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平,明庆忠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
随着边境旅游的发展,学术界对边境旅游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国外对边境旅游研究的重视缘于197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游憩工作组会议及其相关会议论文的发表,此后学者们对于边境旅游的关注度逐渐增加。首先,从概念上,国际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认为边境旅游应包含“过夜”和一定的旅行距离等要素,Timothy认为边境旅游吸引物包括边境线及其界碑等实体景物以及购物、色情、赌博等活动[1];张广瑞认为边境旅游是人们通过边境口岸所进行的跨越国境的旅游活动;刘小蓓定义边境旅游为旅游者采取某种旅游方式在边境地区开展旅游活动或是从指定的边境口岸入境,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另一方面,Bucher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衡量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13个评价因子,比较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捷克共和国的旅游竞争力[2];钟林生等对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进行了质量等级评价并提出总体开发策略和分级开发策略;王娟等通过对比广西和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条件,讨论了两省区的竞合关系,提出了合作发展机制和策略[3];赵多平等在对新疆、内蒙古、云南三省区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边境入境旅游的客流演化态势及其动因。在边境旅游合作开发方面,满海峰论述了“北黄海经济带”对于中朝边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李英花、崔哲浩调查分析了图们江区域边境旅游合作现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罗奎、张蔷提出中哈自由旅游区建设空间布局[4]。此外,边境旅游产品规划与开发、边境旅游区域合作机制研究也是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热点,国内边境旅游研究力度和范围在不断扩大,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然而,目前关于边境旅游的空间格局演化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云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自20世纪90年代初云南省开展边境旅游业务以来,云南省边境地区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大批旅游者。近年来,随着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公共服务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边境旅游取得了飞速发展。因此,本文以云南为研究案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边境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云南边境8个市州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及驱动力进行研究,针对性提出边境旅游发展建议,以期为促进云南边境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相毗邻,有着无可替代的沿边地理区位优势。在长达4060km的边境沿线分布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8个市州25个县(市)。有16个国家一类口岸和7个二类口岸。
本文通过多个指标变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多指标进行测度。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些较少的重要变量被称为公因子,公因子具有携带信息量大、对原始指标解释性强等特点。对公因子进行数据运算与测度,可以减少计算分析工作量,便于将复杂问题简化。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8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知网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云南省各市州2009—201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等。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社会各行各业关联度极高。边境旅游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综合考虑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测算结果的客观准确,选取对边境旅游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运用SPSS 24.0软件对被测评指标进行运算,得到主成分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特征值大小代表主成分影响程度大小,原则上选取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指标项作为主成分(见表1)。由表1可见,前4项指标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438%,表明前4个公因子携带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大,能较为全面地解释原始数据,可选为主成分因子。
表1 解释的总方差
通过表2旋转成分矩阵可看出,主成分F1主要在入境旅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旅游业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3A级以上景区得分等指标上载荷较高,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区域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区域旅游市场规模的大小以及旅游市场规模经济效益状况,可以将其命名为旅游发展现状因子。主成分F2主要在边境口岸数量和口岸入境一日游人次等指标上载荷较高,反映出边境口岸旅游发展情况,可以命名为边境旅游发展现状因子。主成分F3主要在近3年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率和近3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等指标上载荷较高,反映出区域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命名为旅游发展潜力因子。主成分F4主要在公路网密度和私人车辆拥有量等指标上载荷较高,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地区旅游业的市场空间拓展能力和区域旅游业外部支持力,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具有较大关联,可以命名为旅游发展基础环境因子。
表2 旋转成分矩阵
表3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基于以上,本文选择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发展条件、旅游发展潜力3个指标层,13个具体量化指标来衡量云南边境各个市州旅游发展情况(表4)。
表4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1.旅游发展现状指标体系
旅游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边境旅游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主要包括入境旅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旅游业总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口岸入境一日游人次以及国内旅游收入等具体指标,表明区域旅游市场规模、旅游业经济效益。
2.旅游发展条件指标体系
旅游发展条件中,旅游资源和旅游交通是区域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吸引旅游者聚集的核心要素。3A级以上景区得分S(S=5A*10+4A*8+3A*6)代表旅游资源禀赋的优劣,私人车辆拥有量代表旅游市场客流扩散与拓展的能力,公路网密度代表区域中转或运输客流的能力,是旅游市场规模空间拓展与延伸的保障。
