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楷 宁宇时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1章中提到:要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为响应国家教学改革发展战略,培养出行业拔尖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必须对人才培养进行研究,进而制定出独具特色、富有创新、卓有成效的高等院校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1]。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因此设计人才要向市场发展的需求靠拢。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艺术品位的提高,对设计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仅局限于传统设计的市场需求已不复存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高等院校的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面向了市场发展的需求,使培养的人才不局限于书本理论之中,而是具有创新型思维的设计人才,能够将计算机等跨学科知识与设计结合起来,更好地适应设计行业的发展[2]。
艺术能够从单一的表现形式发展到现在的种类繁多艺术门类,靠的就是艺术家们的创新。正是有了创新,才使得艺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只有材料的进步,而是在思维、理念、变现、载体上都有着进步。那么在高等院校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被画上了重点号。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创新”的观念教给每一位同学,让学生在继承传统设计理念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有新的设计人才不断创新,艺术才会不断发展[3]。
近年来,中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社会对于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步上升,国内众多高校都开展了相关的设计类专业,并且每年为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设计专业毕业生。但是,这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数量却不代表每一个毕业生都有着优秀的创新型思维和专业技能[4]。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富有创新型思维,能够做到理论应用与实践。那么,从现在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的设计系老师为美术专业出身,在承担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时,在设计思维方面往往显露出经验不足或思路不够紧跟时代的问题。另外,部分教师注重理论学习,课堂上的教学多依靠理论进行,即使有结合实例的教学却也流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到作品中去。一些教师所用教学资料沿用数年无甚更新,时代在发展设计行业在发展,但是教学质量却做不到紧随其后,在这样的课程下教育出来的毕业生可以说很难符合社会对设计人才提出的要求[5]。
在本科教学任务中,多数的设计课堂都是基于一部PPT演示文件来进行的,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理论,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课程中所布置的作业也多是局限于课程本身,无法做到与新型的技术与手段结合在一起。同时与市场的结合也较少,无法做到满足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要求。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的设计教育还受限于硬件设施条件,如没有专业的展厅用于作品的展示,使得学生的作品无法进行更进一步的对展示效果的畅想,或是在一些先进技术上的不足,如3D打印设备等,这些硬件设施的不足都局限了学生的设计思考,使得学生少了很多实现自身想法的方式。
部分设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讲义依赖较大,往往照本宣科,而不能根据社会的发展、政策的改变与技术的进步来对自己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课程缺乏新意,没有与前沿的科技、设计发展进行接轨,不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6]。
要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首先要有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确定了具体明了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依据。人才培养工作中提到了创新型人才,也就提出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培养工作不能局限于学科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对此,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就有几点能够给予一定的启示,第一点是注重广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第二点是促进学科交叉和思维启迪的课程设置方式,第三点是强调因材施教和科研创新的教学制度体系[4]。普林斯顿大学的经验对于中国高等院校思考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经过各方面的调查探索后,确定了现在高等院校的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富有探索和科研精神,并具有创新、合作、坚韧、自信等优秀的素质。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优秀的培养者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的思路以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设计思维的形成以及设计作品的质量。想要培养出拔尖的创新型设计人才,也就对教师团队提出了要求,要求强化对教师团队的建设,吸收优秀的教师资源,不断促进教师的进修,促进教师团队对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多加交流,定期与设计行业内优秀的教师、学者、设计师等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以增加自己的阅历与能力,从而提高教师团队的教育指导能力。同时教师团队在学术上也要有科研意识,不仅局限于学科内容,还要加以思考,力求进步[7]。
科研创新能力是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要素,在本科教学中,专业竞赛是实现这一要素最好的途径。专业竞赛不同于日常课程的结业作业,结业作业是只针对一门专业课程所进行的检验,而竞赛则是要求参与者整合所有自己的专业技能来进行创作,甚至需要去学习其他专业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优秀的专业技能是竞赛中最基础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优秀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自信的自我展示以及从比赛中领悟并承担社会责任感都是竞赛这一形式能够给予同学们的成长[8]。所以,在专业课程基础上,参与竞赛,并在竞赛后进行经验的总结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撰写论文,能够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实践,竞赛过程中的跨学科学习交流也启迪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并且竞赛中学生还学习到了探索、合作、坚韧、自信等创新型设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4.1.1 提供平台进行专业竞赛的宣传 竞赛对于一些初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不了解竞赛的赛制、报名方式、比赛流程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专业的组织、平台对设计竞赛进行宣传,扩大专业竞赛的影响力。以东北大学的竞赛工作室为例,定期进行相关设计竞赛的宣讲会,让更多的同学关注竞赛,并参与到竞赛中。竞赛工作室定期开展宣讲会,普及代表性专业竞赛的参赛流程,并为同学的组队、选题等提供帮助。
4.1.2 出台相关竞赛育人激励政策 在对专业竞赛进行宣讲的同时,应考虑如何做到让更多的同学对竞赛感兴趣,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其中。对此,就要不断完善鼓励性的创新实践教学制度,吸引更多的同学主动加入到竞赛团队中来。在主动加入的前提下,同学参与竞赛的热情会更加高涨,面对问题和挫折就不会轻易退缩,也能使作品质量更加饱满和充实。
4.1.3 进行竞赛经验总结与成果发表 每一次竞赛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告一段落,赛后及时开展研讨会,就竞赛中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讨论,从中获取经验,并让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彼此之间取长补短。赛后研讨会进行指导经验的总结,创作心得体会的分享,以及整体参赛经验的积累,会使得竞赛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会让之后的培养模式越发系统、精准、完善。除去经验的总结,竞赛成果发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专业竞赛只是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而在赛后进行论文的撰写以及创新项目的申请则是将实践上升到了更高的理论层面,使得整个竞赛过程有头有尾,并且富有价值。
4.1.4 制定阶段性人才培养目标 以学年为阶段时长,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使人才培养计划有所依据。目标中包含竞赛获奖数量、成果发表的目标数量等,按照此阶段性目标按部就班地进行培养,每一学年末进行总结,并与上一学年进行对比,总结经验、改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新一学年的培养计划。这样的阶段性成果总结能够使人才培养更直观化、更量化。
4.1.5 软硬件设施的升级 对专业相关软硬件进行升级,通过项目立项、分拨款项、专业设备购置等来保证竞赛作品的质量,并对竞赛成果以及人才培养成果进行推广,促进整个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4.2.1 在校内进行推广 在学校中,专业竞赛目前做不到学生参与度达到100%,那么在对参与竞赛的学生进行经验的总结后,应将这一竞赛驱动的人才培养经验在校内进行大范围推广,通过讲座、学术论坛会等方式使没能参与竞赛的同学从中获得心得,了解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参与到竞赛育人的团队中,使更多学生学习、受益。
4.2.2 在其他高校和行业中推广 竞赛驱动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除去在本校,同时在其他院校中进行推广。指导教师在兄弟院校中开展讲座和学术交流会,以扩大竞赛驱动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力,使得更多的设计学生加入到这一培养模式中。除去对竞赛育人模式进行推广外,及时对竞赛成果进行总结,撰写论文发表,并出版相关竞赛指导教材,在竞赛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拓展。不断完善培养模式的过程,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竞赛育人的模式中来,并享受其中,获得收获。
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和市场发展需求都对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建设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提高硬件设施,实施竞赛驱动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能通过竞赛育人培养模式,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竞赛中,从中学习到创新、实践、合作等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