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路径选择

2020-01-13 09:11郭先登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形态新格局经济

郭先登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山东 青岛 266011)

一、引言

中国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战略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以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简称“完善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屹世界舞台中心的“万年大计”[1]。国家统计局2019 年7 月3 日公布,我国国民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1952 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 元;1978 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 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居全球第11 位;1986 年经济总量突破1 万亿元,2000 年突破10 万亿元,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 年达到41.211 9 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 年和2017 年分别跨越70 万亿元、80 万亿元关口;2018 年更是达到90.030 9 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接近16%。按不变价计算,201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 年增长175 倍,年均增长8.1%;其中,1979—2018 年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2018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 732 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这就为实现GDP 在“十三五”规划期突破100 万亿元大关和从“十四五”规划算起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GDP 突破200 万亿元大关、并向300 万亿元的既定目标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站在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新起点上,各地在相继进行制定“十四五”规划及可预测的更长远规划中普遍遇到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精准瞄定未来趋势性发展指向的主要内容。

而“完善新格局”精准瞄定未来趋势性发展指向的实质内容是,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预测、精细规划、准确操作,牢固把握好未来完善新格局的趋势性发展指向,绘就时空新布局,进行“强起来”而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心的伟大实践[3]。本文以“明天”即是“未来”的大思维,以“天下之事在于观,世间之机在于查”的新理念,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的时代滚滚潮流带来的新变化决定的新格局;面对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凌主义的抬头和世界与地区政治经济复杂多变因素的增多带来的各种风险决定的新挑战,极其需要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大开放的新气象,抓住人民期盼显现出来的“问题导向”这个“牛鼻子”。要瞄定发展目标和全域空间结构,精准判定“十四五”规划期及其后可预测规划期的战略性、综合性、政策性于一统的发展大趋势内涵、外延与特征;精准把握大趋势,抢抓时间与空间相一统、确立历史性发展时代新方位的新机遇;精准打开最佳时间与最适宜空间相处于最佳同一中、顺应未来发展趋势性指向的“机遇窗口”,赢得“完善新格局”的战略性主动和成熟性时机,开拓一片新天地,取得最大化的经济社会活动效果。

历史证明,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国家大小、处于何种经济社会制度下,随着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阶段的演化演绎,普遍存在着衡量标准不同的区域发展问题,迫切期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落伍。在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局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的“七大”新思维体系中,全局思维即大局观位居之首。大局观的核心是“两个维护”,当局部与全局发生了矛盾,必须“小我”服从“大我”。新时代在“完善新格局”的新实践中,任何规模区域或城市作为“新格局”的局部对国家、对世界的大局,置身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中,标定历史性发展时代新定位决定了其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大局观为准则、自觉服从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部署。理论揭示,“局部”作为构成东、西、南、北、中的时空,在实现天人合一、和谐包容中生发成和合共生的境界,需要立足于一方水土,繁盛发展,为实现国泰民安、国强民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梦的“大局”,充分展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燔柴加薪、必然有我的新气象。“新气象”决定了无论何种规模区域或城市,谁能够精准瞄定发展的趋势性指向、不断提升“把握好”的水平,谁就能够精准标定本域在各个规划期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性发展时代新方位”[4];谁能够不断提高以大局观指导局部发展的理论认识水平,在夯牢“制度优势”中践行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谁就能够不断开创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新时代完善新格局,要精准瞄定与把握好不断创造新形态的趋势性发展指向

进入新时代面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大变化、大变革而带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新机遇的大趋势,“大趋势”决定了迫切要求针对客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形成适应发展新机遇的新形态;迫切要求针对世界经济客观存在的风险挑战,形成“五通连五路”适应“命运共同体”发展新机遇的新形态。两个“迫切要求”决定了域际要“完善新格局”必须从已经不适应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情况、把握新趋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抛弃影响发展的“过去式”经济形态,坚定不移地以大局观为准则、创造适应未来趋势性发展指向的新形态(简称“发展新形态”)。

