不将西北地区的折十铜钱一改作当三小铜钱,一大铁钱当三小铁钱,一大铜钱当三大铁钱。直到嘉祜四年(1059年),才彻底平息了盗铸之风。尽管如此,却造成了“兵民耗于资用,类多咨怨”(《宋史》卷一八0《食货志》)的恶劣社会影响。

陕西、河东原为铜钱流通地区,后来以铜铁钱兼用,其目的是为加强陕西战备,防止铜钱外流。庆历重宝铁钱初行于此,也由此开始了北宋甘肃、陕西地区大规模行用铁钱的先河。甘肃、陕西是宋代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接壤,北宋政府将该地区作为铁钱行用区,目的是隔断铜钱的外流通道。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西夏军队挥师南下,震动关中。契丹政权也趁势在幽燕地区聚兵,声言南下,最终仁宗派遣大臣富弼出使辽国,岁增银、绢各十万匹(两)才得以解决。

此时,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促使仁宗下决心进行变革。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章得象、晏殊、贾昌朝、韩琦、范仲淹、富弼同时执政,而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并为谏官,仁宗采纳他们的革新主张,着重对吏制、职田、科举、学校、赋役等领域进行改革。

至和元宝

至和通宝

至和重宝

但因新政触犯了一些贵族官僚的特权,遭到激烈反对。革新派领袖范仲淹等人被诬为朋党,遭到排挤。新政施行仅一年,即以失败而告终。小小的庆历重宝钱也在货币领域见证了那段短暂的“庆历新政”。

至和元宝、至和通宝、至和重宝

仁宗在至和年间(1054年至1056年)铸造了至和元宝、至和通宝、至和重宝三种钱币。其中,至和元宝小平钱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均为旋读,楷书、篆书呈对钱出现,光背无文,钱径约2.4厘米,重4克左右。至和元宝钱铸量大,铸工多不精美。

至和通宝为光背无文小平钱,也有楷书、篆书二种书体,均为对读。至和通宝钱铸量大,存世多,有一种广穿版别比较少见。

至和重宝钱文为楷书、旋读,制作精整,钱体厚重,钱文深峻是至和重宝钱的特点。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铁钱有折二、折三。至和重宝小平铜钱应为试铸性质,存世罕见,折二铜钱也很少。光背铁钱铸造量很大。铜钱光背无文,铁钱背有的纪地,有“同”、“坊”、“虢”、“河”等字,这是纪地、纪监之意,为北宋纪地最早的一种钱币。

钱背文字纪地、纪监,始于三国蜀国的直百五铢背“为”字钱,唐武宗会昌开元钱之后开始多见,自北宋至和年间以后,纪地钱币的铸行开始普遍,尤其是铁钱,上面多有纪地、纪监文字的出现。现今传世或出土的至和重宝钱,大部分为铁母钱,也发现有折三铁钱和背无文铜钱,均属罕见品种,尤其是背“坊”、“虢”等字铁母铜钱,存世稀少。

2006年10月,在陜西咸阳渭河.咸阳湖工地出土一枚至和重宝铁母钱,钱体表面呈灰黑色水锈,钱径3.55厘米,穿径0.8厘米,厚0.31厘米,重17.2克,钱文为楷书、旋读(周延龄、曹旭《咸阳渭河滩出土至和重宝铁母钱》,载《中国钱币》2007年第4期。)。此钱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北宋至和年间陕西路的货币铸造和使用提供了实物资料。

嘉祐元宝、嘉祐通宝、嘉祐重宝

嘉祜年间(1056年至1063年)铸造嘉祜元宝、嘉祜通宝、嘉祜重宝三种钱。其中嘉祜元宝钱文为楷、篆书体书写,均为旋读,光背无文,钱径2.5厘米,重3.8克左右。嘉祜元宝钱存世量很大,版别多样,有一种“元”为隶书书体,写法特殊,铸造精美,罕见。

嘉祜通宝钱文为楷、篆书体书写,均为对读,光背无文。直径2.5厘米,重3.5克左右,有小平大样、花穿和宽缘等版别,铸造量很大。

嘉祜重宝钱文楷书、旋读,光背无文。此前未见钱谱记载,为近年新发现者,应为试铸性质,目前为仅见。

嘉祐通宝

关于皇祜年间有无铸钱,人们历来持否定态度,有学者指出“皇祜钱传世品皆伪,出土品一枚也无,可以判定皇祜年不曾铸行过皇祜年号钱”(唐石父《皇祜年号钱》,载《中国钱币》1993年第1期。)。史料对皇祜年间铸钱有明确记载的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皇祐元年)癸亥,铸‘皇祜元宝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六,皇祜元年己丑条)。

《宋史》写道:“皇祜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宋史》卷一八0《食货志》),但是没有确切指出皇祜年间铸的到底是何种钱。今所见最早收录皇祜钱的钱谱,是清乾隆梁诗正编撰的《钦定钱录》,书中收录有一枚该钱图片,并释日“右皇祜元宝。按庆历九年改元皇祐”。

近年来,因为拍卖和钱币网站均有皇祜元宝钱面世,钱币学界对皇祜年间是否铸钱又开始进行探讨。但因为没有科学的考古出土发现,所以我们对此保留看法,待以后有可靠的考古出土发现后再作定论。

仁宗在位42年,改元9次,铸行了11种钱币,除了皇祜年间(1049年至1054年)外,其他每逢改元必铸新钱。这一时期,北宋经济达到了鼎盛和繁荣,如仁宗天圣中岁铸币为100万贯,景祜中岁铸币为1465662贯。

不过,随着西北战争的影响以及货币经济的危机,仁宗时期出现了亢费等情况,并形成了财政危机,北宋的经济在仁宗时期达到鼎盛,也开始从仁宗时期走向衰弱。

《宋史》对宋仁宗的执政水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甜”。

猜你喜欢
通宝仁宗元宝
元宝“发腮”记
宋仁宗好色
通宝钱制与两宋钱法及特点
遛狗记
吃个蛋饺,捡个元宝
谁传承了大顺通宝的基因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好马也忠诚
为一个错别字较真的宋仁宗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