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棠,李广伟
(1.山东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南华大学 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利用本国优势和国际机遇,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感到恐慌,挥舞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妄图通过设置贸易壁垒来阻碍中国发展。其中,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特别是2016 年特朗普当选总统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行动。2018年 6月15 日美国政府发布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2018年7 月 6 日,美国正式对第一批清单上价值约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实施加征关税;作为反击,中国也于同日采取同等规模和力度的征税措施,并就美国在对华301调查项下正式实施的征税措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追加起诉。至此,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
从实质上看,贸易战的背后隐藏着两国之间的政治地位和综合国力的博弈。可以说,这既是一场激烈的经济斗争,也是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更是一场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各国媒体对此作了大量报道,在披露事实的同时,也通过不同的语言文本形式来体现各自的态度和立场。本文聚焦中美英三国的主流报刊《中国日报》、《华盛顿邮报》和《金融时报》2018年7月6日到7月31日期间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报道,以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为视角,研究中美英三国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中情态词的分布情况、使用特点及存在差异,探讨三国对“中美贸易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是由Martin等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与读者形成联盟的各种方式”[1]。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的进一步拓展[2]。传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通过语气系统(Mood)和情态系统(Modality)等语法手段实现,主要用以揭示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体现权力和地位等。评价理论将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拓展为态度(Attitude)、级差(Graduation)和介入(Engagement)三个系统,以考察语言使用者所表达的态度、观点和立场;其中,态度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核心,级差用来强化或弱化态度,介入表示态度的来源。根据Barkhtin的对话理论(Dialogism),任何言语交际,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具有对话性。语篇的对话不仅限于作者就所涉及内容和读者进行对话,还包括作者和其他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的对话。White(2003)[3]在Barkhtin对话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介入系统,提出“单声介入”(Monoglossic Engagement)和“多声介入”(Heteroglossic Engagement),并将实现多声介入模式的语言资源分为“对话扩展”和“对话紧缩”。“对话扩展”指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时能容纳或接受甚至鼓励对话人表述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态度,从而为对话人留有一定的话语空间。“对话扩展”又分为“接纳”和“归属”。接纳意为容纳并接受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态度,体现于假设句、情态和意态[4]。归属资源又下分为“认可”(Acknowledge)和“疏离”(Distance),前者指作者保持中立,信息来源对命题内容负责,后者指作者与信息来源保持一定距离,对命题不承担责任,从而允许最大程度的话语扩展。“对话紧缩”是指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立场和态度时直接否定、反对或拒绝对话人所持有的不同观点、立场和态度,从而压缩了对话空间,减少了话语多样性。对话紧缩包括“否认”(Disclaim)和“声明”(Proclaim)两种策略。否认通过否定或转折词语直接拒绝或驳斥某观点或立场,以最大限度地压缩对话空间。否认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否定”(Deny)和“对立”(Counter)。声明则通过明确表明赞同和支持某观点,从而适度压缩对话空间。声明具体可分为“一致”(Concur)、“强调”(ronounce)和“支持”(Endorse)。