“发展新形态”是“完善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在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时空布局中不断演化显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活力,形成空间新“具象”。理论揭示,所有的经济形态都可以归结为在运行中演绎成的时空“具象”,它与“运行模式”在互融共合中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不断体现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更新的运行新水平,全方位展现着发展方式的新未来。新时代完善新格局,极其需要不断创造展现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鲜明特征的可持续的“未来+‘发展新形态’”的升级版经济社会发展新“具象”。

笔者曾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共同的大课题,中国正在为实施好可持续发展战略贡献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与世界打造多形式“命运共同体”,必须共同永恒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5]。从现阶段创造未来发展新形态的视角看,主要聚焦在经济主体与市场主体要不断提高创造强大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新形态的水平。任何类型的经济主体和市场主体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自身拥有强大造血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才能永远保持“青春”活力。新时代中国抓住历史性发展的新机遇,建立现代化经济新体系,不同领域的经济主体和市场主体需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增强创新活跃、内需旺盛、扩大开放的内生活力,形成拥有强大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新形态。实地调研显示,新时代完善新格局需要着眼于未来,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新体系的七大领域、不断创造可持续发展新形态,需要突出的重中之重是:

(一)突出创造科技经济、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形态

现代科技革命是不断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态势的强大推动力,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唯有形成科技与经济完美融合的“科技经济”发展新形态,顺应科技与经济在融合中形成科技经济连体型新业态的发展大趋势,才能形成强大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科技革命是不断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态势的强大推动力,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唯有坚持科技自立、把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和关系国家命运与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装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以科学技术为主动力的新旧动能转换进入新时代,展现出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标示着科技与经济融合交织运行的结晶,形成科技与经济完美融合的“科技经济”新形态,进而推动生发越来越多的新业态,使之如“雨后春笋”般焕发着勃勃生机。完善新格局必须在科技与经济融合中适应新业态兴起与发展的趋势性指向,突出创造为新业态加速成长的大环境。如近年来正是有了这样的“大环境”,才促使科技创新型企业迅速崛起。如独角兽式新业态的迅速发展,使“超级独角兽”成为新的企业巨头。

“科技经济”在现代科技与经济密为一体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于时空的新形态,而要使这种新形态在经济全球化中生发越来越大的活力和竞争力,需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标准化问题。“标准化”理论与实践共同表现出来的本质内容是,标准的价值在市场,标准的使用价值更在市场,谁拥有了市场,谁就拥有标准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国拥有世界得天独厚的十四亿人口的大市场,完善新格局要建立完整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国标”,以坚不可摧地标准“话语权”,使之与以多边主义理论所支持的世界通行标准实现完美兼容。这种“完美兼容”,成为快速推进新业态成长、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标示。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都彰显着文化元素,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鲜明地表现着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着经济文化互融化形成不可遏止地发展大趋势。“文化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独立的经济理论概念,其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从来都是以充分体现先进文化为根本特征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这种动力不断促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行业长期稳定保持战略比较优势的鲜明特征是,经济与文化、科技三种资源紧密融合交织于一体、不断形成强大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新形态。

(二)突出创造多领域、多产业、多行业互融的可持续发展新形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和市场主体加快实现融合发展的大趋势。由此而决定了新时代越来越突现多领域、多产业、多行业加速融合、形成发展新形态的迅速崛起与不可逆转的新气象。

“新气象”突出指向在全面提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着传统行业部门类别的属性和创造着越来越多地行业新形态。如长期列入工业部门管理的室内装饰行业,正在实现着由工业型属性向全新的新消费服务型经济属性转变,成为名副其实地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在现代旅游产业与交通运输产业、轻纺工艺产业等融合中,形成若干“运游型新形态行业”,促使传统交通运输行业与企业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基本推进力,实现由传统的运输型经济主体向现代化多维度融合性新型经济主体的跨越,使之建立起以便捷化、智能化、安全化为鲜明标志的时空布局新结构,建立起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为鲜明标志的、更充分更平衡发展的品牌型运行新模式,成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新形态;形成日益成熟的“纺织服装旅游型新形态行业”,大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生产与销售排序前十名的省区市和国家统计的主要纺织服装品基地,其与旅游业结合度,达到了27.3%,仅次于交通运输业的30.2%,纺织品中的旅游购物与纪念品、旅游服装鞋帽、布艺品、土工布、包装品五类消费品,分别占纺织服装旅游型产品结构比的32.4%、28.1%、22.6%、11.9%、3.2%[6],促使传统纺织服装业焕发出更大的新活力。同时,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已经进入法制化、层次化、多域化的新国防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历史阶段,未来新国防经济会创造越来越多发展新形态,成为完善新格局必然的趋势性指向。

