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凤珠 吴 晖 邵 丹
脓毒症(Sepsis)是指感染引起的机体异常反应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发病率高,全球病死率超过1/4,预后差[1]。目前的研究表明,脓毒症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有学者发现凝血功能异常不仅是脓毒症的并发症,还是脓毒症病理过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进展变化的重要环节,且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贯穿脓毒症始终[2]。脓毒症发展到严重阶段,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器官血流灌注不足,临床上常表现为肢体末端发凉、皮肤散在瘀斑、唇甲紫绀、舌质黯淡,脉象可见细涩、沉涩[3]。根据其症状当辨为虚实夹杂之证,虚为正气虚,实为血瘀。虚和瘀贯穿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乃机体感受毒热之邪后所出现的气血失调的病理表现,因而气血变化贯穿于脓毒症的整个发病阶段。现从气血学说角度探讨脓毒症虚、瘀证的治疗。
1.1 从虚论病因病机虚为脓毒症发病之本,也是后期MODS 的重要病因[4]。脓毒症之虚有一般虚证和急性虚证之分。一般虚证是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导致的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病理概括。脓毒症发病的根本原因为机体自身防御功能弱,正气不足。王冰曰:“虚邪,谓乘人之虚而为病者。”急性虚证是由方邦江[5]等总结前人经验后首次系统性提出的,是指突感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疫气、失血、失液、中毒及外伤等因素导致人体正气迅速耗伤的病理状态。脓毒症发病机制为正气不足,毒热之邪蕴结于内,瘀滞脉络,邪气亢盛,正虚无力抗邪,气血失运,阴阳平衡骤然严重失调,脏腑失养,五脏急剧衰竭。脓毒症之虚为气、血、阴、阳、脏腑亏虚。
1.2 从瘀论病因病机瘀者,积血也。瘀是指机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凝滞停聚,或离经之血积存于内。血瘀既是脓毒症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具有极大危害的致病因素。脓毒症患者常合并凝血功能的过度激活,促凝作用加强,抗凝受到抑制,凝血因子大量释放,广泛形成微血栓导致继发性纤溶亢进,使机体凝血功能异常,引起DIC,是脓毒症的病死率高的因素之一[6]。中医认为其病理特点为“瘀血内结”。脓毒症之瘀产生的机制主要和脓毒症的毒热之邪有关,毒热之邪侵袭机体,热灼营血,煎熬成瘀,或血热破血妄行,离经之血积而成瘀。再者,气虚生血无源,气血不足,气及阳,运血无力也可致瘀。脓毒症亦可为创伤、外科手术后急危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诸病源候论》指出“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堕落损伤,皆成瘀血”。创伤后离经之血积于体内,血行不畅,聚而成瘀。瘀血为患,脉络瘀滞,气血不畅,脏腑功能衰竭,进一步加重脓毒症病情。在脓毒症病变过程中,既可因病致瘀,又可因瘀致病。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正气亏虚是脓毒症发病的重要因素,血瘀贯穿脓毒症发病过程,气虚与血瘀之间存在交叉作用。“气血学说”指出气血循行全身,无处无气血,无时不运行。气血二者,治则同治,病则俱病。
气血二者,密不可分。《血证论》曰:“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虚是脓毒症的发病之本,瘀是脓毒症发病过程的病理状态之一,也是虚的基础上产生的病理性因素。因虚致瘀,瘀久致虚。虚、瘀可互为因果,也是相互联系的生理病理性因素。
2.1 因虚致瘀气虚可致血瘀。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到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虚可致生血乏源,且正气亏虚,无力鼓动,行血无力则血停为瘀,或气虚致气不摄血,血失统摄,溢于脉外而成瘀。
2.1.1 脏腑之虚 虚邪朝夕,内至五脏。脓毒症正气虚于一时,脏腑功能衰竭,五脏皆虚,血行不畅,影响气、血、精的化生与运行,血液在体内脏腑各部位瘀积不散,形成瘀血。
2.1.2 气血阴阳之虚 气虚摄血无权成瘀,行血无力成瘀;气虚及阳,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血液凝涩不畅而成瘀;血虚及阴,阴虚内热,灼津成瘀;血虚脉道空虚,血行缓慢而成瘀。
2.1.3 久病之虚 清代医家叶天士言:“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倘失其治,年多气衰,延至废弃沉疴。”素体本虚,加之病久入络,精、气、血、五脏皆虚,而精、气、血、五脏是机体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虚则脉道不畅,滞而成瘀。
2.2 因瘀致虚气生血,血化气。气行血,血亦载气。虚可致瘀,而瘀也可致虚,二者互为因果。脓毒症之瘀可分为因实而发和因虚而成,前者由毒热实邪引起,后者由虚引起。瘀血作用于机体留滞脉络,瘀凝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耗伤阴血,络虚不荣,脏腑四肢失气血之濡养,脏腑衰竭,可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凶险,病势缠绵。同时,病久陈血不除,新血不生,正气耗伤,脏气失养,机体气血不能正常濡养全身,进一步加剧气血阴阳失和。