介入系统用以研究作者(语言使用者)在表白个人态度和立场的同时,给对方的不同立场和观点留有多大的“辩驳”空间[4]。但是,介入是有尺度(Scale)的,介入的极性(Polarity)和中间状态(Intermediacy)由情态实现[5]。在介入系统中,基于介入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情态可以诱发、邀请、鼓励多种不同观点参与对话,从而成为用以拓展对话空间的重要语言资源;从对话的角度看,情态是很具包容性的[6]。情态分为情态化(Modalization)和意态化(Modulation),主要由情态词来实现,情态词包括情态动词(will,can,may,could,should,must等)、情态副词(probably,usually,possibly,certainly,obviously等)、情态形容词(probable,possible,likely等)、情态状语(in my opinion,to my mind等)、某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think,believe,suggest,want等)、某些名词(possibility,probability,likelihood,certainty等)。本文正是要探究新闻报道是如何使用情态词来介入事件、反映观点、立场和态度的。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闻报道语篇的特点,本文构建了“新闻报道语篇情态词的介入系统”作为本文的分析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新闻报道语篇情态词的介入系统
(一)研究对象
情态词是情态系统的主要实现方式。本文从情态词的情态类型、情态量值和情态取向三个方面,分析语料中情态词的使用特点和分布差异,进而探索背后所蕴含的不同的语篇目的。
根据Halliday(1994)[7],情态系统的情态化是指说话者对命题的可能性(Probability)和经常性(Usuality)的判断;情态系统的意态化是指受话者执行某一行为的职责和义务(Obligation)或者发话者对实施某一行为的倾向或意愿(Willingness)。情态通过情态的取向系统(System of orientation)来体现,这一系统主要包括主观显性、主观隐性、客观显性和客观隐性。主观显性强调主观性,客观显性创造客观性,二者分别表达心理过程和关系(或言语)过程投射小句的形式呈现。主观隐性和客观隐性处于主客观两个极端之间,分别由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表达。情态的类型和取向如表1所示:
情态是处于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区域,即情态是指在“是”和“否”之间的意义[7]。说话人通过不同的情态选择表达对命题和提议不同程度的肯定或否定,即不同程度的可能性、经常性、义务和意愿。根据情态意义表达是非的“度”的不同,Halliday(2004)[8]将情态的量值细分成高、中、低三类,具体如表2所示。
表1 情态类型和取向
表2 情态量值
除此之外,其他情态表达,如must,ought to,need,have to,know等体现高量值;will,would,should,think等体现中量值;can,may,could,might,imagine,seem,appear等体现低量值[9]。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选取《中国日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三家报刊2018年7月6日至7月31日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作为语料来源。三家报刊均是公认的重要报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声音。先以“trade war”“China”“US”作为检索词检索出相关文章,再根据主题相关性各筛选出25篇文章,建立三个小语料库。为检索方便,为三家报纸的报道分别编码为C1,C2……C25;W1,W2……W25;F1,F2……F25。三个小语料库容量分别为18055字、20905字、19246字。然后,用Tagant对语料文本进行词性标注,通过Antconc软件检索出各语料中情态词的频率,借助Excel进行分类统计。最后,对数据统计结果及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讨论。
(三)研究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力求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三份主流报刊关于“中美贸易战”报道中的情态词使用整体分布情况如何?
2.三份报纸的相关报道在不同类型、量值、取向的情态词的使用上有何差异?
3.这些情态词的分布特征和差异反映出媒体如何介入事件,又持有怎样的立场、态度?
通过对75篇关于“中美贸易战”报道中出现的各类情态词的统计分析发现,由于篇幅不同,情态词出现的频率也不一样。具体见表3。
表3 中美英代表性报纸中情态词的分布情况
由表3可见,《中国日报》出现情态词的比例最高,达1.88%;其次是《金融时报》,占1.70%;最后是《华盛顿邮报》,占1.14%。这也说明,三家报纸中都出现了介入系统中的“多声介入”形式;借助于情态词,作者或说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只作出了中等程度的承诺,尽量避免绝对性的论断,表达的观点仅仅是多个可能的观点中的一个——这些言论仍旧是开放的,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可能的观点留下了余地,从而体现出作者或说者的参与形式及其对所讨论命题的观点和态度。下面从情态类型、情态量值、情态取向三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说明。
(一)情态类型分析
评价理论指出,情态化的表达方式(即多声的方式)隐含其他观点与声音的存在。四种类型的情态词在三类语料中都有所体现,但其分布有所差异。详见表4。
表4 中美英代表性报纸中情态类型的分布情况
由表4可知,在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中,三家报纸都较多地使用了可能性情态,《中国日报》可能性情态词的比例最大,占68.8%;《华盛顿邮报》次之,占65.0%;《金融时报》最少,占50.3%。可能性情态的使用可以对说话人的断言进行修饰,避免陈述的绝对化,增加陈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帮助读者剖析事件,分析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实现介入功能。同时,可能性情态还表达作者或说者对某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和评估,而当作者或说者认为该事件具有发生的可能性时,实质上就是对它的一种认同,可以理解为是作者或说者的一种积极评价。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展开讨论。