“新气象”突出指向数据经济是长期支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现代实体经济拥有强大竞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发展大趋势。大数据与多领域、多产业与行业、多部门与企业融合发展是数据经济形态最突出的特征和价值所在。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数字文明,是人类经济社会文明史演绎形成的伟大飞跃。抓住了这样的“伟大飞跃”,就能抓住历史发展阶段的适时跨越。研究显示[7],位处中国西部地带的贵州省,抢先抓住数据经济与实体经济、民生经济、农业经济、社会善治的“四大领域”深度融合,让数据释放价值、爆发力量、转换动能,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果,不断强化提高了全域发展质量与水平。中国重点城市正加快推进数据经济发展,在创造新形态中形成新比较优势(表1)。这足以证明,以数据价值链里面的技术、物质、资金、人才、服务的“五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为主要内容,加快大数据发展,加快推进多方位流程再造,是区域或城市获得强大竞争力、形成未来永不枯竭地战略性比较优势的“动源”之一。

表1 2018 年省辖建制市前20 位四项数据发展指数

(三)突出创造金融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新形态

如2019 年6 月以科创板上市为标志,中国迎来资本证券市场形成可持续发展新形态的新时代,其核心是以信息披露为关键点、发行实行注册制,以增量改革推动存量改革、提高A 股市场国际化程度等,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活力、韧性的资本证券市场。同期,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作为证券挂牌交易的发展新形态,使上交所上市公司能够适时将股票转换成全球存托凭证(GDR),有效促进国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有效促进双向跨境投融资的资本市场发展,有效促进境内上市公司加快拓展国际业务、提升国际知名度。在2013—2019 年的6 年余时间里,全国和自贸区两张外商准入负面清单通过五次修订,已分别从190 条缩减到全国版40 条、自贸区版37 条[8],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发展新形态。也就是说,金融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唯有不断创造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才能拥有不竭的强大造血功能,为经济社会提供永不枯竭的可持续“血液”。

(四)突出创造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形态

共享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生发出来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新经济形态,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成熟性的共享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历史阶段过渡的雄厚物质基础,是实现人类共产主义理想的雄厚物质基础。新时代要完善以保障经济、普惠经济、健康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共享经济体系,必须不断创造发展新形态、开创成熟性共享经济可持续的新局面。

(五)突出创造拥有安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形态

要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指导建立国家安全、产业安全、企业安全、个人安全的多层次安全制度。如,面对国际产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断提高供应链安全水平,要深刻认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现代供应链的显著特征。2019 年,以国家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 商用牌照为标志,中国与世界进入5G 竞争新时代元年。中国从1G 落后、2G 跟随、3G 突破、4G 并跑到5G 领跑,表现出时间周期长、覆盖范围广、社会影响深、促使不断生发崭新产业链与衍生产业新格局的基本特征。进而决定了必须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加快培育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产销协同型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以稳健、安全、智慧为主题词的产业集群、城市集群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创新与应用的现代供应链体系,不断提高供应链柔性、韧性和抗打击性水平,实现线上与线下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风险最小化。再如,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使之成为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最有力的一种安全保障,成为守好国家经济安全不可动摇地底线。

三、新时代完善新格局,要精准瞄定与把握好陆域、海域、空域多维度同一的趋势性发展指向

中国已经进入多维度配置生产力、重塑经济地理新时代[9]。笔者在“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系列研究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陆地资源趋于枯竭,陆地空间趋于饱和,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许多国家都确立了“大土地”理念,越来越多地向海洋国土、地下空间、太空等拓展自身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10]。中国作为国土辽阔的国家,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空间资源,从而使不同区域或城市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空间资源不足的压力。要解决这种“压力”,唯有把握好陆域、海域、空域多维度同一的趋势性发展指向。

