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明确其总体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1]这样,就明确了我国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总体要求,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
只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才能确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战略方位。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当中。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从多角度深刻而系统地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同样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既为其他四项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又要通过其他四项建设加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动力、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保障,必须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政治导引。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依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课题,四者互动构成的整体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完成的任务。这里,“五位一体”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全面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四个全面”体现了我们党运用社会全面发展客观规律的高超政治智慧。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赖自然界。无论是从个体的角度还是从群体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瞻远瞩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生存、民族未来、民生福祉、治国理政的政治大事。第一,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情况下,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生态文明建设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全人类的人类共同事业。第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或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全民族的历史重任。第三,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民生工程和公平事业。第四,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民群众的重要需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所在,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事业。总之,从世情、国情、社情、党情等方面来看,都要求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 “四个一”的高度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位。我们既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又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第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我们既要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实质和灵魂,又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方略。第三,绿色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既要将生态文明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又要将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第四,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的重要攻坚战之一。我们既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又要通过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障碍。显然,“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和战略要求。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据此,《决定》从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系统战略部署。前三者是管理“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态安全)的制度,最后一条是管理 “人”(各级党政干部)的制度。这样,通过坚持 “见物”和 “见人”的统一,就可形成一个系统而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下简称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突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思想,必须以 “两山论”为科学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是其重要内容。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必须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章立制。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将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确立为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坚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必须坚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形成支持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生态文明行政管理体制的战略安排。此外,我国还先后出台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等专门文件。进而,《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现在,亟须将上述制度创新思想和制度创新设计转化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体系和治理效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可以将其核心要义概括为 “八个坚持”: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和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八个坚持”分别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发展观、价值观、方法论、治理观、群众观、全球观方面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协调环境(绿色化)和发展(现代化)的关系,因此, “两山论”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突出成果。
在科学总结人民群众协调环境和发展关系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就创造性地提出了 “两山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2]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这就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党的十九大将 “两山论”明确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和党的章程中。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科学而系统地阐明了 “两山论”的科学内涵和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3]这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
“两山论”既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原则,也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科学理念。第一,坚持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在探索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机制的过程中,恩格斯认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4]。自然界主要通过影响劳动生产率参与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显然,劳动价值论具有其生态意蕴。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提出了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科学理念。自然价值是指自然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自然资本是指自然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这样,就开辟出了劳动价值论的生态维度。因此,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创新中,我们要探索实现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制度设计,促进外部问题的内部化,为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环境污染征税、生态补偿等生态经济活动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坚持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一个系统集成。如同经济生产力一样,自然生产力也是重要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存在的地方,资本主义生产在土地最肥沃的地方生产率最高。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中具有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5]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我们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理念。进而,还要看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6]这样,就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科学理念。自然生产力是自然界自身所具有的生产能力,主要指自然力量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生态生产力是绿色化(生态化)科学技术所体现出的生产力,主要指通过科技进步合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所表现出的先进生产力。因此,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创新中,我们不仅要促进形成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而且要促进形成绿色产业创新体系。第三,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理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是对立的关系,通过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能够将其统一起来。因此,通过制度设计,我们要始终将生态效益作为基础、将经济效益作为手段、将社会效益作为目的,让绿水青山在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大力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为了促进各级党政干部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决定》从管“人”(各级党政干部)的角度提出,要 “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这就是要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到人,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实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总之,只有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加强党的领导,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我们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基本国策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基本的重大的顶层政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今天,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基本国策体系。
针对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有效地推进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上述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7]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在总体上,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重大成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国策上的正确导向。
贯彻和落实基本国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第一,加强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向公众进行基本国策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可以促进基本国策进一步深入人心。这样,在公众对基本国策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其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其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并有利于基本国策的执行和提高其效果。第二,加强基本国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按照行政管理体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作现在分别由自然资源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为了克服部门分割带来的弊端,应进一步加强上述两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便从整体上推进基本国策的贯彻和落实。第三,明确坚持基本国策的落地途径。我们要把坚持绿色发展作为贯彻和落实基本国策的现实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7]目前,我们要把贯彻和落实基本国策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事实上,这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过程。
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是作为社会存在的自然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变量。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还必须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将维护生态安全确立为基本国策。第一,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要素中,人口是一个关键因素。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已经科学揭示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降低了我国资源环境生态压力,促进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口动态趋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调整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但考虑到我国的生态足迹和 “胡焕庸线”以及就业压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可无限制地鼓励生育。第二,确立和实施维护生态安全的基本国策。生态安全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变量,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将维护生态安全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7]。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将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基本国策整合起来,发挥其协同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调整和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基本国策问题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