3.旅游发展潜力指标体系
评估边境旅游发展指数时,旅游发展潜力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选取云南省边境8个市州近3年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以及人均GDP增长率作为具体衡量指标。
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3)可得三个主成分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
F1=0.207C1+0.168C2+0.150C3+0.080C4+0.147C5-0.069C6-0.040C7+0.169C8-0.083C9-
0.105C10+0.086C11+0.034C12-0.223C13
(1)
F2=0.406C1+0.136C2+0.010C3-0.093C4+0.005C5+0.409C6+0.424C7-0.180C8+0.231C9+
0.024C10-0.020C11-0.071C12+0.123C13
(2)
F3=0.092C1+0.023C2-0.022C3-0.075C4-0.024C5+0.013C6-0.114C7+0.090C8+0.108C9-
0.093C10+0.513C11+0.450C12-0.039C13
(3)
F4=-0.207C1-0.198C2+0.052C3+0.316C4+0.068C5-0.008C6-0.003C7+0.133C8+0.218C9+
0.547C10-0.193C11-0.025C12+0.151C13
(4)
根据解释的总方差(表1)可知,主成分F1的权重系数为43.6%,主成分F2的权重系数为18.1%,主成分F3的权重系数为17.1%,主成分F4的权重系数为15.7%。由此可得边境旅游业发展综合得分F,计算公式为:
F=0.436F1+0.181F2+0.171F3+0.157F4
(5)
运用公式(1)—(5)可计算2017年云南省边境8个市州旅游发展水平公因子综合得分(表5)。
表5 云南省边境8个市州旅游发展水平公因子综合得分
因2008年爆发世界金融危机,此前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此后开始加速发展,故本文的研究时间阶段为2008—2017年,本着科学性、阶段性、对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原则,选取云南边境旅游初期发展阶段(2005—2010年)的2008年、全面恢复阶段(2011—2014)的2012年、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的2017年等共3个时间节点来测度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水平。通过对云南省边境8个市州2017年的13项旅游发展量化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8个市州近10年的旅游发展水平综合状况及其排名(表6):
表6 2008、2012、2017年云南省边境8个市州综合得分及排名
根据云南省边境8个市州旅游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结果,以2017年得分均值(193.21)为界,上下浮动30个单位,得出分值区间(163.21—223.21),可解释为旅游发展综合状况中等的市州,即第二等级;在此区间以上的为旅游发展综合状况较好的市州,即第一等级;以下为旅游发展综合状况较差的市州,即第三等级。依据同样的方法可得2012年和2008年云南省边境地区8个市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状况分级。
表7 2017年云南省边境8个市州旅游发展综合状况分级
为更直观地展示云南边境8个市州的旅游发展水平地域演变,根据表7、表8、表9测评结果,运用Adobe Illustrator CS6软件做出2008年、2012年、2017年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空间演变图(图1)。
表8 2012年云南省边境8个市州旅游发展综合状况分级
表9 2008年云南省边境8个市州旅游发展综合状况分级
图1 2008年(a)、2012年(b)、2017年(c)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注:该图基于云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云S(2017)052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分析图1发现,2008年,各边境市州发展水平地域分布差异较大,呈分散布局,地区发展等级分布极不均衡。至2012年,发展水平较高市州在滇南地区呈现“趋同俱乐部”现象绵延发展。2017年,边境地区各市州差距有扩大趋势,发展水平第一等级市州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第二、第三等级市州在滇西、滇东地区交叉、孤立分布。地处滇西的德宏、保山呈组团式发展,在3个时间节点上都处于第二等级。对表6至表9及图1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红河及西双版纳十年来一直处于边境旅游发展的前列,红河地处滇东南,昆河高速、昆河铁路穿过境内,其北部与省会昆明市相接,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和旅游服务水平高。河口是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口岸,口岸贸易对旅游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起步较早且旅游服务水平较高,市场占有率大,因此旅游发展水平仅次于红河。普洱的排名近年来上升较快,从第三等级跃升至第二等级靠前,数据显示,普洱旅游发展基础环境较好,旅游发展速度较快,2008年仅有1家3A景区,到2017年已有4A景区3家、3A景区5家,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德宏、保山近年来基本上处于第二等级,排名变化不明显。德宏边境口岸较多,口岸贸易和旅游较发达,拥有云南边境第一大口岸瑞丽,这极大地促进了德宏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保山受制于偏远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对比发现:文山的排名有所下降,文山虽有特色旅游资源但相较于普洱、红河等边境市州来说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缺乏高等级旅游资源。临沧地处偏远,高等级旅游资源稀缺,加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旅游发展综合实力不强,近年来排名始终靠后,处于第三等级;怒江位于滇西,交通可达性较差,旅游开发程度低,没有A级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排名始终处于末位。
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旅游资源是核心要素,交通条件是基础要素,经济发展是重要支撑,基础设施是重要保障,边境旅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以上因素的驱动之外,政策会对其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结合本文对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过程,得出边境旅游发展驱动力如下:
旅游政策是影响边境旅游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变的直接驱动力。 2011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同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随后云南省实施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云南边境旅游在政策支撑下开始全面加速发展。对相关政策分析可知,云南边境旅游重点发展区域主要有红河、西双版纳、德宏等市州,其他区域较少,因此政策对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旅游交通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良好的交通条件能影响游客旅游目的地决策,提高游客重游率。如红河旅游综合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缘于其位于昆河经济走廊和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中心,交通便捷,加上滇中城市旅游圈的游客溢出,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另一方面,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对扩大客源市场有极大的帮助。另外,交通网络的形成发展促使旅游产业要素不断汇聚到交通沿线,形成旅游产业经济带。