党的十八大后,在多维度配置生产力推进“完善新格局”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陆域国土空间东部率先、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国家战略,已经形成陆域国土空间比较完整的全方位时空布局新版图。

在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中国以强化海洋权益保护为新起点,实施海洋国土空间开发大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开创着中华民族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局面。新时代中国进入大力开拓海洋空间、实施发展“向海经济”国家大战略的历史新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遵循经济全球化所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必然形成的趋势性指向,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11]。海洋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海洋在现代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地全局和战略性地位。新时代域际加快推进“向海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势如破竹。如,作为中国最具海洋科技城和海洋产业城“双城”盛名的青岛市,2018 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 比重已经达到27.7%[12]。

在实施陆域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国家大战略的进程中,中国更加坚定不移地实施太空经济,形成太空经济新结构。大数据显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决定了以航空航天产业为支撑的太空经济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经济新形态。2018 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值达到3 016 亿元,同比增长了18.3%;其中包括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核心产业产值达到1 609 亿元[13]。

新时代完善新格局,把握好陆域、海域、空域多维度同一的趋势性发展指向的本质意义是切实寻找到承载超过16 亿人口后的最广容纳新空间;寻找到城市圈群在国家经济新版图中合力打造利益共享体,实现域际一体化发展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最优落脚点;寻找到世界在合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绘就全球经济新版图中,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能拥有相互关联的比较优势地位[14]。为此,主要聚焦点是要牢固确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唯一指挥棒的新发展观,指导把握好陆域、海域、空域协调同一发展的趋势性指向,不断创造显现中国智慧的操作新方案[15]。新发展观决定了必须让多种类的创新资源在“核心地位”中始终显现首位度的新形象,发挥在多维度配置生产力市场中的引擎性作用。要通过建立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与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完整知识产权制度,更加突出构建与完善知识产权全方位大保护新格局,实现人才、材料、装备领域的“三域”同一发展;更加突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双翼齐飞”;更加突出高精尖产业对建设经济新高地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绿色金融发展[16],在2018 年中国发行绿色债券超过2 800 亿元、存量接近6 000 亿元、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居世界第一方阵的基础上[17],更加在绿色项目中支持实体经济实现绿色化发展。

四、新时代完善新格局,要精准瞄定与把握好建设“大美家园”持续前行的趋势性发展指向

新时代以“大美中国”理论指导建设“大美家园”,显现出持续前行的趋势性发展指向,成为完善新格局的鲜明标志,主要聚焦点:

(一)提供建设“大美家园”的新智慧、新方案

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为指导,全方位建设人类共赞的自然环境生态,为天下大同、美美与共提供建设“大美家园”的新智慧、新方案。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建设“大美家园”要按照建设自然环境生态的大逻辑,主要指向强力建设公园城市。建制市已经成为国家全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空间,把握好建设“大美家园”持续前行的趋势性指向,需要创造以建制市行政管辖国土空间、实现完美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设公园城市的新形态。其核心内容是在吸收过去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等成功经验和客观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前提下,以新思维为指导,把城乡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和风貌作为同一发展的基础性配置要素,创造一种以新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为指导的理想性城市建构新形态,使之比生态城市更有发展特性、比田园城市更有自然风味、比花园城市更有人文意蕴,为市民提供更有丰富文化内容和生态保育等的“大美家园”。同时,建设公园城市要持久实施防污治污联动共治战略,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与生态补偿体制和机制,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廊道屏障,形成完善的生态修复和保护体系。

