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赵艺燕
(1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厦门,361000; 2 莆田学院,莆田,351100)
脑卒中患者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睡眠质量改变,出现夜间睡眠障碍,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等伴有疾病的症状加重,还可导致脑卒中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改变,从而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1]。夜间睡眠障碍可能诱发脑梗死或出血的再发,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病死率。随着社会进步,夜间睡眠障碍的治疗和护理得到进一步完善[2]。为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质量,我们选取200例脑卒中后夜间睡眠障碍患者进行相关调查,分析相关因素,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伴夜间睡眠障碍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6.00±7.00)岁,其中脑梗死74例,脑出血26例,焦虑抑郁27例。观察组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7.00±8.00)岁,其中脑梗死77例,脑出血23例,焦虑抑郁28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在发病后3 d内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首次卒中;单侧病灶;无智力及语言障碍,能独立完成各种量表和问卷;卒中前无夜间睡眠障碍及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史;心肝、肾功能正常。
1.3 排除标准 1)排除心肝肺肾功能不全,无酒、药物依赖史。2)排除神经功能疾病者或神经疾病家族史。3)排除躯体疾病、药物使用及其他神经精神疾病等因素引发的夜间睡眠障碍。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性实施护理干预。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心理干预是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对睡眠的影响,通过心理护理,宣教相关疾病知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夜里能安静入睡。2)解除不良因素:避开患者血压升高及脑卒中复发的诱因,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大小便通畅。3)睡眠卫生指导:调整睡眠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4)改善睡眠环境:注意病房的通风透气,保持病区安静,尽量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5)合理使用安眠药物:遵循短期、间断、小量开始的原则,加强安全管理。6)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积极引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让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体会成功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3]。7)调整饮食: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3餐分配比例对脑卒中患者的失眠有积极意义。8)调动家属积极性,让家属积极参与支持,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9)指导患者肌肉松弛法,在最短时间内和最少的迟缓部位反复练习骨骼肌的紧张性和松弛,使患者尽快进入睡眠状态[4]。
1.5 观察指标 1)通过PSQI量表来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评估方面包括睡眠质量、时间、效率、障碍、药物、入睡时间及日间功能障碍,每项0~3分,0分为好,1分为较好,2分为较差,3分为很差。PSQI总分范围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2)夜间睡眠障碍治疗效果:夜间睡眠时间>6 h、4~6 h及<4 h分别为显效、有效及无效。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PSQI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脑卒中夜间睡眠障碍患者干预前后的PSQI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夜间睡眠障碍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夜间睡眠障碍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夜间睡眠障碍治疗效果比较[例(%)]
导致夜间睡眠障碍的因素如下:1)脑卒中及伴随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痛风等其他疾病可引起睡眠紊乱,诸如便秘,尿潴留、尿失禁,疼痛等均可导致睡眠质量较差。2)与心理因素改变有关:焦虑、抑郁,担心疾病预后,经济负担重,害怕连累家人,过分依赖安眠药物等。3)与环境及生活方式改变有关:陌生环境、床铺不舒适、温湿度不适宜,持续输液管道及身上带有导管限制体位等。4)与噪声有关:如病房呼叫铃的响声,监护仪的报警声,同室患者的鼾声,医护交谈声,开关门的声音等。5)与夜班护士1~2 h的巡视有关:PDA巡视患者要扫描患者手腕带上的二维码,干扰了患者的睡眠,尤其是浅睡眠状态的患者。
脑卒中患者伴夜间夜间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疾病、环境、心理、社会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脑卒中后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定时被动翻身等因素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环境改善,心理教育,合理用药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减少夜间睡眠障碍的主要手段[5]。同时调动家属积极性,积极参与护理干预。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夜间睡眠状态,促进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6],同时提高了整理护理服务质量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