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
每天早晨打开手机,你是否因为汹涌而来的无聊信息而忽略了对生活真正有用的那一条呢?其实,“信息爆炸”不仅是当代人的苦恼,百余年前,它就酿成过一场惊世悲剧。
4月15日在西方是个十分特殊的纪念日,1912年的这一天,巨型邮轮“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造成1500多人死亡。这个悲剧后来被翻拍成同名电影,但电影没告诉你的是,这场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在“泰坦尼克”号悲剧发生前,北大西洋的冰山问题一直是干扰来往船只的一大风险,这一风险也导致当时的人们不敢制造像“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巨轮,因为类似量级的巨轮在遭遇冰山时应对比较笨拙。
但19世纪末,解决这个问题的“救星”来了。1895年,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分别成功进行了无线电通信试验,发明了无线电报机,并开始用莫尔斯电码传送信息,这一技术很快被应用到了远洋航海。最迟到1906年,北大西洋上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预警体系,来往船只会通过无线电互相通报某地发现了冰山,提醒那些体积庞大的邮轮避开这些危险。“泰坦尼克”号开建的前一年,即1908年,在后来“泰坦尼克”号海难事发地同一海域,美国一艘渔船成功通过无线电警告,帮助意大利一艘载有1700人的邮轮在浓雾中避开一座冰山。
曾经模糊而风险重重的北大西洋,此时已变得清晰而安全起来,“泰坦尼克”号正是在这种预期中建造的。那么,为什么几年后,看似完备的无线电预警系统反而不灵了呢?
一个关键因素是无线电在那几年出现了一波“信息爆炸”:数百个民间无线电台在美国东海岸建立起来,这些无线电时代的“极客”以在各频段互相发送、拦截信息为乐,还经常干扰正常的通信。
1907年,美国就曾发生过一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冒充军舰与海军基地“尬聊”的事件。1909年,一些业余无线电台严重妨碍了援助一艘出故障的轮船,它们播发了几组错误的坐标,导致救援者怎么也找不到出事轮船。领导这次救援工作的佩里船长此后三年一直在美国奔走呼吁,要求政府管管这些寻衅滋事的业余无线电台,但当时的美国法律没有相关条款,政府也很犹豫。
20世纪头10年被视为无线电的“黄金时代”,当时美国报纸畅想的未来生活,就是人手一个无线电机,收听电台直播(头上还要安个天线)——场面颇似今天人们追捧手机APP,这一前景也让很多无线电“自媒体”野蛮生长。
事后调查证明,“泰坦尼克”号悲剧发生的地点正是无线电干扰的重灾区。来往邮轮上的报务员途经此地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跟各种来历不明的无线电台“斗嘴”,“泰坦尼克”号上的报务员在此过程中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他将临近邮轮“苏格兰”号的报务员发出的信息误认为是私人电台,警告后者不要阻碍他发送电报、“离我远点”,这直接导致“苏格兰”号对“泰坦尼克”号关机,而该船关机前半小时发出的“该海域有冰山”的关键警告,也被“泰坦尼克”号当作“恶作剧”信息忽略了。
更为悲剧的是,4月15日当天“泰坦尼克”号上的无线电发报机出了故障,报务员检修了7小时才将其恢复正常。在那个时代,无线电公司为了扩大营收,在邮轮上开辟了发送私人电报、接收新闻电报等业务,7小时的停机让富人乘客的待发电报堆积如山,所以在“泰坦尼克”号出事前的5小时,船上的报务员一直在发送“旅途很愉快,船很棒”“按期到达,爱你的某某”这类信息,“泰坦尼克”号也因此成为该海域最为“聒噪”的无线电发送点,附近船只的报务员早就听厌了。等到船只真的遇险,“泰坦尼克”号发出求救电报时,很多附近船只根本没反应过来。最终,“泰坦尼克”号的求救信息是在传到纽约,被纽约一座大楼的报务员应答确认后,才被回传给临近海域船只组织救援的。
“泰坦尼克”号事件暴露出的无线电系统的混乱,让人們意识到了管制的必要性。也是在1912年,美国政府终于出台《无线电法》,规范处理船只求救信号的新规则,限制业余电台的波段,人类的无线电活动终于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水云间//摘自外参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