多项研究显示[18-20],建设公园城市,要实现与建设长江、长城、运河、山川、海洋等国家公园紧密结合;要使城市层级的中央公园、植物园、森林公园和区(县)层级的各种类公园及街头绿地景观等空间形成混交近自然的种植方式,形成有利于多种植物适应交叉生长的小气候环境。小气候环境通过自我循环与流动循环,再融合交流形成城市全域空间多植物物种共融共生的大气候环境;进而形成适应植物物种基因变异、不断生发更多克隆性新物种、以避免绝种现象、实现物种可持续发展的更好气候环境。要着眼于未来,通过建设高标准生态廊道、城市绿道等串联城市社区与乡镇全域,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引导城市人口流向、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形成一统化配置,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要认真借鉴世界建设公园城市的先进方式,如笔者曾到过的西班牙马德里市的阿托查高铁站,建成拥有500 余种热带雨林植物的“车站公园型景观”,显现建设公园城市的一个借鉴性范例。

在单体建制市建设公园城市的同时,要注重在省域全时空建设公园城市。改革开放40 余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区市相继完成省域“撤地改市”的城市化历史任务,省辖建制市行政管辖范围已经完全覆盖省域全部国土空间,成为“完善新格局”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就决定了省域要从单纯追求物质生产向物质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转变、从单纯提供物质产品向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服务产品同步进行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省域全时空以建制市为主体建设公园城市的发展新形态。“新形态”要突出以有约束力的指标体系来保障未来“生态城”立体型绿色低碳发展的完整指向,使之成为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使之成为以绿色与乡愁为根的“人的城市化”最直接的发展空间,走出如北京老城保护与复兴的“一街一策、共生共享”显现未来“生态城”的新形态,上海“留改拆并举、保留保护为主”展现未来“生态城”的有机更新新形态,广州将危房林立、难见绿色的永庆坊改造升级为融绿、文、商、旅为一体,更显未来“生态城”新形态的现代化新社区的新路径。

(二)建设“大美家园”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文明为源泉

中国是拥有灿烂光辉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不懈追求“山美河美人亦美”的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要把握好建设“大美家园”持续前行的趋势性指向,坚定不移地牢固树立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育一代又一代富有大美形象的中国人;铸塑“大美家园”的新风貌、新形象,实现中华文明与亚洲文明、世界文明互享。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化越来越加快“化”的速度,以建制市为主体的国土行政治理空间越来越承载不断增加的人流、物流、商流等,且体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成为创造物质文明的主体空间。城市物质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强烈要求实现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并决定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城市唯有集聚起巨大的精神文明力,才能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才能穿越历史云烟、历久弥新,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推动城市迈向越来越高地发展层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市“扎根开花结果”最直接的高端形态。

这种“高端形态”作为城市的“第一名片”,凝聚着城市市民的力量与意志,体现着城市的灵魂和市民共同价值的追求,展现着城市市民整体面貌,显示着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1]。新时代把握好建设“大美家园”持续前行的趋势性指向,必须在建制市以上行政管辖空间进行扎扎实实地文明城市建设,形成精细化善治新格局,不断创造精细化管理新形态。建设文明城市决定了极其需要建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运行体系,全方位把握好建设“大美家园”持续前行的趋势性发展指向。

(四)建设“大美家园”要向现代化善治性的科学规控跨越

建设“大美家园”要以突出规划刚性规控功能、突出规划红线下全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约束为总抓手,实现由“过去式”的行政管控向新时代现代化善治性的科学规控跨越。现实表明,有的建制行政区域、特别是县域范畴内表现出层级领导届内变动快的特点,造成局部的主政者对中长期发展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规划;热衷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忽视比较优势产业的长期培育和发展等,出现规划“不经济”“不生态”的现象。规划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最终落脚点是规控。善治性的科学规控理论揭示了要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的顽疾,必须以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形式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或功能区为国土空间规划总控,以专项规划为特定领域延伸细化,以年度计划为具体操作指向,实现基础数据、技术标准、规划期限、核心目标“四统一”,形成各级各类规划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系统完备的发展规控体系,不断创造“一盘棋”下到底、“一张图”干到底,久久为功、规控为大的新局面。

五、新时代完善新格局,要精准瞄定与把握好新型城市圈群创造商品经济联合体的趋势性发展指向

随着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在域际空间里大中小城市相继崛起与快速发展,单体城市空间已经难以独自容纳越来越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出现城市生产力越来越多地越界发展,相邻城市之间呈现时空联系度越来越紧密地“城市圈群”发展新趋势[22],成为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主要内容之一。

