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智
(山西省煤炭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45)
王家峪煤业有限公司采用10kV供电,现有两回10kV 供电电源架空引自集团公司35kV 变电站10kV侧不同母线段,电源导线为 LGJ-150钢芯铝绞线,供电 距离约1.5km。
王家峪煤业有限公司35kV变电站现有两回35kV供电电源,一回架空引自蟠龙110kV变电站35kV母线,电源导线为LGJ-240钢芯铝绞线,供电距离约11km;另一回架空引自红星110kV变电站35kV母线,电源导线为LGJ-240钢芯铝绞线,供电距离约17km。
煤矿供电系统对现阶段煤矿的日常生产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具体其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煤矿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能够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有效的减少煤矿生产的故障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且通过提升煤矿供电系统的稳定 性能够有效的提升煤矿生产的资源利用率,降低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资源浪费问题,进而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基于上述的论述,煤矿供电系统的稳定性能够提升煤矿生产的可靠性,保障煤矿的安全高效率生产。本文以王家峪煤业有限公司为背景,对矿井供电系统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煤矿行业在现阶段的生产环境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是较为恶劣的,其煤矿生产的开采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对于现阶段的煤矿生产来言,需要对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对于煤矿生产的供电系统的工作人员要求也就更高。供电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供电系统稳定程度不高的现象,这样就需要就要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对供电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排除,假如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现象,进行及时的改正以及记录,保证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1)环节接续问题
王家峪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配合实现困难,由于煤矿生产中的矿井供电系统是单辐射的供电模式,地下开采的变电所与地上供电所存在着一定的接续问题,供电线路是地下中央变电所的多个供电开关,所以在生产中需要各个供电所中的电源开关进行有效的配合。同时,在开关数量上以及开关地上地下工作的不便,会导致生产中配合时间值增加。但是上级的变电所开关对电源保护的机制已经触发,给定的时间值较小。因此在控制中需要改变电所的开关值,缩短保护的时间,最终导致了上下供电所之间存在配合问题。在此情况下,一旦地下线路存在短路问题就会产生越级跳闸的现象,扩大故障排除的范围以及难度,对当前煤矿的生产造成不可逆的损伤[1]。
2)煤矿井下的电压控制问题
一般情况下,井下作业的额定电压较低,但是由于开采工作中大量的机电设备需要更大电压支持。在此基础上又存在着煤矿供电系统的扩建问题,多种煤矿供电系统的问题对煤矿开采工程的进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留下隐患。在此情况下,王家峪煤矿开采工程的实际运行电量额度超过了当前供电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会导致供电系统本身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对电力系统的电力供应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降低矿井电力系统长期运行的稳定效率。
在煤矿开采运行阶段,煤矿供电系统的相关基础的制度没有形成,煤矿供电系统运行的规则体系不明晰,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运行的规章制度和危险问责机制。一些供电系统的供电信息无法及时的进行传递,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矿井事故以及重大的安全意外,对井下的开采人员安全问题造成巨大影响,并且地上控制人员无法做出危险反应[2]。
王家峪煤矿的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资金以及安全意识问题,供电系统的自我检测系统较为落后。
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对煤矿生产中的基础设施以及安全体系进行相应的健全以及完善。对生产中现有存在的不符合规定的电气设备进行废弃操作,最大程度改观当前生产的条件以及生产的效率。同时引入相关高效能的电气设备,保证供电系统长久稳定运行,将当前生产的基础设施水平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在实际的改善过程中,应该选择安全程度较高的阻燃式交联电缆;在选择低压电缆时,不仅要考虑基础设施的屏蔽功能还要考虑其实际运行的安全性;对于高压开关的选择,应该选取具有密闭性质的开关。
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需要建立在相对合理的电网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电网的电力来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在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上,保护现有的电网结构[3]。当前王家峪煤矿采取的电源提供为双电源以及双回路的供电方案。该方案有效的保证电力运行安全,当前一个回路发生电路故障时,另一个电力能够承担当前施工所有电力设施的紧急运行。
与当地的政府以及电力供应单位进行融洽的沟通,深度的开展相关的合作,深入优化处理矿井的电力供应制度,保证矿井的线路安全。
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影响着矿井的生产,因此针对此情况需要加强检测煤矿供电系统中现有的缺陷性问题,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针对生产中出现的安全情况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提升煤矿企业运行的安全以及经济利益。这些措施为当前煤矿电力系统的安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完善其体系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