例1: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said China will take countermeasures in response to the United States’trade bullying of slapping new tariffs on $34 billion of Chinese goods taking effect on Friday.(《中国日报》)
Will 表可能,表达说话者“可能”怎样做、“会”怎样做。例1中情态动词will折射出说话人的一种认知状态,即当前所表达的命题可以是各种观点协商的主题,说话人愿意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商讨。中国不会主动挑起贸易事端,但既然美国率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那么中方绝不会坐以待毙,必将采取必要措施,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但同时,will又反映出中国不会放弃和谈。如果美国能够以诚相待、维护世界贸易自由,那么中国愿意和美国进行和谈。因此,在表达观点的同时,will扩大了对话空间,为说话者留下余地。当然,said这一表示援引的动词也是一种介入,是通过转述外部声音的观点来承认当前的命题,从而不必为转述内容承担责任。因本研究主要关注情态词,在此不再赘述。
除可能性情态词外,《华盛顿邮报》较多地使用了意愿性情态,而《金融时报》较多地使用了义务性情态。
例2:To mitigate the damage to U.S.farmers, who are already dealing with rising input costs and reduced export markets,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announced Tuesday that it would extend them $12 billion in aid.(《华盛顿邮报》)
Would表意愿或倾向,语气较will更加委婉,表示这种意愿不是特别强烈,也就意味着还有其他成分在里面,进而给其他不同观点留下了一定的对话空间。例2中,特朗普政府为了弥补贸易战给美国农民带来的损失,愿意出资弥补。其实这种“愿意”并不强烈,而是因为美国农民,尤其是美国的豆农因贸易战蒙受巨大损失,特朗普为了争取美国中西部农业州对贸易战的支持而被迫采取此项措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特朗普执意发动的“中美贸易战”给美国国内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美国国内对此反对声音高涨。
例3:But other economies mulling their response if Mr.Trump escalates tensions with them, such as his threats to impose 20 percent tariffs on cars from the EU,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at this is not a usual trade conflict.(《金融时报》)
Need to表义务,表示说者或作者认为“需要”“有必要”这样做,意思是提醒或告诫,而非命令或要求,因此能给读者保留持有其他观点的余地,从而实现介入。例3是一篇题为“Conflict over Trump’s trade tariffs escalates”的报道中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前一句是说中国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已经采取坚决的回击。在这一句话中,作者用need to这一情态词来提醒或告诫欧盟国家要慎重考虑与美国的贸易,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争不是一般意义的贸易摩擦,欧盟国家也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这反映出英国对这场贸易战是不支持的。
(二)情态量值分析
不同量值的情态词反映出作者或说者留给读者或对话方不同程度的对话空间,进而反映出其介入程度。高量值情态词意味着压缩对话空间和较大程度的介入;中、低量值情态词意味着采用了介入系统中的“多声介入”形式,为各种不同声音保留了空间。
表5 中美英代表性报纸中情态量值的分布情况
从表5能清楚地看出,三家报纸使用的情态词大都是中量值,其次是低量值,高量值的最少。但分开来看,三家报纸中,中量值情态词在《中国日报》中所占比例最高;高量值的《华盛顿邮报》最高;低量值的《金融时报》最高。低量值情态词可以使说话人承担更少的情态责任,当然也反映出作者对报道的不确定性或缺乏信心;高量值情态词使作者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同时在传递信息时可能会削弱权威性;而中量值情态词可以给说话者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来解析。
例4.A return to free trade is the only viable path to generate prosperity and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in a world that ideally should be without economic borders.(《中国日报》)
Should 常被用来表达道德义务,或应承担的责任,也可以用来描述正确的步骤或是用以提供建议,属于中量值情态词,能在调整对话空间时较大程度地包容其他声音的进入,通过融进其他声音来表达某种观点的正确性,更好地实现说服的目的。例4中,should意思是“应该”,表示一种建议,体现了中国倡导自由贸易、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战争、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与发展的愿望;同时,should还可以融入其他声音,即这种建议是被其他国家所认可的,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心愿。
5.Until then, Trump must listen to his manufacturing and farming constituents who put him in office and pursue trade agreements that help us increase our earnings without corporate welfare.(《华盛顿邮报》)