新时代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生产关系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发生的调整,推动了由“过去式”的城市圈群向以城市集群为“主体型时空新载体”的新型城市圈群的跨越,其核心内容是,以圈群的城市集群为物质时空主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集群、港口物流集群、现代产业集群等的强大支撑功能,由国民经济层次性经济主体与市场主体联合创造富有越来越大推动力的商品经济联合体,形成推进域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性指向[23]。新型城市圈群创造“商品经济联合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提高国土空间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升华生成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

新时代精准瞄定与把握好以商品经济联合体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城市圈群联合发展的大趋势,极其需要构筑完整的城市集群体系,主要聚焦在以合理的大中小城市规模结构比为主导,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圈群建成合理的规模结构[24];极其需要建设越来越多的镇级小城市[25],因为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容是要切实解决农民变市民,通过产业扶植、技术培训和完善基础设施等,确保从农村转移进来的人口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使转移进城的人员拥有强烈的“城市感”,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完美对接,形成富有活力的城市集群体系。极其需要构筑完整的科技创新集群体系,主要聚焦在以建设圈群共享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攻目标,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交换体制与机制、形成“大脑智慧”集群主导的信息共享大平台;通过科学布局建立强强联合的国家及其他类型的重点实验室,不断提高大科学基础研究能力与水平,打造共享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新载体,形成发挥极点带动作用的科技创新集群体系。极其需要构筑完整的港口物流集群体系,主要聚焦在以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为导向,加快推进港城一体化与新型城市圈群融合的跨越物理空间的完美对接,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使以现代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络、世界级与国家级及区域级海(江河)港口集群和机场集群等组合形成圈群与世界的运输网络体系[26];以中心城市始终拥有强大“火车头”带动力为导向,打造新型城市圈群港城一体化的强大扭结力和纽带力,形成圈群发挥国际竞争力的港口物流集群体系。极其需要构筑完整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体系,主要聚焦在建设以企业集群为支持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体系化实施现代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新不断升级战略,形成城市圈群经济拥有强大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体系。

新时代精准瞄定与把握好以商品经济联合体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城市圈群联合发展的大趋势,极其需要不断提高行政管辖治权的善治水平,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进程中,要加快推进由“流程革命”决定流程再造的前进步伐,充分展现担当担责、依法照规、程序便捷、决策准快、人民满意的“二十字”完整版的流程再造新气象;要以联合与合作为基本运行模式的主题,从传统的域际行政管理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建立域际理事会替代“省或市长联席会”等新体制与机制,为商品经济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实证研究显示,长江三角洲以拥有密集城市集群为地理空间的比较优势,其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性指向是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史称“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新目标、新坐标、新方位,形成符合域际特点、贴合发展方向更强的新战略比较优势,为新型城市圈群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范例。要担当起这样的“新目标、新坐标、新方位”,极其需要改革既有的“市长联席会”治理模式,要以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思维,创造适应发展大趋势的新体制与机制,如建立“长江三角洲城市集群商品经济联合体理事会”等。

同时,要充分发挥省域作为国家行政治理体系中的地方第一层级的历史性作用,使之在担当建设新型城市圈群的过程中,通过商品经济联合体、实现省域打造主体功能区与建设新型城市圈群完美对接,不断创造实现“完美对接”的新形态。2014 年国家批准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区建立的“黄河金三角合作区”进入新时代后,通过以“统筹”为核心,消除局部意识,统筹谋划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一体化推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格局、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等基本形成;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促其成为中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欠发达区域实现一体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展现未来以商品经济联合体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城市圈群之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区、人文之域、生态之地、繁荣之方美好画卷的示范区。[27]

六、新时代完善新格局,要精准瞄定与把握好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推进建立多方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趋势性发展指向

《共产党宣言》深刻揭示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的使每个人、每个地方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一切经济社会自由发展条件的世界发展大格局。这种“大格局”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演化成新中国的诞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曾经遭受的苦难一去而不复返;演化成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以实施“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为纽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市圈群为主题、加快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新实践的趋势性指向;演化成以实施经济全球化战略为主题、加快打造多方位的如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实践的趋势性指向。

