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红 王莹
(广东省佛山高明杨梅医院,佛山,528515)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病程和治疗周期长、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同时睡眠质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而生命质量降低,不利于疾病治疗和身体康复[1]。所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常规临床护理干预主要是针对患者的身体方面,而缺少对患者心理上的干预,因而护理效果一般。而采用细节护理干预的方法,对各个护理环节的细节加以完善,从而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心理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和生命质量[2]。基于此,本文选取112例肺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细节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佛山高明杨梅医院收治的肺心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46±3.62)岁。观察组中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51.78±3.53)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1)均符合肺心病诊断标准;2)常规住院患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2)心肝肾功能障碍者;3)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沟通障碍者。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取常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以一般性护理为主,例如日常生活和饮食上的指导,呼吸功能锻炼,运动功能锻炼等[3]。观察组采取细节护理干预方法,建立专门的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成。护理开展前接受为期1个月的肺心病专业知识及细节护理技能培训。在实际护理中,从各个细节方面入手,做好心理护理、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环境护理、出院随访等方面的护理[4]。肺心病患者容易发生心理情绪上的改变,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要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情绪疏导,通过健康宣教等方法让患者对疾病知识加以了解,对自身病情形成正确的认识。注重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支持与信任。采取更加细致的用药指导方法,为患者制作用药卡片,提醒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要随意更改或暂停用药[5]。优化患者的住院环境,合理调节病房内的温湿度、光线亮度等,定期清洁消毒,保证空气流通。患者出院时,与患者建立有效的联系方式,叮嘱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定期到院复查等[6]。出院后也要采取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提供日常生活上的指导等。
1.5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评分。1)心理状态评估:焦虑采用SAS量表评价,抑郁采用SDS量表评价。SAS评分标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2)睡眠质量评价:采用PSQI量表进行评价,分值范围在0~21分,分数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及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PSQI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肺心病是一种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患者肺功能会逐渐下降,严重影响睡眠,导致生命质量降低,还可能造成死亡。临床上除了常规治疗外,完善有效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护理能够使患者心理情绪、睡眠质量等得到显著改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对疾病治疗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常规护理中,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护理,对于患者心理情绪和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而采取细节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整个护理环节进一步细化,注重每一个护理细节,进而让患者享受到更加完善系统的护理[7]。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节护理干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及PSQI评分改善效果均更为突出,说明细节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肺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进而使患者生命质量得到提高,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