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头项针法体系中“粗守形,上守神”的体现

2020-01-13 09:18张冠珣张洁琼程为平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医者针法针刺

张冠珣,张洁琼,程为平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程为平教授从事针刺治病理论探索与临床研究40多年,创立程式头项针法体系,认为《灵枢·九诊十二原》倡导的“粗守形,上守神”,既阐释了具体的临证施针操作规范及要旨,更指示了以针法或药物治病的一切医者从粗医向上医的晋升路径。本研究宗旨在于对此给予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将程式头项针法体系对“粗守形,上守神”的领悟及具体运用特点给予探究和阐释,以裨益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

1 “粗守形,上守神”既阐释施针操作要旨,更指示晋升上医境界的路径

对“粗守形,上守神”领悟和阐发,是古典针灸理论现代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多数研究是基于对原文本身进行解释和发挥[1-3],少数研究则将视野扩展到关注《黄帝内经》成书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其总体治医路径[4]。随之,两类研究方式的结论也有所差异。

1.1 “粗守形,上守神”阐释了施针时对患者“由标及本”的具体操作规范及要旨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见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围绕这段经文阐释的临证针刺诊疗操作规范及要旨,有学者认为“粗守形,上守神”是两极化的纲领性阐述,实际着眼点是形、气、神三元,而以调气、得气为核心环节。进而围绕施针前后为患者调神、放松之要点、施针时取穴、刺法、调气、治神之要点以及医者调治自身之神以提高临床疗效等多环节做出了各具特色的释义和阐发,多名学者于此方面的总结、发挥已非常丰富完善[5-7],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1.2 “粗守形,上守神”指示了包括针法治病的一切医者晋升“上医”境界的基本路径

“粗守形,上守神”之施针规范的关键是医者修自身之“神”而调治病者。医者自身治神,是长期积累修学过程,绝非单纯临证时的精神专一、全心全意[8]。那么,医者如何达成自身“治神”之高端?就涉及到要领悟《黄帝内经》所谓“守神”的为医之道总旨。

对于针刺守神治神的问题,《素问·宝命全形论》则有视野更宽广的论述:“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而《黄帝内经》形气神及相关理论,不仅是对人体的结构、机能、生命规律的表征归纳,亦是对外在自然界的有形万物、无形之气的相互生克、转化规律的表征归纳,二者相互通应[9]。只有掌握自然四气运行规律,方可洞悉人的调神之法、养身之术、脏腑气血盛衰变化之秘;只有广泛察辨世间器物在形态、属性上的异同而取象归类,方可达到“知毒药为真”“制砭石大小”的高深境界;最终,按照上述治医之道的要求来修养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内心状态,才会达到医技通神的上医境界。

2 程式头项针法是基于“粗守形,上守神”之规范、治医路径而总结、形成的针法体系

程为平教授在针法治病与理论探索上取得不凡成就,既有临证精心诊疗,更离不开始终如一地以上医境界为目标,重治神,不断进行身心修养与探索积累。在学本《黄帝内经》经典理论、践行养生调神之术、熟练运用经方配合针法治病的同时,又能吸取、融合现代医学知识。所创程式头项针法体系以及取得的较好疗效,即是其遵循正确的治医门径及施针规范而不懈修习实践的结果。

2.1 程氏头项针法是基于传统经穴及脑主神明说与现代脑分区及脑网络说的结合而创立

近半世纪以来,临床针刺的一大创新就是多家头针疗法的兴起。头针疗法是将传统中医经穴理论、脑主神明学说与现代脑分区及脑网络学说相合的产物[10-12]。程式头项针法体系亦是基于这种中西医学结合、融通的研究与认识,并结合亲身临床实践总结而创立并逐步完善的。

程教授发现,重视头部施针治病并非始于现代。传统中医既有针刺分布于胸部与上肢的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之经穴而治神志病的,也有从功能上主一身之阳、循行上从会阴上行头项的督脉主治热病、神志病的。针刺头穴治病的载述更多。如《灵枢·五乱》曰:“气乱于头则厥逆,头重眩仆……取之天柱。”《素问·骨空论》曰:“头痛身热,鼻窒,喘息不利,烦满汗不出,曲差主之……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与两种调经取穴的方法相对应,中医的脏腑神明理论也有两种。《黄帝内经》倡导五脏藏神而以心为主宰。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大惑论》言:“心者, 神之舍也”。 后世对神之归属的认识有所改变,《本草纲目》首提:“脑为元神之府”,《医林改错》进而阐释:“灵机记性在脑者…名日脑髓。”即认为脑主管精神意识、视听言动[13]。

