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貌鲜活可见 接通自然深刻
——例说怎样写好借物明理散文

2020-01-14 01:51226400江苏曹津源
作文中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借物窗台上丝瓜

226400 江苏 曹津源

浏览2019年的中考作文题,可以发现有些题目可以采用“借物明理”法构思成文。例如“顶出一个春天”(扬州市)、“物微情浓”(沈阳市)、“有一种美丽唤醒了我”(日照市)、“_____陪我远行”(南充市)、“为_____停留”(恩施市)等。怎样写好借物明理文呢?先请欣赏名家的一篇美文。

美文引路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绝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摘自2012年6月9日《陇南日报》)

技法借鉴

“神奇”丝瓜的美丽唤醒了“我”的人生哲思,“我”多次为之停留、徘徊,惊叹其顶出一个春天的生命力,丝瓜在“梦幻”中“无言静观”,于是,一篇物微、情浓、理深的美文应运而生。

一、写活物貌,突显情境,打好联想基础。作者对丝瓜的三次“担心”和三次发现,涉及的是一种植物的长与停、直与弯、大与小、此与彼的辩证转化关系,传达的却是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这样的“传达”是以对丝瓜细致鲜活的描写为基础的。作者笔下的“神奇”丝瓜,有的能弯身,有的能平躺,有的似“绿色牛角”;有的会“发疯似的猛长”,有的却“仿佛得到命令”似的停止生长;有的“孤零零地悬在空中”,有的却“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对丝瓜生长模样精细生动的描写,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文章“借物明理”奠定了基础。

二、边议边问,引发哲思,蕴含生命智慧。作者说面对丝瓜会“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说“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都说明文章的主旨不在益知悦心,而在于明理。“我”的“百思不得其解”,旨在引领读者由丝瓜生长之“神奇”自然而深刻地联想人们的生活环境,与作者一起“陷入梦幻”,走向哲思高地,尝试揭示“沉默的奇迹”背后的秘密:当环境难以改变时,我们怎样改变自己,寻觅最合适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要能和谐共生,该具备怎样的心地和素养?……至此,丝瓜成长之“奇”与生活智慧之“理”自然接通,显示出因“物”引“理”,“理”因“物”明的构思特色。

我仿我秀

苦瓜让我明白……

226400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陈慧梅

残冬已尽,春回大地。

矮墙边,一株不起眼的幼苗,正在努力地向上攀爬,它的纤纤细手紧紧握住墙上凸起的小树枝,在风中摇曳……

这是一株苦瓜幼苗,前几个月刚种下的。它在春雷声中惊醒,长出青翠的叶片。外公在它旁边支起一个木架。它仿佛明白了什么似的,日复一日,努力向木架那儿伸呀攀呀,像一条灵巧的绿蛇,搜寻着猎物。那一天,它一触上那根木棒,便像遇到救星一般,在风中拍着叶片欢笑。它的智慧与坚守,使它有了放飞梦想的天空。

它努力伸长自己的细手,只要碰到可以缠住的东西,便用尽全力,飞快地像一卷胶带那样粘在上面,一卷又一卷,一圈又一圈,牵引着身体快乐地生长。有一次,我出于好奇,把它的一只手臂从木棒上分开来,只见那手臂自然地形成一个卷,还是很有力,仿佛在调侃我:“收起这招吧!”第二天,它又缠住了曾经缠过的那根木棒,一卷又一卷,一圈又一圈,比先前更加有力。我明白了,认准一个目标,凝心聚力不分开,这就是苦瓜藤的生存智慧。

有一天,我被屋外的狂风暴雨声惊醒。跑出门外,我被眼前的情景深深震撼:透过那密密的雨帘,只见一个绿色的生命在风雨中“安如山”,它的茎死死贴着墙面,手臂牢牢抓着木架,只有几片叶子在风雨中摆动。在它旁边的橘子树虽然高大粗壮,却被吹得剧烈地摇晃。哦,我又明白了,在骤然来袭的灾难面前不退缩,发挥自身优势,顽强应对,这更是苦瓜藤的生存意志和智慧。

几日后,它长得愈发茂盛,叶片也大了许多。怎么还有许多小生命在叶片上爬动?仔细一看,呀,原来这里还是个“乐园”呢——蚂蚁在这儿急匆匆地找食物,蜘蛛在这儿拽着细丝荡秋千,小飞虫在这儿起起落落躲猫猫……哦,我再次明白,苦瓜借出几片叶子,为昆虫们营造了一个热闹欢乐、自由有趣的家,也为自己的生命增添了色彩。此时,我顿悟:我们这些被重负担、快节奏伤得身心疲惫、郁闷的中学生,面对大自然这样的生活智慧,在叹一声“羡慕”的同时,是否应该进行一番心灵安抚和深刻反思呢?

点评

这是一篇成功借鉴范文技法的借物明理散文。作者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对苦瓜生长状态的描绘具体可感且有趣味,在描写基础上,由“我明白”“我又明白”“我再次明白”等过渡语引出精妙议论,分层揭示苦瓜苗的生长智慧;结尾处的“我顿悟”深入一层,由物及己,联系热点进行反思,在对比中更见“苦瓜智慧”的启示意义,立意由此升华。

猜你喜欢
借物窗台上丝瓜
丝瓜
从《落花生》谈“借物喻人”
延续风雅
一架丝瓜满院香
对视
交 谈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削丝瓜皮
老丝瓜旅行记
敲窗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