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雨龙
(长沙市公路桥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
在对应力应变状态理论分析时,一般会对地下工程进行简化,使其成为多个圆形隧道截面的平面应变问题。在隧道开挖之前,岩土类介质具有一定的初始应力;在开挖之后,远场应力保持不变,隧道内部应力逐渐降低,最低可降至0。在对材料复杂塑性进行分析时,可通过对称分析得出解析解。针对围岩应变状态计算时,对于不同的研究人员来说,所选择的材料、构建的模型、强度准则等也会出现差别,应将演示塑性流动、软化、黏性、脆性等特征考虑其中,构建出多种多样的模型。
在地下工程研究中,围岩应力应变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以隧洞围岩为例,对当前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多种模型进行阐述,探索材料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圆形隧洞弹塑性分析中,最早是由学者Fenner提出,他对内压力、远场应力材料形成的隧洞塑性区范围进行计算。在他的研究中以M-C准则作为屈服准则,但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学者Morrison对错误进行修正,将体积应变、流动法则引入其中,与多样化屈服准则结合起来,促进该模型的进一步应用。在以往大部分研究中,该模型与M-C准则相互对应,在理想的塑性模型中,无需将黏聚力考虑其中,可用公式表达为:
式中,σγ代表的是径向应力;σθ代表的是环向应力;φ代表的是岩石内摩擦角。如若将黏聚力因素考虑其中,则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c代表的是黏聚力;σγ代表的是径向应力;σθ代表的是环向应力;φ代表的是岩石内摩擦角。该模型较为简单,没有将应变软化、脆性、蠕变等因素纳入其中,无法通过表达式将岩石真实的非线性性质体现出来,但因结果简单、规律明确,且为严格的解析解,因此仍然受到广泛应用。学者将该模式与H-B准则相结合,将GSI参数灵活的应用其中,形成缩放系数,在H-B准则基础上,得出围岩位移、应力、弹塑性边界等表达式,由于该表达式在求解方面未大量精简,因此结果相对准确,可利用其对其他近似方法的准确性进行检测。
在岩石力学不断发展之下,人们逐渐不满足于弹塑性体的简要分析,越来越多可对岩石特性进行全面描述的模型涌现出来。例如,弹—脆—塑性模型,与上文研究的模型相比,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可将岩石的脆性特征体现出来。在该模型研究中,起初是采用较为简单的M-C准则,将塑性区内摩擦角降低数值当作残余值,忽视内聚力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学者们热衷于将H-B准则引入其中,以此体现出岩石变形情况,对H-B材料中隧洞应变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解析。但是,没有对迭代值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近几年,Brown学者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有效的弥补方式,在他的研究中采用H-B准则与非相关联流准则相结合的方式,公式表示为:
式中,σc代表的是岩石单轴抗压强度;m与d分别代表H-B的两个常数;在Sharan学者的研究中,对弹性区应力与位移的运算方式进行明确,无需采用数值计算的方式,且结果更加精准可靠。在该学者的研究中,所得结论与上述学者均不相同,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采用有限元程序对数值进行模拟,以此对理论分析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Sharan学者还对现有的公式进行对比分析,由结果可知,所提出的公式更加清楚,结果更为精准,形式更加简洁可靠。学者Kyung-Ho Park针对该模型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对比,在推导中确定弹性应变的涵义,针对塑性区的弹性分量做出三种假设,即:
假设一:该区内应变弹性分量均与弹塑性边界应变一致;
假设二:塑性区承受着内外厚壁圆筒的双重压力;
假设三:塑性区中的应变弹性分量与弹性区应变关系相同。
通过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根据结果可知,假设一计算的位移过小,主要因忽视塑性区变形因素所致。在无剪胀的前提下,假设二与假设三的计算结果十分接近,但如若存在剪胀,则计算结果的差异与剪胀角大小成正比,即剪胀角越大,假设二、三的计算结果误差也随之增加。
在国内研究中,蒋明镜学者利用双剪统一理论对柱形扩张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探究该状态下应变场、应力场、位移场、扩张压力等方面的公式,并在不同剪胀度、模型、软化度基础上,构建柱形扩张的位移、应力与发展规律。王鹏程在研究中,将土体大变形因素引入其中,得出剪胀土体弹塑性解析解,对多种剪胀情况下,应变理论、软化度、弹性变形等因素与结果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大部分岩石在受损之后,强度并非瞬间降低,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显示到应变曲线上,是一个下降的阶段。为了将这个阶段充分展现出来,通过构建弹性-应变软化模型的形式,假设材料符合M-C准则,忽视材料的体积变形。近年来,该模型的研究不断优化,屈服准则除了满足M-C准则之外,还与统一强度准则结合起来,使岩石特性更加充分的体现出来。在分析结果方面,不再单纯流于形式,而是将重心放在计算方面,对求解公式与方法进行研究。在弹性-应变模型研究中,Brown是首个研究学者,但因H-B准则为非线性特征,所提出的解答并不是显式解析解,而是迭代公式。对此,Kyung Park对计算方式进行创新,将弹性应变分量增量、剪胀角变化等因素融入其中,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说明剪胀角与H-B之间的关系。Alonso针对该问题构建模型,列出微分方程组,对时间、归一化系数等进行定义,使问题得以转化,成为Kutta法可解的初值问题,同时采用不相关流动法则,对M-C准则、H-B准则进行分析,绘制出不同软化材料的响应曲线。
在国内研究中,范文将该模型与统一强度准确相加,对部分材料屈服后体积膨胀、衰减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构建三线性应力模型方式,对隧洞围岩塑性、洞周围位移、内壁应力、围岩应力等表达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出围岩所处位置的应力状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阐述软化、剪胀、强度等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在弹性-应变模型中,通常由内之外将围岩划分为环形残余强度区、弹性区与塑性区。在材料模型方面,该模型与真实材料应变曲线十分相似,可对真实的岩石变形特征进行描述,但是解析解的获取难度增加,只可通过半解析的形式展现出来。当前,在E.Alonso中针对材料模型求取了解析解,但因求解过程过于繁琐,所得的公式与十分冗长,不适用于工程应用。Browm提出逐步求解法,可对求解过程进行精简,将围岩应力情况良好的描述出来,为岩石压力、支护计算等提供极大的帮助。
上文中介绍的几种模型应用均较为频繁,对于不同的岩石来说,在不同状态下可能出现特殊表现,对此研究者针对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材料模型进行研究,以弹粘塑性模型为例,在岩石工程中,许多岩石由卸载直至破坏均要经历一系列蠕变过程。对于深部隧洞来说,蠕变特性更为显著,且对隧洞稳定性产生极大影响。在隧洞中,应力与变形时间是当前岩石力学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P.Fritz利用弹粘塑性模型对隧洞应力变形情况进行描述,得出解析解。学者MB Reed针对M-C准则与微小剪胀准则构建模型,求取解析结果,并将分层与叠加效应考虑其中。但是,在弹性区界面应力方面没有做出明确指示;戚承志在研究中将岩体性质考虑其中,根据不同隧道围岩中初始时刻产生的流变情况,得出应力应变解析解,并对应力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在岩石力学领域中,岩土机制围岩应力状态分析始终属于核心所在,经过多年的探所研究,在理论层面已经取得较大进步。在材料模型方面,已经由简单变复杂,将多样化流动、屈服准则有机结合,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在地下空间利用、工程灾害防御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