现代医学的相关脑部研究,最早由德国神经科医生Korbinian Brodmann提出Brodmann分区法,根据细胞结构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根据皮质细胞类型及纤维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14]。各区都有对应解剖特点和不同分工。成年人大脑约有860亿神经元细胞,彼此通过突触相连,组成高度复杂的脑网络[15]。脑网络组(Brainnetome)学说,依据其脑网络组图谱对不同脑区的亚区划分,各脑区及亚区的解剖与功能连接模式日益清晰[16-17]。

程为平教授凭借多年临床研究,结合中医经络-腧穴学说、脑分区与脑网络学说,参考之前众家头针,开创了程氏头项针法体系。2003年提出头部划为五大分区:以双侧头维后1.0 cm为前两点(左A右B),顶骨结节作为后两点(右C左D),4点连线为顶区;AB连线至前发迹为额区;经ABCD 4点分别作AD、BC的垂线与发迹相交为止,在颞侧围成区域为颞区;在枕部所形成区域为枕区;通过大椎作与风池两点连线的平行线,经风池作该平行线的垂线,4线在项部所围成区域为项区。由此构成程式头项针法的施针核心区域[18]。

2.2 程式头项针法是基于西医辨病形与中医辨病证相结合而施治于“神府”的针法体系

程式头项针法之五分区治疗疾病类别是:额区主治情感障碍、心悸、汗出、胃脘不适、潮热、睡眠障碍、额叶性共济失调、三叉神经第一支痛等疾病;顶区主治脑血管病所致语言、感觉、运动障碍、癫痫、帕金森氏病等;颞区主治失语、运动及感觉障碍、嗅味觉障碍、眩晕发作、偏头痛等;枕区主治视幻觉、偏盲、皮质盲等视觉机制障碍,小脑病变所致共济失调;项区主治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为特点的球麻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等。

现阶段,多家头针疗法的头部分区并不统一,但划分的基本原则都是基于脑功能分区与脑网络学说。程为平教授指出,现代医学的脑或者中医的“神府”,其“主宰”功能并非绝对,因此,临证时的施针调治还需要考虑外界气候、病者体质及脏腑气血盛衰等多重性的影响、制约因素,把西医辨病形与中医辨病证相合而施治,也是“粗守形,上守神”与时俱进的新的体现方式和要求。

3 程式头项针法以“得气之基在刺法,得气之本在守神,得气之要明辨证”为治法纲要

多年临床实践证明,程式头项针法长于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脑病,疗效较好。例如中风、小脑性共济失调、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神经性眩晕、面神经炎、面肌痉挛、睡眠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针法实施以得气为核心环节,以“得气之基在刺法,得气之本在守神,得气之要明辨证”为临证纲要,亦是“粗守形,上守神”的具体体现。

3.1 得气之基在于取穴与刺法

根据不同疾病的诊疗需要,程氏头项针法体系有多种常用组合取穴方法,其中以个字取穴法、倒丁字取穴法、卜字取穴法、王字取穴法、丰字取穴法最为常用。

3.1.1 颤证(震颤麻痹) 颤证为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而不能自制。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曰:“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颤振》云:“颤,摇也;振,动也”[19]。治以个字取穴法,选取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百会与双侧曲鬓穴连线4等分,在等分点上分别针刺;督脉穴行前后透刺,百会斜行向曲鬓透刺[20]。

3.1.2 鼻鼽(过敏性鼻炎) 鼻鼽为阵发性反复发作鼻痒、喷嚏、鼻塞、流清涕,属鼻腔黏膜变态反应,可伴眼红、流泪、上颚痒等,城市化推进,大气污染逐年加重,发病率明显升高[21-23]。治以倒丁字取穴法,纵行取督脉为主,为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横行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为主,为眉冲、曲差、头临泣、本神、头维等[24]。

3.1.3 面动证(面肌痉挛) 《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单或双侧面肌间断性不自主阵挛性抽动,多伴头痛、眩晕、耳鸣、烦躁。多呈进行性加重,每因紧张、疲劳诱发或加剧[25-27]。治以卜字取穴法,百会与神庭连线为主干,百会、前顶、上星、囟会、神庭依次透刺;侧支针刺健侧一面,络却与头维连线每隔1~1.5 cm刺之[28]。

3.1.4 骨繇(小脑性共济失调) 骨繇为骨节纵缓且摇动不安的一种病证。步态不稳,足踏若绵,眩晕如坐舟车之中,足能伸而行不稳,手能举而抓不准,《灵枢·根结》曰:“骨繇者即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29-30]。治以王字取穴法,纵线先于督脉取后顶、强间、脑户,三穴及其两两之中点各刺1针;三穴各取横线平行两侧旁开1.5寸、3.0寸、4.5寸各刺1针[31]。