经济发展水平也是驱动边境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旅游产业发展以及旅游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旅游开发规模与开发程度都会受到限制。其次,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本地旅游消费市场较大。最后,旅游目的地景区经济效益的提升使景区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建设景区软硬件设施,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等,从而提高景区吸引力和关注度。
旅游资源丰度差异是影响边境旅游客流分布与格局演变的根本驱动力,特别是优质的旅游资源,能吸引大量旅游客流聚集。例如红河的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哈尼梯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热带雨林、保山腾冲火山热海旅游区等高等级景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客流,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2017年,红河、西双版纳拥有3A级以上景区数量分别为13家、10家,排名第1、第2,其旅游总收入排名为第1、第2;而怒江、文山拥有数量为0家、2家,相应的旅游总收入排名靠后。
该因素驱动边境旅游空间格局演变主要体现在对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影响上。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观景设施及各类型的旅游体育、娱乐设施等。完善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能够极大提升游客满意度与重游率,为旅游目的地创造经济收益。反之,则可能降低游客出行意愿,减少旅游客流。如在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德宏瑞丽、西双版纳景洪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的临沧和怒江。
从图1可知,近10年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虽然各边境市州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在逐渐扩大,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云南边境旅游整体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云南8个边境市州各旅游部门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建设云南边境旅游特色品牌。合作设计跨区域旅游线路,整合开发联动复合式旅游产品,提高边境旅游竞争力。其次,加强与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如昆明、大理、丽江)的合作,依托它们的旅游要素扩散,增加边境旅游客流量。再次,与四川、贵州、广西等邻近省份开展包括旅游资源开发、线路规划、旅游营销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旅游流广泛流动,形成跨区域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旅游企业和景区经营管理机构应以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为核心,提供符合相关标准的旅游产品,建设高品质景区。其次,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管职能,严厉打击旅游市场违法行为,营造和谐的边境旅游市场环境。再次,积极拓展宣传营销渠道,建立与携程、飞猪等大型旅游网站的合作。最后,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边境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完善旅游在线营销、预订、支付及评价等一站式服务的智慧旅游模式。
为避免旅游产品、市场定位趋同,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于红河、西双版纳等旅游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应根据自身特色做好市场定位,延伸旅游产品产业链,与周边邻国开展深入合作,整合资源打造优质旅游产品和线路,增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怒江、文山等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依托当地特有的民族民俗、自然风光,科学设计旅游产品主题,以优质的旅游产品和丰富的产品体系形成优势。
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边境旅游目的地尤其是边境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资金投入,重点投入建设交通、信息、医疗基础设施以及旅游饭店等配套设施,提升边境口岸、沿边公路等级,加强地区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区、口岸之间的交通联系,提高边境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同时,加快推进与周边邻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建立并完善以云南边境为中心的国际旅游大通道,扩大海外客源市场。
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边境各市州应抓住政策机遇,加快推动建设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推进边境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高品质旅游产品,加强重点旅游城市和景点建设。同时,加大沿边口岸开放力度,简化通关手续,提高关检效率,构建快速、便捷的通关环境,建立高效的出入境管理体制,完善跨境旅游签证政策,减少边境旅游制度性障碍,从而实现云南边境旅游便利化。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用2008、2012和2017年3个时间节点分析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特征及驱动力,得出以下结论:
a)2008—2017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呈现绝对差距逐渐扩大,相对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红河、西双版纳边境旅游发展综合状况最优,普洱、德宏、保山、文山边境旅游发展综合状况中等,临沧、怒江边境旅游发展综合状况较差,边境地区市州旅游业发展层级差异明显。
b)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边境各市州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边境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市州集中分布于滇南地区,呈现出先集中后分散的趋势,旅游发展水平中等区域和旅游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呈分散状交叉布局。
c)旅游政策、交通条件、经济基础、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对边境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和分布有重要影响,决定着云南边境旅游格局形成与演变。因此,提出从政策落实、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升云南边境旅游整体实力。
本文以3大层次13个具体量化指标构建边境旅游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试图分析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水平综合状况及演变趋势,研究结论比较符合现实,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合理性。本文的研究比较依赖于客观数据的准确性,主观条件如政策因素难以量化,今后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对具体指标的细化与分类,将主观调查评价与客观分析相结合,加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此外,文章所研究的时间范围可进一步扩大,以便更全面地揭示边境旅游发展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