例5是一篇题为“We voted for a president who now imperils our farms”的新闻报道中的一句话。该报道是以农民的口气陈述的。must属于高量值情态词。高量值情态词虽然本身也具有扩展对话空间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量值,使得其他声音难以进入到对话中,从而加强了说话者本人的声音。结合上下文,农民选举特朗普的目的是为农民谋福利,现在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严重损害了当地农民的利益,给美国国内经济带来损失,因此must反映出美国国内农民对特朗普的强烈不满。《华盛顿邮报》中高量值情态词的使用比例高达10.7%,远远超过《中国日报》和《金融时报》,经分析发现,这些词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表达美国各界对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的不满。
例6.It is possible that negotiations will prevent conflict.Unfortunately, the US’s objectives are not clear.It may be seeking to counter the perceived unfair elements of China’s Made in China 2025 plan to build strength in areas lik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ics and chip manufacture.(《金融时报》)
例6一共有3小句话,出现了“possible”“will”“may”3个具有较高包容度的低量值情态词。英国作为“中美贸易战”非当事国的第三方,不会轻易下结论,其言论显得更加小心谨慎。通过这些低量值的情态词的使用,英国报纸在表明其对事件的看法时,不是完全绝对的,而是把自己的观点看作是众多不同观点中的一种,允许不同声音存在,为不同的声音留下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也为自己保留了余地,维护了权威性。
(三)情态取向分析
新闻报道经常使用主观情态词来表明观点和立场,但过于强调主观性会造成说服力的减弱和对其他观点的排斥,因此多采用主观隐性,这样在表明主观观点的同时,允许其他声音的存在,达到表明观点和客观陈述之间的一种平衡。主观的、隐性的情态词具有较高的包容度,而客观的、显性的情态词具有较低的包容度。
表6 中美英代表性报纸中情态取向的分布情况
表6显示,相对于客观性情态表达,三家报纸中主观性情态所占比重较高。具体来看,《中国日报》主观隐性比例达到93.5%,而客观显性只占1.2%,说明在大部分情况下中国在对待“中美贸易战”问题上没有完全绝对化,从而给自己留有了很大的空间,既予以坚决回击,但也不放弃和谈。《华盛顿邮报》主、客观显性都超过10%,说明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战中态度比较强势。《金融时报》主、客观隐性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72.6%和15.2%,反映出英国媒体就“中美贸易战”表达看法时比较慎重。举例如下:
例8.President Trump wants to teach China a lesson.(《华盛顿邮报》)
例9.Trump has said he wants to narrow America’s $376 billion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and has accused the country of stealing U.S.business secrets.(《华盛顿邮报》)
例8和例9都使用了“want”这一主观显性情态表达,充分显示出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的强势态度。这一情态取向尽可能地排除其他声音的存在,表达出特朗普独断专行的个人意愿,同时也彻底暴露出美国不顾世贸规则的贸易霸凌主义行为,更反映出美国想继续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野心。
例10.And any US tariffs are likely to be met with retaliation.(《金融时报》)
美国这一行为不利于中方利益,不利于美方利益,不利于全球利益。虽然英国一直是美国在政治上的盟友,但针对这次“中美贸易战”,英国为确保自己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在发表言论时尽可能保持自己的位置,选择了“站在规则一边”。例10表明,英国虽然对美国加征关税这一行为持反对态度,但一方面它不敢惹怒美国,另一方面又想同中国保持贸易关系,所以使用了“likely”,在委婉地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又给自己的言论留有一定的空间。
本文从介入系统着手,以中美英三国各25篇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为语料,对比三类语料中情态词的分布情况以及类型、量值和取向,分析了中美英三国媒体是如何通过情态词介入事件进而反映态度和立场的。
报纸这一媒体承担着特定的宣传角色,为国家利益服务。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虽然三家报纸在对“中美贸易战”的报道中都使用了大量的情态词以达到介入的目的,但是具体到情态词的类型、量值和取向,则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国日报》多使用可能性、中量值、主观隐性的情态词来表达中国对“中美贸易战”既坚决反击同时又不放弃和谈;《华盛顿邮报》出现了相对较多的义务意愿、高量值、主客观显性的情态词,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国内对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特朗普的一意孤行和强硬态度;《金融时报》主要使用可能义务、低量值、主客观隐性情态词来表达对美国这一行径的否定以及维护贸易自由原则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