3.1.5 不宁腿综合征 静息时双下肢刺麻、虫爬、痒、胀,休息或夜间加重,按摩、捶打、活动后缓解[32]。中医学无对应病名,但根据小腿酸软无力、胀痛、麻木及抽动感等症状可粗归于胫痠、痹证。《灵枢·海论》篇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应用丰字取穴法,纵线取督脉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6穴。百会穴与双角孙穴连弧线,前顶与双曲鬓连弧线,囟会与双曲鬓前1寸连弧线,每条弧线各取3点四等分,针刺等分点[33]。

针刺补泻手法,依照《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顺经针刺为补、逆经针刺为泻。常用丛刺法,在各区选一居中的经穴,以1.5寸或2寸毫针平刺1寸或1.5寸,同法刺在其左右或上下两侧,间距1~1.5 cm排针刺之,不超出各穴所在分区。丛刺法有顺经丛刺、逆经丛刺、顺逆交互丛刺之别,而顺逆交互丛刺取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效果。施针重经不重穴;该法强调开穴,即额区首刺神庭,顶区首刺百会,枕区首刺后顶,颞区首刺率谷,项区首刺风池。

上述分区、取穴、针刺方法是程为平教授多年临床研究与理论探索的结晶,构成施针中“得气”而获得较好疗效的基础环节。

3.2 得气之本在于守神与调神

此之守神以两个角度阐述,其一从精神专注而言,其二从治脑之神府而论。

从精神专注而言,须医患悉心沟通、缜密诊察,患者接受针刺时平心静气,医者施针时宁神专注。进针时精神专一、进针后细察针感、出针后安神定志。程为平教授每为患者施针,心无旁骛,沉肩坠肘,腕松不僵,凝神于指尖、针尖和穴位,针法娴熟,快速刺入。

另一方面依前文所述,医者治神不仅是单纯临证专注、更需长期积累修学。从神府而论,脑为元神之府,例如开窍醒神等治则,此之神即为治其脑神。以中风为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现代临床缺血性中风比例为60%~70%。程氏头项针法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以卜字针法,以百会开穴,调百脉。神庭穴开窍醒神、解郁治挛,补法刺督脉固摄温阳,阳气疏布则肌筋自如。侧支以头维、络却连线,每隔1.5 cm斜刺。头维为胃经穴,脾胃水谷精微之气送于头,分于各部[34]。

3.3 得气之要,前提在于达到对疾病的正确辨证——功夫在针外

程教授强调,现代社会条件下将中医根据治疗病种、使用手段的不同给予细化分科,有其必要性,但针刺乃至头针疗法,更离不开辨证施治的前提。针刺得气固然是取效的关键环节,但得气之要在于先明辨证,能因时因地因人而针刺,将西医辨病形与中医辨病证相结合而施针、取穴,才更有助于得气。《灵枢》阐述的辨病证虚实、体质肥瘦、形志苦乐,都是医者需要遵循并“神而明之”的针刺治疗前提。

例如,同样是以王字取穴法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对先天肾精不足、脑髓空虚、后天脾胃虚弱、生化乏源者,程氏在基础治疗上,再以调督脉气血、充髓养脑;补刺肾俞、太溪以滋肾生精,并合脾俞、足三里等以补脾益气养血,补后天以养先天;而对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生风扰神、脑神失司以致肢体不利者,除基础治疗外,又以平补平泻法刺以下配穴:以风池为胆经腧穴,肝胆相表里,故取之以通窍熄风;太溪、太冲相配可平肝熄风、滋阴潜阳;上下肢以局部取穴为主,使气血通畅,四肢功能得以恢复[31]。

前文所述种种脑病之神病,是指人的精神情志意识及脑组织处于病态,此处的神为狭义之神。依照传统朴素唯物观,神最广义的概念,指宇宙万物运行之枢机规律,于临床医者而言,守神即是对疾病的病机根本规律、治愈的根本枢机的把握觉察并顺势而为,故掌握病机而辨证论治、精准施针刺穴、遣方用药才是最根本、最广义的守神治神。

4 结语

《黄帝内经》中一句点睛之笔“粗守形,上守神”,自古被众医家甚为重视。近年发展的脑网络组和脑分区学说,给脑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另一全新维度的视角。程为平教授依据“粗守形,上守神”,将传统中医学与脑网络组、脑分区相参考融合,开创程氏头项针法,多年来取得可观临床疗愈效果,为患者减轻病痛,改善生活质量。其中对于“粗守形,上守神”的释义及内涵的研讨、总结对于现代生活及临床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医者针法针刺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清明的雨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