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欣
(丹东市中心医院党委办公室,辽宁 丹东 118000)
平均住院日是评价医院工作效率和效益以及医疗质量的综合指标[1],缩短平均住院日不仅能够缓解医疗资源有限的窘境,提高病床使用率,而且还能减少个体的医疗费用,促进经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高。本研究旨在分析了新医改条件下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综合效益,报道如下。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5年~2018年出院患者病案首页,选取的指标包括患者的出院科别、住院天数及费用类别等,计算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从社会效益分析,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5.83 d、15.24 d、13.99 d、13.72 d。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每年均在下降,2016年较2015年下降的比例为3.73%,2017年较2016年下降的比例为8.20%,2018年较2017年下降的比例为1.93%,以2018年医疗保健类价格水平为参考,通过贴现计算2015~2018年因缩短平均住院日共为患者节省住院费用达到1.28亿元。
从医院的经济效益分析,以2015年平均开放床位数为基数,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出院人次每年均在增加,2016年较2015年增加的比例为2.71%,2017年较2016年增加的比例为1.13%,2018年较2017年增加的比例为1.42%,贴现计算后医院因出院人次数增加而增加的收入达到2.09亿元。
近些年,我国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在日益增长,尽管医院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仍然不能完全解决医疗资源有限这个难题。在过去,患者一旦疾病确诊后需要一直住院到疾病痊愈,但这具有不科学的地方,除了一些必要的检查外,患者还花费很多时间在等待检查与观察恢复上,这不仅降低了病床的使用率,占据了其他患者的医疗资源,还增加了个体的经济负担。
有人提出,平均住院日的内涵应解释为尽量满足每个住院日对患者而言都是有效住院日[2],它能够全面反映临床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医院的管理水平[3]。缩短平均住院日即意味着缩短花费在术前等待、术后观察等上的时间,不重复检查以及不进行过度的检查,对住院患者优先检查,并且严格控制好院内感染与并发症[4]。
在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缩短平均住院日具有重要意义。上级部门提出,至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要达到6张,其中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要达到4.8张[5]。床位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上也要有相应的增加与变化,而这项任务落实起来是比较艰巨的,所以合理统筹现有床位资源,加速床位周转次数,提高床位使用率显得十分有意义。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医院资源配置科学化的重中之重,缩短平均住院日能够促进医院资源的整合再利用[6],是评价医院工作效率及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2015年~2018年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每年均在下降,以2018年医疗保健类价格水平为参考,通过贴现计算2015~2018年因缩短平均住院日共为患者节省住院费用达到1.28亿元。而出院人次每年均在增加,贴现计算后医院因出院人次数增加而增加的收入达到2.09亿元。证明,新医改条件下缩短平均住院日能够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医院经济效益,是一项重要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