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红灯转绿,我正准备起程,却被一位老太太颤巍巍地拦下来问路:“师傅,问一下,某某学校招待所怎么走?”
我模模糊糊地还记得那个学校,早在20年前就被合并入一所大学,建筑当然还在,招待所应该也不会拆除——我掏出手机打开地图,但现在,这招待所叫什么名字呢?
我把老太太拉到路边,与她大声讨论——不能不大声,老太太耳背。交通信号灯再次转红,一群中学生停在我们身边,有一个同学主动对我们说:“阿姨、奶奶,你们别急,能查到的。”
中学生果然玩手机玩得很溜。他们迅速地查出了招待所现在的名字,打电话跟前台沟通,再把最清楚简单的路线大声地告诉老太太。看着都才十几岁的孩子,做事竟然有纹有路。一切搞定,他们向我们挥挥手,继续走自己的路。
老太太当然是千恩万谢,很满意。我也很满意——除了被一群半大少年叫“阿姨”而略略不爽之外,我心里想:后喻时代已经来临。
何谓后喻时代呢?
有一种独属于人类的学习方式,叫“替代学习”。其他动物的幼崽都要自己去学习捕猎、学习生存,没有一本大词典会图文并茂地告诉幼崽们:几百年前有过山林大火,先辈们如何死里逃生,你们照方拿药就是——但人类有。
我们目前的大部分知識,是先辈们几千年来一点点累积起来,再用各种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如果惯看成长电影与小说,你就会发现里面大多会有睿智长者的形象:少年亚瑟王必先遇到白胡子的梅林;少年哈利·波特需要邓布利多校长的帮助;郭靖成为一代宗师,是因为觅到前辈岳飞的《武穆遗书》;令狐冲能够笑傲江湖,是由于风清扬前辈的点拨……
所以在很多语境下,我们把老师称为“先生”——您是比我们先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故而先知先觉,可以教我们这些无知的后生。
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到的“前喻文化时代”:前辈教导后辈。她还提到另外两个时代。一是“并喻文化时代”:向同辈人学习。比如,你是第一代到城里打工的青年,你的父母都在乡村或老家,你和你的同伴们跌跌撞撞,互扶互搀,共同面对挑战,互相传递经验与教训。
另一个就是“后喻文化时代”:后辈来教导前辈。比如,当我带着女儿出门,要扫健康码的时候,我一时着急找不到,是女儿拿过手机替我扫了——教自己的长辈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社会,这样的经验每个年轻人都有吧?
而你们,还很年轻的后浪,当你们要教导一群“无知”的前浪时,需要怎样做呢?
我想,第一,是要有责任感,能够随时挺身而出。
有小朋友向我抱怨父母的“老派”,家里马桶坏了只会打电话,然后人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也不知道先上网查一查口碑什么的。
我问:“既然你知道,为什么不上网查了告诉他们,或者直接在网上帮他们下单?”
小朋友说:“但是……”
我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你的所知超过父母时,你就有义务背责任上身。”
第二,是要有耐心吧。
有多少次我女儿发起脾气来,不肯教我,以至于我至今还不会使用美颜相机。
第三,是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教。
有家图书馆,一年做了200多场线下活动。第一场就是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第二场是教老年人手机支付。
八九十岁的奶奶或姥姥,每日独坐,默默无言——教她们用抖音和喜马拉雅呀。她们也许老了不认识字,但这不应该是她们被时代甩下来的理由……不久前,我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孙子送给奶奶一部手机,贴心地先把家人电话都设了快捷方式。知道奶奶可能看不清文字,又把家人的照片设成头像,一个个放在通讯录里面。
还有四五六七八,许多许多。
人,不见得都能成为父母或者祖父母,但人一定都有父母或者祖父母,他们曾经如何教你们吃饭、走路、上厕所,还记得吗?
那些他们必须知道的,教给他们吧。
那些他们想要知道的,教给他们吧。
因为,后喻时代已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