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色经济嵌入山西高质量发展大格局

2020-01-13 05:09翼泓彤温艳燕
科学导报 2020年87期
关键词:山西绿色生态

翼泓彤 温艳燕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以及今年5月对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转型发展统筹协调,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绿色经济”一词再次成为焦点。

绿色经济是一种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主旨是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好生态环境,是协调环境、经济和社会,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健康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已被公认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山西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期,探索如何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跨越升级,是当前山西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山西经济发展要添加绿色新底色

长期以来,山西经济发展的调色板里只有“黑”“黄”两色,黑色的煤炭能源产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经济,随之而来的却是满目疮痍的遍地黄沙、黄土。构建美丽山西、绿色山西是迫切之举、长久之治。

1.从经济发展现状看,生态承载力低下是短板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 2019年原煤产量9.26亿吨,约占全国产量四分之一,全年向省外输送电力991亿千瓦小时,发电企业市场化交易电量超过70%,居全国前列。《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对全国200多个资源型城市做了界定,作为典型的内陆资源型地区,山西拥有的13个资源型城市全部属于成熟型城市,这就意味着山西省虽然长期处于全国能源保障中心地位,资源的充分开发带来了丰盈的经济效益,但是资源开发目前已经达到了峰值,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长期的过度开发资源让山西饱尝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恶果,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从山西省2018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上来看,山西省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综合指数位列全国倒数第一,地表水质中度污染,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8.1%。生态环境差间接影响了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招商环境的吸引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经济发展的生态承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因此发展绿色经济迫在眉睫。

2.从历史发展经验看,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是硬伤

山西作为资源大省在长期的资源开采中形成了粗放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重工业占的分量较大,排挤了第一、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经济结构失衡、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高能耗低效率等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资源的日趋枯竭和经济结构的失重失衡,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山西发展。山西与东部地区甚至周边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2019年山西GDP为17026.6亿元,在中部地区排名垫底,与GDP达到54259.2亿元、位列中部第一的河南省相差3倍多。

能源经济独大导致的经济衰败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见一斑。荷兰在20世纪60年代大量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导致能源产业的独大削弱了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引发了80年代初企业破产、通货膨胀等经济衰退现象,国际上将这种因初级产业的异常繁荣导致其他产业衰败的经济现象称之为“荷兰病”。因此,作为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的聚集地,山西省更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警惕“荷兰病”的出现。

绿色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山西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发挥国家资源型经济综改试验区的先决优势,引导畸形经济产业结构过渡到循环绿色可持续经济模式上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让绿色成为美丽山西“底色”。

  二、绿色经济发展为美丽山西添魅力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生态优先发展。山西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崛起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推进,不仅要“富”起来、“强”起来,还要“绿”起来、“美”起来,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1.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山西三大产业结构目前在不断地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产业层次低、能源消耗大等问题。未来要合理地打造产业结构,强化农林产业,做大非煤产业,重视第三產业,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占比。

首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绿色、安全、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把粮袋子揣在国人自己的怀里。建设美丽乡村,推进道路硬化、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格局。

其次,加快调整工业结构,构建绿色产业。政府应对资源消耗型产业进行改造,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进绿色环保、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优先承接节能环保的装备制造、新兴产业项目;政策扶持电子科技、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加强高端科研人员的培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打造绿色工业品牌。

再次,将生态旅游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区域性,未来应当优化交通路线,加强景点联动,借助网络优势打造品牌效应,通过开发主题旅游路线、挖掘文化周边、举办大型赛事等,提高文化聚集效应,丰富旅游产业模式。

作为资源型大省,山西要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循环产业、生态旅游业等,优化经济结构,引导产业走向绿色、低碳、高端、创新。

2.修复自然生态,倡导能源革命

建立以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为主的生态经济体系,以绿色发展为基调发展清洁生产、环保节能项目,在绿色低碳、共享经济、新能源、电子物流等中高端服务业培育新增长极,推动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立,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修复自然生态,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群众幸福感。严管严控开采场、煤矿等废气排放超标企业和项目,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等,整治空气污染;加强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治理河道环境,改造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等,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抓好土壤污染防治,确保粮食安全。

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倡导新能源技术。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要规划开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大力推广清洁煤炭技术,降低污染排放;对风能、电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要加大投资力度,实现规模开发,完善输送管道网络,倡导推广新能源绿色用品,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绿色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证生态环保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首先,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环境监测、指标分析、考核评价、监督检查、惩罚措施等方面制定全方位的具体方案,补充完善法律法规,保证生态保护执行的全环节有法律制度保驾护航,确保绿色经济有法可依。

其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建立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监督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有效的奖惩考核机制,将资源利用率、环境危害程度和社会效益等列入经济发展考核体系中,加强政策扶持和监管惩处力度,鼓励全社会参与绿色经济。

最后,改进政府绩效考核机制。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以GDP论英雄”,为了经济发展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今后应丰富和完善绩效考核标准,环境水平、污染指标、生态效益、资源利用率、发展质量等都应纳入考核体系中,促进政府协调经济指标和生态坏境的平衡发展。

4.倡导绿色生活,树立生态文明观

首先,注重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政府要大力普及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纸媒、网络载体、社会讲座、宣传专栏、社区人员等各种媒介,对公民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推广公共出行方式、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舉措,提高环境承载力,在全社会倡导节约集约的新风尚,引导公民形成低碳节能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其次,政府和企业应建立绿色发展方式。政府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内部推行绿色办公方式,节约纸张、环保出行、减少公务用品开支,积极创建绿色机关。政府还要引导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成本,建立绿色产品生态产业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因此,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始终,把绿色经济嵌入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中,将绿色发展融入产业、科技等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高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提质升级,建设美丽山西,实现在转型中发展,在绿色中崛起。

猜你喜欢
山西绿色生态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