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犁
大面积的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是世界性难题,其复杂程度、资金投入和治理时间远超于空气和水的治理,不能局限于出重拳、下猛药,不计成本、不讲科学地全部实现土壤污染修复、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而是必须有一套科学、安全、有效的现代化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法》,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保护土壤的基础上,分类合理利用土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逐步减少存量污染,最终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和“脚下的安全”。
2014年原环境保护部和原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重金属、酞酸酯、抗生素、放射性核素、病原菌等各类污染物仍以多形态、多方式、多途径进入土壤环境,使我国土壤污染面积在扩大、程度在提高、危害在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存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根据多家土壤污染调查企业报告,基于常规监测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拐点预计在2040年左右,土壤污染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瓶颈问题,土壤污染治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整体战果,直接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域,重化工业分布密集、类型较多,污染物浓度高,有毒有害物质长期累积,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集中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有色金属与钢铁冶炼的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并通过水、固废、大气等传输途径,造成土壤污染。比如沈阳原铁西工业区的沈阳冶炼厂,其周边土壤中镉含量较高,葫芦岛锌厂厂区周围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镉污染。
二是不适当的污染资源利用方式,形成了大面积农田污灌区,造成典型的土壤有机、无机以及复合污染问题。辽宁省污灌区分别受到石油类、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如沈阳市张士灌区多年污灌后形成镉污染农田土壤区,灌区内土壤镉含量普遍超标。
三是金属矿开采以及石油能源开发,造成明显的区域土壤环境问题。例如,抚顺—鞍山、海城—大石桥一带矿山高强度开采,造成土壤和地表水污染;辽河油田在石油开采中,土壤中矿物油含量超出背景值。
四是密集型工业城市群导致区域间土壤污染长期积累,待修复污染场地数量大。阜新、抚顺、盘锦、本溪、铁岭等城市依靠资源利用建成现有的城市群,土壤污染物呈明显累积趋势。例如,本溪钢铁企业周边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较重,有机、无机污染物呈明显累积趋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土壤污染治理的严峻形势,环保人必须紧紧守住初心使命,勇于扛起重担,充分认识土壤污染防治的复杂性、反复性和长期性,建立一套科学、安全、有效的现代化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当前,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整体上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土壤污染治理还处在摸底调查阶段,土壤污染预防与治理结构化体系没有形成,《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全面成效没有完全体现,土壤污染防治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世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认识可能有所弱化,污染治理越往后越难、艰巨性日益凸显,迎来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在随后的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会议的新闻通稿中,就有“加快”“抓紧”“等不起”“慢不得”和“坐不住”等8个与时间相关的词汇,相比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5个方面要求的内容中,只有2个与时间相关的词语。由此对比可见,生态环境部门攻坚克难完成土壤污染防治任务的决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不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相关人员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甘于打这场大仗、硬仗、苦仗,推动突出土壤污染问题逐步解决,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综合协调是将各种因素合理搭配,将各方利益综合平衡,将各种力量综合调配,共同去实现一个目标。土壤污染防治涉及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多个业务部门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抓好落实,需要各级纪检监察、督察督办部门跟踪考核。现代化的土壤污染防治,不可能仅停留在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必须靠多部门、多层级立体化的联防联控,将“小环保”真正转变为“大环保”。
土壤污染防治过程复杂且漫长,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道路,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土壤污染防治综合体系。必须落实“六个做到”:一是把握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做到稳中求进,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二是做到统筹兼顾,既追求环境效益,又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做到综合施策,既发挥好行政、法治手段的约束作用,又发挥好经济、市场和技术手段的支撑保障作用;四是做到两手发力,既抓宏观,强化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和统筹指导,又抓微观,通过开展强化监督等推动地方落实;五是做到点面结合,既整体推进,又力求重点突破;六是做到求真务实,既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又攻坚克难,把基础夯实。
土壤污染防治反映民生,民生关乎民心,民心连着党心。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壤污染环境问题,永远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信心来自人民,工作依靠人民,必须发动人民,打一场土壤污染防治攻坚的人民战争。一是做好宣传,不留盲区,让土壤污染防治理念深入人心,让土壤环境保护行为成为自觉;二是鼓励人民群众、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及时通报土壤防治工作方案,理清存在的问题、明确时间节点、落实任务责任,加大破坏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的打击力度,公布问题查处及整改情况应“快”“准”“狠”;三是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治、人人监督、人人共享”的土壤污染防治大格局。
现代化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是在土壤污染的防治规划、调查、监测的基础上,用现代理论体系做好土壤污染预防与保护、风险管控与修复、防治保障与监督工作,使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与市场治理良性互动,做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即走向“善治”。解决历史交汇期的土壤污染防治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单一领域的政策措施,要靠一整套生态文明体系架构的支撑与保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屋建瓴,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科学性、普适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思想起点、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必须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必须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要站在“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统筹谋划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
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领域法规标准框架已经初步形成,核心为“一法一条两标三部令”。“一法”为《土壤污染防治法》;“一条”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两标”为《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三部令”为《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和《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但是目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法规标准并不全面、不成体系,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制度,这与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及其防治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特别是缺乏土壤污染监测防治体系、污染举报制度、土壤污染过程管理和监督的法律规范,缺少土壤污染源头控制的矿产资源开发、有色金属与钢铁冶炼、农业用地有机无机复合污染防控制度,缺少土壤修复技术路线、环境监理、修复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要求。
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总量少、政府严格把控用途、无法有效运用社会融资机制、资金使用效益差、难以达到良好的保值增值效果,一直是土壤污染防治推进缓慢的主要因素。为此,2020年2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6部门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基金3个方面的主要用途,允许地方政府采用举借债务方式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并将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各出资方应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明确约定收益处理和亏损负担。这一红利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土壤污染防治市场,平衡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破解了土壤污染防治“谁都不获利”的问题。但对比美国《超级基金法》,在污染土壤追述、土壤评估、修复决策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市场仍未完全放开。
预防优于治理,并不是说治理不重要。大面积的土壤修复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其复杂性和投入远超于空气和水。治理越难就越凸显防控的重要性。如果不切断污染源,治理污染就会事倍功半。土壤污染防治难,因其可迁移和稀释能力弱,必须在保护土壤的基础上,分类合理利用土地,预防和控制新的污染产生。落实“预防优先”的理念,首先要摸清土壤家底。目前,辽宁省正在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的专项调查及土壤污染状况总体调查,土壤污染的具体分布及其环境风险、作用机制等尚不完全清楚。土壤的环境风险取决于用途,对应不同的精准治理手段,不计用途的全面土壤修复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做不到。例如,耕地重金属污染全面修复面临的难点很多,成本也很高,有的时间长,如植物吸收重金属方法需要上百年时间。事实上,对于污染程度较轻微的,可以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不吸附重金属的林木;对于污染特别严重的,可以实行风险管控,休耕退耕或生态移民等。在摸清土壤污染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逐步减少存量污染,最终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和“脚下的安全”。
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纳入各市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范围,确定年度重点任务或治理项目,组织协调本部门本系统制定并落实实施方案,重点对各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环境监测制度与能力建设、防范新增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涉重金属排放等土壤污染源监管、耕地安全利用、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内容实施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