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红(周口市生态环境局项城分局,河南 周口 466000)
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下,许多工业与农业个体户为追求产业的高利益,对生产中所产生污染物的净化与排放的重视程度不高,各种形式的污染问题也随之不断增多。作为对人民生活影响极大的一种污染形式,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强、辐射范围广的特点,其产生的污染问题往往在短期内较难完全修复。因此,如何通过具体的土壤修复工程,提高人们对土壤污染的重视程度、促进土壤的修复进程成为了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为人类生存和物质生产的基础,土壤是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必备条件。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的发展,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也更加严重。当前,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等,其中重金属污染在土壤污染中最为常见,是土壤无机污染的主要成因。在污染物进入土壤中后,其会与土壤中的养分相结合,形成无法被植物所吸收并利用的物质,压缩植物的生长空间。同时,在重金属和工业废料污染的土地中,植物会不断吸收对人类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与化工物质,在生物富集作用的影响下不断积累,最终被人类所摄取,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土壤污染可以大致分为无机污染、有机污染两类。重金属污染是无机污染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污染物主要有铅铜元素、放射性元素、酸碱化学品等。而有机污染物主要是指石油、化肥、有机磷农药等物质。土壤无机污染的污染物来源就较为广泛,由于中国许多工业产业聚集地往往位于农业规模较大的卫星城或农村地区,其工业产生的污染物会迅速渗透到农业用地,具有难防控、那治理的特点。同时,务农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程度较低的问题,对土壤污染的防护意识不足,使得土壤污染的扩散速度较大,最终产生大面积的农作物减产等现象,大大影响地区农业经济发展。
由于农业工作者的学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政府与相关机构需要加强对土壤污染与保护的宣传,通过媒体电台、报纸期刊等形式,使个体农业工作者能够树立环保观念,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土壤中农药残留的问题,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剂,坚持绿色种植的理念,通过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的结合,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在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对土壤的有机农药污染,促进种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制定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严格监测相关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提高公司的创新理念,积极开展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改革,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
由于土壤污染具的难修复性与长隐蔽性的特点,政府需要通过建立长期数据反馈机制,实现对土壤污染状况的长期监测。政府需要开辟试验田进行定期的土壤污染的样本调查,并将相关数据进行汇总,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发现污染扩散速度与区位特点,全面了解当地土壤特点和农业生产区土壤污染的现况,为开展针对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土壤治理和修复工程奠定重要的基础数据储备。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个体经营户积极投身于土壤污染的数据评估工作中,为土壤污染防控组织提供及时数据的参考,提高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例如:政府可以开发数据采集程序,使个体种植户能够根据土地生产情况,及时通过线上反馈,说明当期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使数据能够灵活的被相关机构所利用,提高反馈机制的执行效率,促进数据采集机制的优化与进步。
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是土壤污染治理的主要方式,政府需要通过不断创新,研发新型降解技术,提高土壤污染物毒性的降解能力,严格检测土壤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的具体渠道,使其能够通过相关无害化处理转化为无毒物质。政府应当建立有效的土壤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体系,促进土壤污染恢复与保养的有序性,加速建立农业废弃物再处理与循环生态利用机制,使农业废弃物能够实现高效利用。同时,循环经济的利用能够使个体经营户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在促进土壤修复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举多得的高效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对土壤中的有机物的降解作用,是生物防治污染的有效手段。作为土壤中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菌的数量与种类极其丰富,许多品种能够对有机废料产生良好的分解降解作用,大大减少有机磷等物质对植物体的损伤,提高土壤的自我能力。因此,相关机构应当结合实地的考察结果,研究出适合当地土壤的微生物群,进而通过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实现土壤的修复。
在面对不同种类的土壤污染时,不同植物往往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抗性水平,植物的转基因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某种植物的抗性基因,使植物适应难以短期改变的污染土地成分,在污染土地的情况下将农业生产者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由于许多植物能够对重金属表现出较强吸附性作用,通过植物根系的新陈代谢,降解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的方法能够被应用于土壤的污染治理方法之中,进而与湿地工程的建设相结合,实现土壤保护的立体机制。该方法对土壤的环境的副作用较小,具有低成本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能够体现绿色环保的理念,使土壤环境的生态系统再生能力大大提高。
在土壤污染的修复方法中,动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逐渐被科研人员发现并利用的技术之一。动物修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某些土壤动物的自身特质,吸收讲解土壤中的有机废料,改善土壤环境,实现土壤污染的讲解。同时,土壤动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土壤缝隙,为植物与微生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土壤共生关系结构。例如:蚯蚓是土壤中最为常见的微型动物,由于其具有优秀的有机降解能力,蚯蚓在土壤污染修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蚯蚓能够吸收分解土壤中过剩的有机物并将其当做食物,增强土壤的肥力,使土壤的通气性不断提高,促进农作物根系的呼吸与成长,大大提高土壤的生态恢复能力。同时,蚯蚓具易饲养、成熟周期短等特点,能够适应多变的生长环境。在蚯蚓的培养过程中,个体种植户能够通过生态循环系统满足蚯蚓的生长环境,降低蚯蚓的培养成本,提高综合收益。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与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土壤修复技术逐渐成为了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当不断加深对土壤污染的认识与宣传程度,建立完善的污染监察体制与法律法规,通过长期的数据反馈机制掌握污染与防控的规律,灵活运用循环经济、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防治技术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壤污染后的恢复水平,实现土壤修复工程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