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霞 李晋旭 彭进松 李 雪 王丽丽 方 涛
(东北林业大学 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在高校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大类招生实现了由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1]。作为一种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因此,高校在推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和完善大类招生制度,对大类培养模式及其各个核心要素的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对症下药,充分发挥出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满足改革背景下的育人要求,真正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2]。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启动,对来自观念认同、资源整合、学科调整、专业分流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应对预案,针对改革推进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分析、迅速解决[3]。故大类招生培养中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分流制度与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均要做较为深入的探索,才能够建立适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自身教学理念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我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4]。因此,研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我校化学类专业为例子,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涉农高校要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化学类作为基础专业,对涉农专业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农林高校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探索构建大类招生模式,扎实学科基础知识,结合公共知识和涉农知识,引导学生知农爱农,立志兴农报国。
东北林业大学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以化学大类招生,采取“2+2”人才培养模式,即新生入学前两年不分专业实行专业大类内统一培养,在完成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相关专业成绩等进行专业分流,自主选择化学、应用化学两个专业。
大类招生实现了学生由接受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这一培养模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大类招生模式完全按照OBE理念,制定培养方案,设置了“通识教育课+学科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课”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宽专结合”的课程模式,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国际化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趋势。以化学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为每一个专业又设置两个方向,分流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印发,意见中强调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
因此,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建设方面积极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
对于初进大学的学生来说,对于专业还有诸多困惑与迷茫。《无机化学》在绪论中利用简要显著的标题,化学——有用、有趣、能助你实现人生价值。介绍化学的有趣,我们举大化学家拉瓦锡和凯库勒的例子。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原来学习法律,接触化学后为之着迷。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原来学习建筑,因为旁听了德国化学大师李比希为一个庭审案件作证,使案件得以正确判决,发现化学有趣、有用,改学化学。他们后来都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为绪论课增加色彩,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日常教学,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同时,在课程教学环节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其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授课教师及时传递教师的人文关怀,耐心向学生讲解大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6]。另外,由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讲出知识点的深度,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解知识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教育,坚持不断的自我学习,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并将所学奉献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行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着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荣校情怀[7]。
在科研育人方面,作为高校科研育人工作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应当结合时代需求,主动在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有机融入科研育人理念,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融入科研育人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学以致用,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服务于经济的精神[8]。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每个项目由4~6名学生组成,其中由一位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由选定的导师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强调团队精神与个性培养相结合,通过研究进展跟踪、督促和原创论文发表鼓励机制,深入挖掘参加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自律性、严谨性和创新性。
在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深化实践教育,将化学专业理念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坚持实践育人,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东北林业大学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基于化学化工技术理论体系,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在教学与科研、基础与应用研究等方面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东北林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辐射支撑学校林学、林业工程两个一流学科的建设。因此,学院强化实习实践考核,引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与相关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努力构建集教学、实践和研究于一体的学生联合培养平台和载体。同时,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利用学院学科融合发展的优势特色,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加强校内导师与合作导师的联合指导。
同时,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构建新型课程,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采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方法上,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方法,大胆创新,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教师通过承担课题、参加企业培训等方式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项目为案例开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院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从大一开始进入实验室了解科研的流程,参加导师的组会,参与讨论,激发科研的兴趣以及强化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学院还通过举办或参加“欧倍尔杯”省级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和学院杯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重视毕业论文环节的培养,每年聘请督导老师对毕业设计检查,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稳定的本科生实习基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申报创新实验研究项目,为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创造条件,实现实践育人的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林中育人”为特色,通过用好“主渠道”、筑牢“主阵地”、唱响“主旋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立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紧密围绕高校辅导员“三辅三主六导四员”分层分类要求,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学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有责任心、有耐心、专业水平高、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同时为加强“双新”教育,学院还会为大一新生聘任班主任,专业学生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为学生的专业培养、课程选择、科研训练、考研就业等多方面辅导,以涓涓细流的关爱指导每一个学生开展更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本科导师制和班主任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心理、文化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完善育人体系,构建“全面育人”的新格局。全方位引导学生自律自强,具有家国情怀的当代大学生,营造人人守纪律、个个争先进的良好学习氛围。
学院注重强化生态文化浸润。大力弘扬“学参天地 德合自然”校训,和“知化明德 厚基立新”院训,打造“主旋绿”校园文化品牌,引导学生树立“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生态文明远大理想。
本文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化学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紧扣“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以及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培养综合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人才,本文总结了东北林业大学化学大类培养模式的建立,注重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注重实践,精耕细作,强化文化浸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