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做梦也没想过,有一天会住在属于自己的楼房里。你看,这‘大红本上还写着我的名字呢。我们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基本都能住上100多平方米一套的单元楼房,实现了有生之年‘搬出大山居住的美丽愿望。”12月9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高平市野川镇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梧丰小区,圪台村秦家沟自然村村民安晚才高兴地说。
安晚才一家5口人2018年搬进了梧丰小区一套120多平方米的新房。今年8月,他顺利领到了新房的不动产权证书,解决了全家人的后顾之忧。
“从2019年6月,随着最后几户村民入住梧丰小区,我们村的人已经全部在这里住上了新房,开始了新生活。现在梧丰小区里总共住着3个自然村、300余户贫困户。”安晚才介绍说。
韦志晚过去是圪台村的一名贫困户,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圪台山上,以种地、养猪为生。2018年,韦志晚和其他村民一起搬到了山下的移民新区,房子虽然有了,生计却成了问题。为了能让老百姓稳得住,野川镇政府帮助村里建起了51栋蔬菜大棚,鼓励大家种菜挣钱。韦志晚抓住机会承包了4栋大棚,由于人勤快、肯吃苦,两年下来,收益还不错,每年能挣4万块钱。收入高了,心里更踏实了,尝到甜头的韦志晚今年又承包了两栋大棚,今年的收入预计还要再增加1万多块钱。
在圪台村,像韦志晚一样的贫困户共有330户,目前已经全部搬入了野川镇的移民安置点梧桐小区,并且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蔬菜大棚、扶贫车间等项目中实现了就业。2018年底,圪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人均收入达到了7000元。
吕建立在村里的小院有5间房屋。经过评估后,按照相关规定,他没有掏一分钱,就住进小区一套位于4层的120平方米的房子。后来,他用这些年打工积攒下的钱对楼房进行装修,并在新家迎娶了媳妇。如今,他在镇上修建的春秋蔬菜大棚工作,每年有两万元左右的收入。“家里用上了暖气、煤气灶,出门就是超市、醫院和中小学、幼儿园,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所等便民设施。”吕建立说,现在与以前的生活相比确实好了许多。
家乡脱胎换骨的变化,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归家乡。32岁的牛俊杰是野川镇圪台村人,看到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他主动回乡自主创业,承包了200亩老黄梨果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力争让更多的村民从黄梨产业中受益。”牛俊杰说。
据了解,高平市易地扶贫搬迁涉及4个乡镇,需安置346户。其中,集中安置330户,分散安置16户。截至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已完成不动产登记发证316户,发证比例达91%以上。而在阳城县,涉及易地扶贫搬迁的共有8个乡(镇)、102个村、975户,到今年9月底,该县共发放不动产权证书951本。其中,集中安置户942本,分散安置户9本。在山西,拿到“红本本”、过上新生活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越来越多。截至10月底,全省已发放安置住房不动产权证书4万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