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凤年,吕彩霞,车小磊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黄河流域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如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有新作为,在推进河南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有新成效,在新时代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水利篇章?在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讲话一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刘正才。
中国水利:请您谈谈一年来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方面的新认识和新体会。
刘正才:我从三个维度来谈:
第一,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明确了总体目标,就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幸福河内涵包括河流健康和人民幸福两个方面,就是在维持河流自身健康的基础上,为流域人民持续提供优质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提高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要满足六条标准:
一是水灾害有效防御。就河南而言,黄河水患多发生在中下游,特别是在黄河大堤之内仍生活着150多万群众。水多水少都是害,建设幸福河必须要有效防御各类水旱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着眼保障江河长治久安,就要加快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强化非工程措施,提高洪水的监测预报和科学调控水平,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二是水资源安全可靠。河南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沿黄地区又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都需要黄河水资源的支撑。建设幸福河必须确保水资源安全可靠,主要体现在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根本要靠提高用水效率。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提高供水能力与因水而定倒逼提高用水效率两手发力,建立科学完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体系、安全可靠的供水工程网络,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科学调配,可持续地供给优质水资源,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的放心水,让经济社会用上合格稳定的供水,让农业生产用上有保障的灌溉水。
三是水生态健康稳定。建设幸福河必须维持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做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河湖治理等工作,保证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河道不断流、生态不退化,保障河流在遭受外界活动干扰时,具备一定的水体自净以及水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是水环境优美宜居。河湖不仅是生命的源泉,还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幸福河必须保持优美宜居的水环境。要通过部门、流域和区域的联防联控、共保共治,进一步加大对江河湖泊的监督力度,减少入河湖污染负荷,提升水体水质,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让人水相近相亲、和谐共生。
五是水事务依法治理。要强化水行政执法,切实保障中央治水思路落到实处。加强水行政综合执法,推动水行政执法领域地域全面覆盖,健全完善流域与区域、区域与区域、水利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推进水行政执法与水利行业强监管有效衔接,完善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取水、排污、采砂、设障、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等违法行为。
六是水文化弘扬传承。每一条河流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治水兴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流域群众的成长记忆和精神家园,建设幸福河必须大力保护、传承和弘扬水文化。要在保护和治理中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水文化遗产遗址的调查和保护,深入挖掘时代价值,讲好治水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水知识、水文化宣传教育,营造河流水域共有、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打造有文化气息的幸福河。
第二,从方法论和实现路径看,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战略要求,就是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加强保护是首要前提。建设幸福河湖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加快推进河湖和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划出保护红线。全面加强河湖监管,常态化规范化抓好河湖“清四乱”、河道采砂整治、取水和排污监管等工作,切实保护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协调推进森林绿屏、湿地绿洲、河流绿廊、农田绿网、城市绿心五大生态系统建设,实现河湖保护大格局。开展治理是关键措施。要继续推进重要大河、重要支流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防范化解水旱灾害安全风险。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滩区居民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全域清洁河流行动,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实现城镇污染管网全覆盖,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决消除黑臭水体。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率,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水源转换和引水补源,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建设幸福河必须用系统的思维和统筹的方法来推进保护和治理。
第三,从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看,讲话为我们确定了重大原则,就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河南是典型的缺水省份,加之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突出瓶颈。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一要增加供给总量。通过雨水洪水中水资源化、南水北调配水科学化、黄河引水调蓄集约化、水库供水最优化、引江济淮引水最大化等“五化”,增加水资源总量,提高刚性约束的上限。二要提高配置能力。通过完善水网、科学调配,形成四大流域调水、全省配水、分市供水的系统布局,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三要落实节水优先。把节约用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建立科学的节水标准、定额指标体系和完备的节水评价制度,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节水,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四要划定约束红线。加快推进跨市县江河水量分配,将水量指标逐级分配到市、县,尽可能细化落实到用水户,做到应分尽分。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明确可用水量,划定承载能力刚性约束红线。五要严格以水定需。按照确定的可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六要强化用水监管。加快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实现对江河重要断面、重点取水口、地下水超采区等全天候的实时动态监测。加强对水资源取、用、耗、排行为监管。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临界超载区进行预警,对超载区实行新增取用水限批,建立超用水量退减机制。
中国水利: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上河南水利工作有哪些亮点和新举措。
刘正才:亮点之一:通过调研初步形成了7 个调研报告。针对河南省黄河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拟定了调研课题,围绕水生态保护、防洪减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滩区综合治理等重大问题,组织专班进行深入调研,完成“桃花峪水库规划建设专题调研报告”“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专题调研报告”“河南省黄河滩区治理及居民迁建专题调研报告”“河南省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题调研报告”“河南省沿黄地区水资源需求分析及分水方案研究报告”“河南省黄河滩区综合治理及利用的思路举措研究报告”“河南省黄河供水安全和水资源优化利用”7个调研初步成果报告。
