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远
要论《三国演义》中最有天下格局的战略谋划,非“挟天子以令诸侯”莫属。正是曹操的谋士毛玠进献的这条大计,决定了当时中国北方的统一。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事,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不仅仅是摆在曹操一人眼前,而是全天下诸侯共同的“机遇”。
当时天下诸侯之中,势力比较庞大的要数袁氏兄弟——袁绍、袁术。当袁绍的谋士沮授听说汉献帝被西北军阀挟持的遭遇后,直接建议袁绍迎汉献帝,迁都至邺城:“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但袁绍拿不定主意——事实上,袁绍几乎在所有的大事上都举棋不定。其实,袁绍的心态是当时大部分诸侯的心态,在拼实力的乱世,谁会要个没什么用的汉献帝来伺候着?而且一不小心还可能会招来其他诸侯的攻打,这风险不值当!
天下诸侯互相观望,谁也不肯动,这块天大的馅饼就砸到了曹操身上。但这个馅饼不那么好吃,汉献帝控制在军阀韩暹、杨奉、李乐手中,曹操想取代这几个人没那么容易。
此时,曹操迎来了这场博弈中毛玠之后的第二个贵人——董昭。董昭曾是袁绍的手下,本来干得有声有色,可后来因为董昭弟弟董访追随张邈,袁绍便对董昭起了猜忌。后来,董昭在董卓之乱中颠沛流离,对各路军阀失望透顶,却唯独对曹操另眼相看。
为此,董昭玩了一把“欢迎曹操”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利用就近关系,强烈建议张杨结交曹操,于是张杨向朝廷举荐曹操,汉献帝从此知道了曹操这么一号人物;第二步,董昭先以曹操的名义给长安军阀写信,表达安抚和结交的意愿,而这一步看似闲棋,却让曹操后来的行动不受西北军阀干扰;第三步,董昭又以曹操的名义给本地军阀杨奉写信表达仰慕之情,于是杨奉也开始举荐曹操,曹操就此被东汉朝廷封为“镇东将军”。
这三步走,彻底为曹操入主东汉朝廷铺平了道路。而等到曹操到达洛阳,见到董昭之后,董昭又有了新主意:洛阳久经战火,已经成了人类不宜居区域,若迁都许昌,既能解决吃饭问题,也能让你更好地控制大汉政权!
这话简直说到了曹操的心坎里,于是,曹操不断给杨奉灌汤献计,最后杨奉迷迷糊糊地同意了曹操的迁都(鲁阳)大计。等杨奉发现曹操迁都许昌而非鲁阳时,追悔莫及,但为时已晚,汉献帝已被曹操控制了!后杨奉发动军阀大战欲抢回汉献帝,最后战败。
天子牢牢被掌控在手中之后,曹操先给老领导袁绍扔了颗炸弹——曹操以朝廷的名义给袁绍写信,大意是说:朝廷这么危难,老袁家四代三公,兵多将广的你却对朝廷漠不关心,要好好反思。但袁绍也只能竖着耳朵乖乖听着,想必此时,袁绍才知道,汉献帝不是“废牌”,而是“王炸”!
曹操训完袁绍后就将自己封为大将军,给袁绍封官太尉。這样一来,袁绍立刻就不干了,曹操立刻又改封袁绍为大将军,自己则降格为车骑将军。这波操作直接就平复和稳定了袁绍那颗不平衡的心。
相比此前董卓的胡作非为、为所欲为,最后天怒人怨,曹操的操作堪称完美,而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成功所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但是个新概念,而且是个技术活,不仅要有“挟天子”的胆识,还要有“令诸侯”的谋略。曹操的成功表面上看来是得益于他的从善如流,但从根本上讲却是“运筹演谋”的结果,正如史书所评价“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摘自《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