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端:物理学巨擘的诗意人生

2020-01-13 05:09
科学导报 2020年87期
关键词:物理学物理

1  教书育人:老师的责任是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

冯端自幼嗜书,源于家庭环境的熏陶,长兄冯焕,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学美国,曾任通用电气公司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长姐冯慧,成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姐夫是中科院院士、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二哥冯康,是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数学家;冯端年纪最小,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冯端先生曾感慨地说:“我大哥冯焕在中央大学读书时,家里会给他一些零用钱,大哥常常将省下来的钱买一些科普书送给我,例如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琴斯与爱丁顿等人写的《神秘的宇宙》《膨胀的宇宙》《物理世界真诠》等科普著作,尽管由于基础所限,尚无从深入理解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些新理论,但是我隐隐约约地感到物理世界的奥妙无穷,并为之心迷神往。后来大哥还为我订阅了一份期刊《宇宙》。其中报道的我国天文学家奔赴日本的北海道和苏联的柏力去观测日全食的事迹,令我对科学产生兴趣,并且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1942年,冯端进入抗战期间迁往大后方重庆的中央大学物理系。这里名师荟萃,为物理系开课的吴有训、赵忠尧、施士元等人均堪称学术大师。在较高的起点上,冯端打下坚实基础。

1946年,23岁的冯端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中央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助教,从此开始了他在南京大学长达60余年的执教生涯。

1949年,冯端走上讲台,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他博学多才,擅长将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知识与物理学领域的规律融会贯通,表达生动又精练透彻,深受学生欢迎,常常会出现教室爆满的现象。南京大学物理系前系主任张世远依旧记得他当年第一次听完冯端课的感觉:“豁然开朗,不通之处都打通了,好多不相干的知识全都连接起来了。”

“冯先生经常推荐文献给我们看,他就像一本‘行走的物理学检索引擎,总是能够精确地说出知识点在哪本书的哪一页。”据物理系教授胡安回忆,冯端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总是“泡”在物理系的图书馆,一看就是一整天。

冯端于1953年参加金属物理教研组工作,后又担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开始动手撰写关于金属物理的教科书。他白天讲授电磁学,课余则从事《金属物理》一书的编写。成功出版后,这套书甚至被誉为从事金属材料工作的“圣经”。20世纪80年代后期,应出版社要求,冯端主持修订出版了四卷本的《金属物理学》。到世纪之交,在师昌绪的倡议下,冯端承担了《材料科学导论》主编一职。在他的带领下,这部四篇二十九章86万字的大书,不到一年就编写成功,出版后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材二等奖。

冯端对教学的严谨与热忱,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为表彰他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1997年,冯端被授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创新科研: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

敏锐的前瞻意识和大局意识是冯端治学的一大特色。他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做科研,脚踩祖国大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飞跃。

20世纪60年代,应我国国防工业需要,冯端以我国产量丰富且尖端技术迫切需求的钼、钨、铌等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借鉴国际上刚问世的电子轰击熔炼技术,组织设计并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成功地制出了钼、钨单晶体。这是我国高校中较早进行的系列性科学研究,在1966年召开的北京国际物理学会讨论会上获得普遍好评。

20世纪70年代,冯端深入研究复杂氧化物单晶体的缺陷,阐明了晶体缺陷在结构相变中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领域,继而广泛开展功能材料的缺陷与微结构研究,跻身国际前沿。20世纪70年代后期,冯端领导研究组在国际上最先开展了微米量级周期的聚片多畴铌酸锂晶体的制备技术和相应非线性光学准位相匹配的研究。1980年,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实验实现了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准位相匹配条件,发现了光倍频的增强效应。

这些工作,连同早期对金属的位错研究,以“晶体缺陷研究”为题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0年,冯端被评为中科院院士。这时他已把注意力从传统的固体物理扩展到国际上新兴的凝聚态物理学,在国内倡导开展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科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冯端积极推动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并和严东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这项纳米科学技术领域第一个国家级项目,取得了众多创新性的成果。

为跻身世界科技领域的先进行列,冯端于1984年创建并领导了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在历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一直名列前茅,涌现出闵乃本、王业宁、龚昌德、都有为、王广厚、邢定钰等著名院士,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学科梯队和创新群体。2000年,凝聚态物理学科的学术群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遴选为“优秀青年创新群体”。

3  诗意人生:诗歌和物理彼此相通

冯端从小就喜欢读书,常在家中翻阅兄姐的高年级课本,后来上了小学高年级,更是发现读书的天堂———学校的图书室。即便现在冯先生回忆起来,还是记忆犹新:“我还記得图书室有四卷本《胡适文存》等书籍。这些不是小学生能看得懂的,但我还是经常去翻阅,觉得蛮有意思的,久而久之便也有了些许感悟。”冯端小时候对地理也深感兴趣。他将世界地图集看得滚瓜烂熟,各国形状及首都名称均了然于心。冯端的父亲就是一位诗人,母亲虽不识字,但记忆力超群,能背诵不少短诗。冯端深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古今中外诗词中精致巧妙的语言,超脱空灵的意境都使他着迷。1944年起,冯端开始以“若梵”的笔名发表自己的译诗,柏拉图、歌德、雪莱、里克尔等人的诗歌都曾在冯端的精心领悟中译成中文。

更加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在《凝聚态物理学》英文版中,冯老在每一编的开头都会引用与本编内容相关的诗句或格言,诗中深刻的哲理和科学的内涵被巧妙地运用到了物理学专著之中。冯端说:“科学和艺术可以彼此应和,诗歌和物理彼此相通。”

“而今白发同偕老,朝朝暮暮永相濡。”在冯端的生活中,诗意也随处可见。他与夫人陈廉方“钻石婚”那年,夫妇合作一首《钻石颂》,表达了无限爱意。

“凝视这生活斑驳的痕印,我们重温种种亲切的回忆,那一同眺望过的田野与湖泊,仿佛和我们的生命交融在一起。”正如冯端家厚厚影集上的题诗所写的那样,读书、教书、写书和科研育人,在他的生活中交相辉映,组成了动人的图画。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已逝,风范长存,冯端的成就,将如天上的那颗“冯端星”般永远闪耀。

猜你喜欢
物理学物理
留言板
动物身上的物理学(下)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学好物理有方法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力”练习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招生信息
物理学咬文嚼字之二十:准、赝、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