亮点之二:理清了总体思路。总体思路就是要构建一张网络,抓好五项重点任务,提升四种能力,实现两个保障,探索一条路子。即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抓好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强化制度供给等重点工作;提升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灾害科学防治能力,实现水安全保障和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保障,走出一条富有河南特色的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子。
亮点之三:加强了规划引领。编制完成了一个大纲、两个方案,即《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工作大纲》《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及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河南省饮用水水源地表化专项行动方案》。
亮点之四:谋划了一个重大项目库。就是建立了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项目库。
亮点之五:加快了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建设。开展了节水行动、地下水超采治理、四大灌区开工建设、黑臭水体治理、黄河“清四乱”、生态廊道构建等。以小浪底南岸灌区、北岸灌区、赵口引黄灌区二期、西霞院输水灌区等4 大引黄灌区为代表的十大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4.39 亿元。2020年5月9日,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等22个项目集中开工,累计开工项目243项,总投资1 425亿元。
举措之一:加快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以南水北调总干渠和黄河、沙颍河、淮河为基础,谋划建设一批重大水源工程和骨干调水工程,构建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多源互补、安全高效、清水岸绿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四大流域统筹调水、全省配水的“一纵三横六区”水资源均衡配置格局。
举措之二:加快建成“一轴两翼三水汇流”黄河流域水网。一轴是以黄河为主轴,两翼是沿黄河左右岸的南北两翼,其中以西霞院输水工程、卫河共产主义渠、金堤河、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为北翼,以伊洛河、贾鲁河、涡河、惠济河、周商永运河、引江济淮工程为南翼,实现本地水、黄河水、外来水三水汇流。
举措之三: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区。河南黄河流域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重要工业基地、能源基地,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区,对于探索破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强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健全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规划水资源论证等制度,让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真正硬起来。二是形成政策、标准、技术、市场健全的节水体系,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促进用水方式转变。三是建设蓄引提调工程,连通水系,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四是开展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举措之四:打造四个体系。一是水灾害科学防治体系。加快补齐防汛抗旱工程短板,强化非工程措施,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二是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工程体系,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健全节水控水体系,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是水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形成水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的保护修复体系。四是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实现水域岸线空间管控、采砂管理常态长效,确保河道整洁、水质达标、岸线清晰、环境优美。
中国水利:河南省在黄河流域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下一步将如何推进河南水利高质量发展?
刘正才: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注重上下衔接。目前正在编制的规划有《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河南省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河道治理管护规划》等,每一个规划的编制都把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根本遵循,并注重规划的衔接协调。特别是《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将黄河供水区14 个市纳入规划范围,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已完成规划大纲征求意见,正在编制规划报告。
二是以项目带动,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谋划一批防洪减灾、生态修复与保护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乡村振兴和调蓄工程,总投资3 435 亿元。其中,桃花峪水库、河南省黄河滩区综合治理等十大水利工程,总投资1 531.7亿元。
三是以“四水同治”为平台,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四水同治”是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治水思想,统筹解决新老水问题的创新实践。省委书记、省长挂帅成立四水同治领导小组、十大水利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实行“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机制,加快推进“四水同治”项目建设。2019 年开工建设“四水同治”项目649 个,完成投资671.4 亿元,较2018 年翻了一番。2020 年谋划项目837个,年度计划投资936亿元,截至8月底,全省“四水同治”项目累计开工749个,开工率89.5%;已完成年度投资590.45亿元。
四是以河长制为抓手,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建立五级河长体系,实现党政领导治河责任全覆盖,19 名省级河长率先垂范,5.2 万名河长湖长履职尽责,累计巡河24.8 万次。实行问题、任务、责任“三个清单”管理,夯实河长管河治河责任。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上报水利部的1 980 个问题全部整改销号,河湖水环境明显改善。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探索公益诉讼保护河湖生态环境新路径,被最高检、水利部在全国推广。率先实行河长述职制度,2020 年4 月,省委书记、省第一总河长王国生和省长、省总河长尹弘签发第2 号总河长令,对打好黄河流域河湖“清四乱”歼灭战、持续开展河道采砂综合整治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五是以节约集约利用为目标,强化水资源管理。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量分配加快推进,水资源税改革稳步开展,改革县达125 个、覆盖面超过93%。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累计有71 个通过省级验收。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超额完成任务。实施8 个大型和14 个重点中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31万亩(1亩=1/15 hm2),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 870万kg,节水9 866万m3。
六是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己任,大力开展民生水利建设。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使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全部达标,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2019年安排贫困地区水利项目资金42.63亿元,用于河道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水土保持、地下水压采等,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