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技协的科技小院,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好平台。对当地农业发展、师生开展科研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山西多年来在农村科普、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做的工作为科技小院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中国农技协主要是面向农村科普开展工作,科协要把科普的组织工作做下去。全国科普惠农新村项目是山西率先推动,从5000万到3个亿,现在全国一直在重点推进支持,包括基层农技协支持,基层农技协带头人和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都是运用山西经验。山西在运用信息化模式带动农村客户,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经验方面的非常足。
山西省科协今年9月推动科技小院至今,已经成立十几个科技小院,部分还在进行申请中,说明山西是一个适合于科技小院发展的肥沃土地。这不仅为山西科技小院的发展,乃至为全国的科技小院的发展提供一个技术支撑。相信通过咱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山西科技小院的发展,一定会成为全国科技小院发展的一张名片,也会给全国的科技小院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支撑。
2018年11月在广西南宁成立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其作用是以“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融合创新、开放共赢”为原则,整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等社会优质资源,推动“科技小院”网络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产学研用政”紧密结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全面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绿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截至当前,共建立了7个科技小院联盟省级分联盟,其他省份的联盟也在陆续建设中。
经过一年多科技小院联盟运行实践,探索形成了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的工作机制。在科协领导、院校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常驻的多方支持下,农民产量得到增收、产业得到了发展。
近年来科技小院联盟工作进展迅速、成效显著。在多个省份科协和高校的大力支持下,保证了科技小院联盟的工作开展。如:四川、福建、江西、广西、内蒙等省份科协和高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率先成立科技小院省联盟,建立一批科技小院;四川、江西、福建等省涉農高校设立科技小院专项,优先保证科技小院研究生名额;江西农业大学为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配套学校专项研究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项目经费,促进了教师做好科技小院的积极性。中国科协和各省科协领导高度关注和支持科技小院联盟工作: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9月28日在广西南宁参加了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战略研讨会,对科技小院联盟工作高度肯定。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在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被列为典型,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工作也为此做出了贡献,因此科技小院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不仅如此,还推动了一批农企发展。如:四川布拖马铃薯产业、广西隆安火龙果产业、福建平和蜜柚产业、江西彭泽虾蟹产业等。
科技小院联盟下一步工作计划将完善科技小院联盟组织、机制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小院在全国布局和扩展;加强科技小院联盟在科普宣传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高科技小院联盟工作效率,在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于2018年11月正式成立:联盟理事长为张建华,副理事长为各省份联盟理事长,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为张福锁,委员为全国有关专家,联盟秘书长为李晓林,副秘书长为各省份联盟秘书长,各省份联盟的命名方式为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省名)。其目的是为了推进各省科技小院分联盟的建立,打造科技小院2.0版,助力“一县一品”农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科技小院是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团队探索建立的,其理念是研究生驻扎在农村和生产第一线,与农民、企业和政府“零距离”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成立的作用是:引导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服务三农、在产业实践中培养优秀知农爱农人才、解决生产实际技术问题促进产业发展、汇聚各方科技资源合力服务三农事业、长期系统地进行科普培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2019年12月19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等领导专门听取科技小院工作汇报,汇报讲述科技小院模式紧扣了服务社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精准扶贫几个方面,是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创新了专业学位培养的方式、模式;培养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推进了教育脱贫攻坚;需要加大力度复制推广。在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科技小院将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研究生长期驻守在农村和生产第一线,服务地方和乡村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科技小院的申报主体需要满足以下六个条件:一、有优势产业和行业引领地位;二、有强烈的技术需求和愿望;三、有科技小院工作条件(食宿、交通、网络等);四、有试验示范培训场所;五、有一定的运行经费(生产资料、分析测试等),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六、有辐射带动效应。
做好农技协科技小院的关键在于作风实、工作实、效果实。它的存在是新时代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
在举国上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际,中国科协、中国农技协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中国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科技小院这种模式是服务三农发展、解决技术难题、加快成果转化、实现优质高效增收的主要模式。
在三农领域山西省实施特有战略、聚焦农谷,狠抓有机旱作农业增长,狠抓农产品加工,山西农业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科技市场。科协作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科技工作者之家。
在此之际,本人仅代表山西省科协讲几点建议。
科技小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技小院搭建了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科研人员、青年学子、研究生服务三农的品牌,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真正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上。
科技小院要及时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要有艰苦奋斗精神,要勇攀高峰,潜心研究,把论文写在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科技小院要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科技小院是科普圣地,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精神文明的实践者、推动者。要把科技小院建成精神文明的文化阵地,为推动乡村文明、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文明振兴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山西农大(农科院)历来重视社会服务,探索形成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专家大院,科技服务模式。这个模式与中国农技协的科技小院异曲同工,都致力于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中国科协领导下的中国农技协成立的科技小院联盟自2019年年初开始,在全国各省份广泛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建立以各省农业院校为主体的科技小院网络、科技小院模式,在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专门人才培养和农业应用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尤为突出,很好地契合了国务院提出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要求。
今年山西省科协与山西农业大学积极合作,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学校农学院和食品学院迅速行动,联系了山西省内一批合作社和合作企业,围绕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山西特有农业战略,首批筛选出了12个科技小院。本次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山西分联盟成立和12个科技小院的授牌运行,为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搭建了一个联络各方科技力量的重要平台,必将为山西省特有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特殊贡献,也必将为学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撑。
从试验示范基地上升为科技小院,首先是教师与学生更大程度地融入农业、农村和农民,融合性加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作用巨大。科技小院要求研究生长驻小院,与老百姓融为一家,亲密接触老百姓的酸甜苦乐,更能了解到当地产业中的核心问题,研究生在试验示范基地的任务是科研和示范任务,目标明确,做好试验、获取数据、完成论文写作、顺利毕业,到基地主要是取样,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感觉融合得不够;其次试验示范基地上升为科技小院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任务由被动完成老师的任务变为主动从主导产业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再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更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创新力,是学生培养方式的创新。科技小院更加重视解决当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而试验示范基地的核心是完成项目和人才培养,因此,科技小院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科技小院应该有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标,并要考虑设立专项科技小院经费,发挥好研究生资源,提升社会服务的效果,解决好小院的老师和学生的思想问题,服务好科技小院的研究生。
作为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要为小院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协调好4大关系,即学生和导师的关系、学生与企业的关系、学生与县科协的关系、学生与产业的关系。相信在山西省科协、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基层科协与企业、合作社的配合下,科技小院将做得更好,既可解决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又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
科技小院是一個小而精的服务平台,不仅有老师专家的指导,还有企业、研究生的深度参与,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指导农民科学种菇,推广高产高效技术,解决农户增产增收问题,打破了农业基础推广最后的一公里,对农户是福音,对农业是福音,对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积极衔接,推进乡村产业转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科协在吕梁服务30多年,常明昌教授团队也在吕梁服务30多年。2015年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在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团队的指导下,临县建立了第一家香菇生产企业,成为食品学院产学研基地。
此后的几年,学校团队一直持续服务,持续跟踪,经过短短5年的发展,临县的相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从业与发展项目企业合作社62家,涉及到13个乡镇,栽培香菇1500多万吨,产值突破1.3亿元,直接带动从业人员35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2000多人。
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本人将一如既往继续带领团队的年轻老师、研究生扎根临县,针对临县香菇产业,从菌种选育、菌棒生产栽培、技术、保鲜加工等方面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工作。按照科技小院的初衷,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临县的食用菌企业、合作社和农民朋友,引导农民科学种菇,标准化生产,促进临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