党的十九大后,中国进入第三次伟大历史转折与气势磅礴的改革开放第五次浪潮“逐浪高”的相互交融新时代,其鲜明标志之一是以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形成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局面。回眸岁月,中国是世界陆海古丝路的策源地和东方出发地,2000 年前,随着驼铃声中华文明越过大漠、穿过幼发拉底河,首次与世界文明演奏出和谐的友谊之曲;600 年前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当时世界最大舰队下西洋,未曾占领任何一国的一寸土地,给世界众多国家带去的是民生需要的丝绸、茶叶和陶瓷等物品在异国他乡热汇畅流。大观今潮,世界共识,中国是建设现代“一带一路”的倡导国,已经形成由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通连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五路”,不断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互补性转化为与世界共同发展的互助力、开创着“五通连五路”的新局面,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和平崛起与发展的强大引领力。新时代完善新格局,要把握好以“一带一路”为纽带、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高质量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趋势性指向。

主要应聚焦于以下几点:

(一)需要不断提高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大战略的理论意义和世界意义的水平

“一带一路”之所以被称之为世界共识的大战略,就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聚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于一体,以世界人民共识的知者、仁者、勇者的光辉形象,屹立于“潮头之巅”,在和平崛起和发展中全方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2019 年6 月底已经得到160 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滚滚向前地发展潮流;就在于把写在《共产党宣言》里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砸碎旧世界的锁链、获得整个世界的科学预言,赋予新的丰富含义和强大生命力,演化为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个伟大实践正升华为拥抱世界持久繁荣、共赢世界未来的治国理政伟大理论,指引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扩大共同利益基础上携手发展,使“地球村”各方文明互鉴、美美与共、共赢共荣。

(二)需要加快建立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打造多方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彩平等包容合作的大平台

要深刻认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是惊涛骇浪。面对目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中国通过向WTO 提交改革建议等彰显中国智慧与方案等重大举措,加快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开放型经济新形态[28],使“经济大海”,成为经济全球化“不可改变航向”的巨型压舱石。中国成功举办的第一届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充分展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实施“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核心价值观,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彩平等包容合作的大平台;架起与亚洲、与世界进行交流与对话、使不同文明实现互鉴的醒目桥梁,加快了多方位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步伐。

(三)需要不断创造以自贸区和自由港及新型园区与新高地等为主要承载空间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形态

新时代完善新格局建设成熟性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决定了要在深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通过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创造以自贸区和自由港及新型园区与新高地等为主要承载空间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形态。

2013 年初中国上海自贸区开始运行,相继又有12 个自贸区进行运行;2019 年夏中国宣布再设6 个新自贸区,增设新片区的上海自贸区创建范例性的开放型经贸发展新形态;2019 年7 月国家从制度上确立支持深圳特区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性机遇,创建范例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形态,支持青岛市充分发挥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与海上合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范例性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新形态;海南自由港建设显现日益成熟的运行新形态,成为中国成熟性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要更加突出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开放型经济体系里、展现新形态的新型园区。中国自1984 年公布首批14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2018 年末,已经建立起219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配置于东部地带107 个、中部地带63 个、西部地带49 个。2018 年,219 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 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占全国的比重为11.3%;财政收入1.9 万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国的比重为10.6%;实现进出口总额6.2 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占比为20.3%;实际利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的金额达到513 亿美元,同比增长5.5%,占全国利用外资的比重为20.4%。[29]面向未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必然是坚定不移地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以围绕“三创新、两提升”,即改革扩大开放进行创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导的体制与机制创新和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全面对标对表国家自贸试验区与自由港建设取得的推广成果,使之全部成为自贸试验区与自由港的测试平台,成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新形态的新型园区。

猜你喜欢
新形态新格局经济
生成逻辑、内涵特征、重大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多维视角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打造金融开放合作共赢新格局
用“世界尺度”规划航线——大学之大,重在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
老牌鲁企:创新引领新格局
新形态西装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