2.3 虚瘀互结《素问·玉机真脏论》曰:“急虚身中,卒至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坠溺,不可为期。”气血并非单独为病,可互相联系。血为气母,气为血帅,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运行于周身依赖气的固摄和推动。脓毒症主要病机为邪气过盛,超过机体抗邪能力,气血、阴阳、津液迅速耗损耗散,脏腑气闭,脉络瘀滞,气血失运,气不足无以推动血行而致瘀滞,而血瘀又阻遏气机运行,因瘀致虚,因虚助瘀,如此形成虚、瘀恶性循环。虚愈甚,瘀愈重,虚瘀互结,病情迁延日渐加重。
脓毒症的发生与免疫功能紊乱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免疫功能紊乱多与“虚”相关,而凝血功能障碍多与“瘀”相关。脓毒症虚、瘀证型应以“扶正祛瘀”为基本治法,虚瘀同治,旨在恢复脏腑气血功能。
3.1 扶正疾病虚实随正邪的消长而变化,临床上应该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综合辨证制定不同的扶正方案。
3.1.1 分期扶正 补益正气,尤其是补益元气,在脓毒症治疗中应贯穿始终。急性期补气,但不可固表,慎用黄芪,以免闭门留寇;恢复期益气养阴,可用西洋参、五味子等,同时可配合生脉散扶正。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生脉注射液在治疗脓毒症休克时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脓毒症病死率,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改善脑损伤[7]。
3.1.2 辨虚扶正 临床应明辨虚证的类别,分而补益。气虚常见呼吸短促、动则喘甚、倦怠乏力、纳差、舌淡脉细弱等症,治宜补气益气,可选用黄芪、人参、党参等;血虚常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脉细涩等症,治宜养血活血,可选用当归、川芎、赤芍等;阳虚见形寒肢冷、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治宜温里祛寒,可选用附子、干姜等;阴虚可见口咽干燥、潮热、虚烦不眠等症,治宜养阴,可选用熟地、麦冬等。补益的同时需兼用固涩,如表虚不固出现自汗、盗汗予固表敛汗,脾虚泄泻予固肠止泻,肾虚遗精遗尿予涩精止遗。
3.2 祛瘀脓毒症血瘀证临床常见口唇紫绀、皮肤散在瘀斑、舌紫暗、脉涩等症。血瘀贯穿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若旧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不散。《血证论》云:“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在脓毒症的中医治法中,活血化瘀法是运用最广泛的方法[8]。蒋华[9]等发现活血化瘀法治疗脓毒症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炎症指标,改善患者预后。因此,临床常选用丹参、赤芍、三七等药物以活血祛瘀,此外,也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方剂来提高临床疗效,如血府逐瘀汤。宋轶群[10]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治疗脓毒症,发现其在改善脓毒症患者器官功能障碍上疗效显著。血必净注射剂是在血府逐瘀汤基础上提取的中成药制剂,可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在《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1]中被推荐使用。临床研究[9]表明,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抑制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凝血功能障碍,抗氧化应激,保护各脏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3 虚瘀同治扶正祛瘀法主张在益气的同时佐以活血。《血证论》言:“载气者,血也,运血者,气也。”气血相互依存,故在脓毒症的治疗上应注重虚瘀同治,可选用补阳还五汤等方,以丹参、赤芍、当归、红花等活血药配伍黄芪、党参等益气之品。气行则血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与丹参配伍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益气活血法比单用益气法或单用活血法更能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11]。“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益气活血既可祛瘀除滞,阻止血瘀的进一步加剧,又可防补益太过而壅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研究[12]表明,益气活血可改善患者症状及机体抗凝指标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林翰锋[13]临床观察也发现,参附注射液联合血必净可以有效改善脓毒症炎症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但在注重气血同调之时,也不能忽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治疗上要因人制宜,体质健壮者偏于化瘀,而体质虚弱者偏于补虚。
综上所述,虚、瘀贯穿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因此扶正祛瘀法是脓毒症的重要治法。临床上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时,应注重扶正与祛瘀并用,旨在达到气血调和,邪去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