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洪善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2019年6月,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江苏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江苏省教育厅制定了《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高职微生物应用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创新发展,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创新。
高职微生物应用技术实验课程是我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大一上学期开设,学生同期在修微生物应用技术理论课程,我学院学生大多通过注册入学[1],学生没有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相关实验课程的经验,文化基础又薄弱,对专业实验课程有期待和“惧怕”两种小情绪,既期待进入专业实验课程的殿堂,又担心自己动手能力不足,达不到心里预期的高度,降低学习兴趣。针对以上学情,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也要兼顾到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加以制定。知识目标:通过各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具备微生物应用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建立无菌概念,掌握基础操作技术;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分析、评价实验结果,能够正确书写项目任务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目标:通过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养成,树立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线上,我们要求学生手机端加入老师建立的课程微信群,在群里,学生可以质疑、答疑;安装中国大学慕课APP,注册、登录 、参加微生物应用技术课程(该课程是2019年江苏省高校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我们制作了全套教学视频,包括实验原理微课、实验操作、问题讨论等视频;建立模块学习资料课件、文献、习题库,项目任务书,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站随时自学,并将自测题目的考核作为课程学习指标之一。大部分同学第一次上课前会快速浏览视频和文档,弄明白大概,感觉跟传统课程要求的预习程度相似,但经过几次混合式实验课堂后,明白了这种预习其实是一种学习提升过程。
线下,依据项目任务书,我们预先布置学习任务;然后按学号顺序6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质疑,且每组让一名同学上台讲解项目任务书中的预习内容;接着教师集中讲解、进行总结、提出注意事项、预估实操结果;最后学生进行实操,实操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指点、纠正同学们的操作,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经过大约一个学时的问题讲解和提问讨论后,在动手操作前,同学们对实操内容已经进行了深化学习,这是在各自独立线上自学后的一次集中交流,弥补了线上自学可能的疏漏。做到让每个学生有备而来,懂了再做,做了能分析结果,大幅减少做错机会,即使发生错误也知道错在哪里,更懂得如何改进,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在主动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下弄明白要点后,可以相对顺利完成实验操作部分。这个时候,是学生“胸有成竹”和细节操作的大碰撞,学生会有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差感,也会有逐步适应后的成就感。这个部分与传统微生物应用技术实验教学基本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同学们对实验操作技术步骤已经很清晰,相关问题大幅减少,求助老师帮助的大多是实验支持性问题,比如:“培养皿能不能多给一套?”或者是结果评价性问题,比如:“我这个结果怎么样?”;相比传统实验课堂“倒平板怎么操作?”或者“到底要什么结果才对?”这类问题,混合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实验结束后,要求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纸质版项目任务书和上传实验过程视频,项目任务书由教师统一批阅,实验视频同学们互评,实现人性化评价。同学们通过互评实验视频,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好的实验视频,我们作为教学资源上传到网上,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符合新体系的考核方法,使之能够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2]。采用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线上考核成绩构成比40%(包括预习自测20%、实操视频20%),线下考核成绩构成比60%(包括课堂讨论15%、实验操作20%、实操结果10%、项目任务书的完成15%)。
高职微生物应用技术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深化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理念,激发出更多的教/学活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求线上课程内容要丰富、及时更新,能够满足于学习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