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摘要】微信、QQ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广泛、信息丰富的特点。立足新媒体社交平台的特点和功能,客观分析其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探寻以新媒体社交平台为载体开展学生事务管理的实现路径。提出在学生思政教育、学生常规管理、学生资助工作、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广泛应用社交平台,并从建设队伍、引导学生、优化内容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新媒体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 重要性 学生事务管理 应用
在新媒体时代,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更是学习娱乐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建立社群,畅通人际沟通,开展娱乐活动,进行文件传输等,这就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奠定了基础。学生工作人员在开展学生管理、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从而不斷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一、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功能及特点
微信及QQ等新媒体社交软件,都是一种即时通讯工具,是一种智能终端服务平台,除了能发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还可以建立社群,开展视频通话,举办电话会议、实时对讲。
新媒体社交平台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广泛、信息丰富的特点。现在高校学生的手机、电脑等信息终端的普及率很高,几乎人人都拥有微信、QQ等社交账号,使用相对安全,功能应用便捷,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已经深深融入学生生活。且该类平台传输信息速度快,即时接受,可无障碍发布学生事务相关信息,可广泛应用在信息发布、学业提醒、生活关注等学生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
二、新媒体社交平台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1.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
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学习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各种信息错综复杂、各类思潮风起云涌,网络传播导致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不正确的言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推动了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兴起,从而对一些社会问题认识不清,致使价值观模糊。因此,坚守红色阵地、筑起防火墙、建立信息安全通道已成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效果不彰,无法有效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兴起,其便捷性、及时性、真实性和隐私保护等多方面的优势,给了我们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抓手。我们可以通过该类平台引导网络舆论,关注学生困惑,了解学生需求,掌握社会热点,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
2.提升宣传教育的效果
过去,我们在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中通常都采用集中授课、讲座、问题活动等方式开展,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显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了高校教书育人效果的发挥。
在思政教育中有效结合新媒体公众社交平台的优势,发挥其弹性特征,让学生自主查看平台信息,通过开辟公众学习平台,如党建公众号等,学生在实际信息浏览过程中吸收知识、提高认识。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实践模块,融合各种内容,搭配丰富的视频资料,增添信息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学所吸引力。还可以通过提供互动活动,让学生主动关注从而提升思政宣传教育的效果。
3.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
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生活管理。通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资助工作、共青团工作、党建工作来满足教育教学要求。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公众平台在实践应用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通过建立班级、团体的新媒体社群,形成一个交互式实践教育的良性循环体系,开展师生互动,接受学生信息,发布消息通知,融合师生关系,帮助答疑解惑。
在对信息进行推送之后,还可以直接利用公众平台的回复、实时交流等功能,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进行检查督促,更好地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
4.强化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不同功能的社群。如公众平台班级群,作为班主任指导班级工作的平台;就业信息发布群,作为开展学生就业创业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平台;贫困学生资助群,作为国家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发布、感恩教育、贫困学生管理的平台;学生“三自教育”群,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科技社团群,作为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平台。学生管理人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把握大学生专业、年龄和性别等差别,对参与学生进行精准定位,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管理。同时,有效运用新媒体公众平台,在后台操作中,借助相关统计功能,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推送消息、发布通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针对学生发送给公众号的关键词进行整合分析,深层次地掌握学生的动向,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三、新媒体社交平台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
1.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应用范围
(1)学生思政教育。通过该平台,组织学习小组,帮助学生提高理论素养和能力,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如建立微信网校,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讨论;建立微信党校,开展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开展理论学习辅导,等等,有效提升了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
(2)学生常规管理。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引导建立学生网络社群。及时传达、反馈学生动态,如活动安排、活动组织、活动总结。及时通报、表彰学生表现,如荣誉表彰、违纪通报等。通过建立班级APP,将班级的常规管理纳入其中,如学生考勤、请假、班级形象展示、通知通报、材料催交、考勤结果反馈、师生论坛等,平台的充分应用,将极大地解放辅导员、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的束缚,提升他们常规管理工作的效率。
(3)学生资助工作。通过建立新媒体社群,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在一起,及时统计相关信息,组织开展感恩回馈相关活动,进行励志教育。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形成“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有效运用国家奖助学金开展育人活动,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
(4)就业创业工作。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其作为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赛规划、做讨论,吸引学生参与。通过发布典型事迹,树立标杆,引领发展。通过信息发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思想。通过信息统计和交流,掌握学生就业创业动态。通过资料传送,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就业创业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加油站。
2.新媒体社交平台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加强学习,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新媒体不是洪水猛兽,要正确看待学生运用新媒体社交。当然,任何事物总是呈现两方面的极端。新媒体平台在有效提升学生事务管理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反作用,如校园贷、网络诈骗、网络依赖、网络交友等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利益受损。正确看待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应用,转变教育管理观点至关重要。首先,要加深对新媒体社交的认识,充分探讨利弊其次。其次,要应时而动,创新举措,及时有效地结合学生管理具体内容针对性地使用新媒体,创新管理模式。再次,学生管理人员要善于把握新媒体社交平台的新发展、新趋势,掌握热点话题主导权。要从自身开始,加强学习,有效提升管理新媒体社交平台的水平和能力,便于及时解决新媒体社交平台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开展培训,提高学生新媒体素养。在新媒体平台中,学生既是信息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传递者和接受者,所以,提升学生群体新媒体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新媒体平台应用中,要教育指导学生遵纪守法、不信谣传,不传播不良言论,要养成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要传播正能量,要自觉抵制负面的网络言论,维护网络环境健康。
(3)建立制度,有效管理社交平台。新媒体社交平台之所以得到快速推广和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可快速实现你互动交流。因此高校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构建校园网、官方微博、官微、BBS贴吧等使用规定。可以将平台细化到班级QQ群、微信群、让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學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制定具体的学生管理方案,实现新媒体社交平台的有效管理。
3.加强新媒体社交平台应用的基本条件
(1)熟练掌握平台的应用功能。学生管理相关人员要掌握必备的网络技术知识。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广大学生管理人员不能墨守成规,要保持对网络新生事物的充分关注,提高学习积极性,要能做到及时获取、编创并精准传输信息。
(2)提升信息内容的甄别能力。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会创建新媒体社交公众平台,善于选择符合大学生实际的信息内容,只有推送的内容接地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公众平台的价值。这就需要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信息内容的甄别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的参与度越高,信息推送的效果越好。不能只建不管,让平台流于形式, 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再利用新媒体公众平台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实行师生共同管理,共同参与,老师对公众平台的建设要把握方向、准确定位,并对上传的各种材料审核把关。同时放手授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总之,新媒体社交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社交公众平台的优势,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升育人效果,并积极探索,寻找常规思政教育与网络思政的契合点,让新媒体社交平台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文化学刊,2015,(08).
[2]王娜,孙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5,(03).
[3]赵雨晴.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基于北京六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5,(05).
[4]王铮,徐志远.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