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漂流

2020-01-13 05:01可可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学毕业毕业职场

可可

年轻人从学校毕业开始选择自己的工作,就是迈入社会的第一步。

面对工作,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迷茫的时刻,无法像电视剧里那样,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困难、结束迷茫。面对真实的生活,有挣扎,有犹豫。这本《工作漂流》就记录了日本的8个年轻人工作转换时的迷茫和选择。

作者稻泉连在高中时一度辍学,后来考入早稻田大学第二文学部。大学毕业后稻泉连选择从事自由职业,专注于非虚构作品的写作。26岁时,他获得了日本最重要的非虚构文学奖“大宅壮一奖”,打破了该奖项最年轻得主的纪录。大学毕业前一年,围绕“自由职业者”“茧居族”和一些对求职活动不甚感兴趣的年轻人,稻泉连在采访稿的基础上写了《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一书。五年后,他好奇那些获得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的年轻人生活得怎么样了。经过四年的采访调查,稻泉连完成了记录日本年轻人就业观的《工作漂流》。

稻泉连出生于1979年,与书中采访的8个主人公年龄相仿,本书出版时他们都在30岁上下。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十年,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时代走向终结,就业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父辈来说,找到一份工作等于拥有安稳的一生。而1980年前后出生的他们,一踏入社会便遭遇了就业冰河期,这些在社会转型期走向职场的年轻人,不幸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8个主人公均毕业于日本优秀的大学,如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于第一次就业冰河期走上求职岗位的他们,抱着“从好大学毕业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的思想,通过激烈的竞争挤入社会的窄门,似乎都获得了初步的职场成功,走上了令人艳羡的岗位:公务员、银行职员、IT公司中层。然而,在身处职场一段时间后,他们却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纠结、迷惘、焦躁之中,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实现突围。

转换跑道,不约而同地成为他们30岁上下时职场生涯的关键词。

选择工作时是选择一眼看得到头的大路,还是去开辟一条崎岖的小道?是忍受公司体制中的压力和焦虑,还是辞职开辟新的职场?书中这些日本青年所遭遇的选择和迷茫在此时看来仍旧能寻得共鸣。

第一个故事来自原先就职于地方银行的大桥先生,他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法学院。1999年入行工作,身为年轻职员的他每日做着重复性事务,就业冰河期导致工作几年后也没有新人接替他的这些基础工作。业绩指标的压力,论资排辈的人事制度和老套的公司聚会制度让他感到精力的损耗与压力,没有发展空间让他感到迷惘。他筹备过创业却以失败告终,后来换到证券公司上班。大桥的故事中有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就职的一方来说,其实同属一类企业而已。但他换了工作之后会发现“哎,原来公司都一个样啊”,于是心里也就接受了现状,安定下来投入工作了。人不就是一种需要生活在相对环境中的生物吗?在对两种环境进行比较之后,就会知道好好专注于眼前才是对的。

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院的原口先生是第七个故事的主人公。27岁的他已经在经济产业省工作了三年。考上名牌大学,成为精英官僚,这是从小父母对他的期望,也是他成功履行的“义务”。可是,他却这样和稻泉连描述自己的公务员生活:

那是一个能够看清职业轨迹的世界,这点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二十年后,或者直到退休的轨迹都能够看到。这是让人无法忍受的。

身处迷惘时期的青年就像身处狭窄漫长的隧道,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却要一直朝着那个承诺的光明出口走下去。在走到出口之前,要忍受自己被压缩在黑暗中,忍受恐惧和封闭摸索着走下去,怀抱着不确定的期待和对于未知的恐惧抵抗着。这些故事里的主角都在尝试之后,选择离开那条黑暗的隧道,告别那个封闭狭小的心理空间。

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在这些年轻人讲述时,作者在逐步还原“我”的主体性,在工作中如何建立起“我”的存在感和位置,从而去稳固“我”在职场上的话语权。我们不再似父辈一样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个铁饭碗,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自我。童年与学生时代塑造着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同时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未来的选择。成为“社会人”之后,主体性的丧失带来了长久的焦虑和迷茫。故事中的他们通过“漂流”,试图重新找回主体性。每一个个体都千差万别,所以这一过程并非凭空建造一座楼阁,而往往是在各自的经历中寻得定位和坐標。

《工作漂流》结尾,8个主人公都在经历重重迷惘之后选择转换跑道,开始一份新的工作,那是他们身处现实环境挣扎后的结果。他们选择面对真实的自我,在感觉到困惑与不安的时代里,努力留下自己的痕迹。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毕业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论流动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策略
毕业季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防火迟到
职场首页
毕业歌
谁上谁下皆由我定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