总之,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基本国策,既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任务,又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本国策方面的科学导向。
一项事业的成功发展,必须有明确方针。方针明确规定和指导着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在以资源环境生态为基础工程的生态文明领域,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又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方针。
作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要素,资源、环境、生态存在着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为基本和最为基础的要求。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都强调,要坚持这一方针。党的十九大进一步重申,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阐明了贯彻和落实这一方针的辩证法。他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3]。按照这一方针,我们必须努力做好资源工作、环境工作和生态安全工作,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因此,除了面向 “人”的责任制度之外,《决定》主要从资源、环境、生态三个方面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任务。
自然资源是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原料的基本来源。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我们要看到资源包括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维持在其可再生的周期范围之内,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维持在技术代替的周期范围之内。因此,必须坚持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目前,围绕着节约优先的原则,按照 《决定》的要求,重点是要完善资源产权、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同时,我们要努力形成和大力践行节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话指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7]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 “取之有节、用之有度”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树立节约就是增加资源、减少污染、造福人类的科学的生态理念,努力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这样,才能倒逼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
生态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以及废弃物和排泄物的排放场地。在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中,我们要看到环境存在着一定的生态阈值。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自然界的承载能力、涵容能力、自我净化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必须维持在生态阈值之内。因此,必须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坚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目前,围绕着保护优先的方针,按照 《决定》的要求,重点是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推动绿色发展的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同时,我们要大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在社会治理制度上,《决定》提出要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1]。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问题上,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8]。综合起来看,我们同样应该将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引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坚持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关键,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根本,以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社会动员和组织机制,以生态环境法治为法治保障,以绿色科技为科技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自然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我们要看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系统性、稳定性影响着生态安全,生态安全影响着国家的总体安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运动有着复杂性规律,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必须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目前,围绕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照 《决定》的要求,重点是要建立和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恢复)制度,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加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和完善生态安全体系。同时,结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我们要形成高度的生态风险意识,协调推进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存在着相互交叉和相互重叠的复杂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必须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9]因此,我们要把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制度、生态安全制度也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夺取生态安全领域伟大斗争的胜利,最终建设一个生态安全型社会。
总之,我们必须将节约作为实现资源可持续性的首位要求,将保护作为实现环境可持续性的首位要求,将自然恢复作为实现生态可持续性的首位要求。这样,就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直接目标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环境污染重的国情出发,顺应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我国从1992年参加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际社会的语境中,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代际公平。在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扩展了其科学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0]。这里,明确将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作为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走的文明发展道路。之所以将 “三生”纳入可持续发展当中,就在于:生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样态,生产是维持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生态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及其物质支撑。只有“三生”协调,才能保证文明的存在和延续。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10]这里,进一步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任务。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时,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道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同样必须沿着这条道路进行。
无论是从人类生存还是从社会发展来看,都离不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构成的整体。由于自然的先在性、条件性、客观性,要求生产必须是绿色的生产,生活必须是绿色的生活,否则,生产和生活都难以持续。因此,坚持这条文明发展道路就意味着:第一,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不要经济建设,不是不要工业文明,而是要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这个问题上,“生态主义前进的最好方法是对抗资本主义的工业主义的扩大,而不是作为多头兽的工业主义本身”[11]。只有生产发展了,工业化的水平提高了,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当然,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工业化必须是新型工业化。因此,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我们要推动形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第二,倡导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脱离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不能干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当然,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简约生活观念,反对奢侈消费和不合理消费,不能用生活之名侵占和破坏生态,而是要用生态来规范和引导生活,大力践行绿色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因此,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我们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完善促进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第三,追求生态良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良好为自然条件。自然界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人类依靠自然界生产和生活,因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必须以尊重自然界和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自然界并非完全适应人的生产和生活。自然以 “仁慈的养育者”和 “残暴的施虐者”的双重形象出现在人类面前。就后者来看,“不可控制的野性的自然,常常诉诸暴力、风暴、干旱和大混乱”[12]。因此,人类还要改造自然界,否则,人类就难以生存。当然,这种改造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得不偿失,会遭到自然界的 “报复”和 “惩罚”。因此,在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的过程中,按照恢复生态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我们必须统筹保护、修复和利用、改造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持生态良好。
总之,生态良好是基础,生产发展是手段,生活富裕是目的,三者的完美统一就是我们追求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应该沿着这一道路向前推进。
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同样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战略目标。
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将脚踏实地和远大理想统一起来,而不能将生态文明看作是与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无关的纯粹的绿色乌托邦。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的要求和目标,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构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追求。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7]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纳入党的基本路线中。“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3]这就表明,生态文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一个构成方面(生态现代化),而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原则、目标和方向(将生态文明全面地系统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最终,我国要以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同样要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
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人民健康和人民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健康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7]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要协调推进 “美丽中国”建设和 “健康中国”建设。如同美丽中国一样,健康中国也是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了 “健康中国”的科学理念,要求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现在,国际学术界已经认识到,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紧密相连,应该形成 “一体化健康”(One Health)的大健康理念[14]。目前,围绕着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角度,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努力减少生态风险和环境风险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威胁,把生态环境风险预警机制纳入国家风险防控机制中。第二,切实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将其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中,系统规划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第三,高度重视环境与健康、生态与健康的关系,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生态与健康方面的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从制度上保障环境医学和生态医学的发展。第四,按照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要求,加快构建生物安全法和生态安全法,研究制定环境与健康法、生态与健康法。这样,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面对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立足于地球村的客观实际,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在加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协同推进 “美丽中国”建设和 “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建设。为了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党的十九大呼吁,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建设好 “清洁美丽的世界”。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切实有效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履行已经加入的国际生态环境公约;要积极开展绿色发展方面的国际合作、对外交流、对外援助,打造绿色 “丝绸之路”;要虚心学习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调整和完善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终,我们要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这样,“美丽中国”与 “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交相辉映,就体现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美好愿景。
总之,只有紧密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清洁美丽世界的建设,我们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综上,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只有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我们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