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中的惩戒艺术

2020-01-11 08:45周慧萍
考试周刊 2020年105期
关键词:中学生

摘 要: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青少年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正是叛逆和探索社会的年龄。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加。对于农村中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有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网络游戏等,其容易造成农村中学生产生偏差行为。中学生阶段正是偏差行为出现的主要阶段,同时也是偏差行为矫正的关键阶段。中学生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矫正中学生的偏差行为,使得中学生逐渐的认知和纠正偏差行为,转变为社会认可和遵守法律法规回归道德规范的好少年。

关键词: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艺术

一、 造成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原因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社会多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和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庭教育问题和家庭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孩子缺乏关爱缺乏完整的父爱和母爱,造成了性格的偏差发展,孩子更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沉迷游戏、暴力倾向、自由主义、见利忘义、道德低下等偏差行为和心理。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会导致过于溺爱,造成农村中学生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主义甚至道德低下的情况出现,这些都是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畸形导致的后果。家庭环境因素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又一家庭原因,有的家庭就存在见利忘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暴力倾向等因素,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农村中学生造成了最直接的影响。甚至有的家长直接怂恿、鼓励自己的孩子做出偏差行为的举动。因此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因素是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影响

1. 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

如今的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不良风气直接影响着农村中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社会上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负面环境,往往造成了农村中学生好逸恶劳、追求高消费、虚荣攀比、不劳而获的偏差行为越来越多。同学之间比谁吃的高档、比谁穿的名牌,唯一没有比谁的学习成绩好。当家庭经济状况无法满足农村中学生的虚荣攀比需要的时候,这些法治观念淡薄的农村中学生就会铤而走险去敲诈勒索以及偷盗诈骗。这些直接影响了农村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影响到了这些农村中学生的未来。

2. 传播媒介的不良宣传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体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就要承担起维护社会高尚道德和社会风尚的使命。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影视作品宣扬暴力、色情、霸凌行为,有的甚至传播反社会反人类的反面信息。这些负面的传播媒介传播的负面文化对于农村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审美观造成影响。所以应该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进行对传播媒介传播负面文化的监管和处罚,净化文化阵地,为中学生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因传播媒介的负面文化的传播对农村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3. 社会不正之风对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影响

如今社会主流大环境是健康的,但是同时一些角落还存在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贪污腐败、生活堕落、贿赂走后门等社会不正之风腐蚀着农村中学生的心灵,污染着农村中学生淳朴干净的内心,这些都是影响青少年中学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因素。对青少年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對于农村中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影响是负面。

4. 不良交往对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影响

农村中学生生活环境比较粗放,家长家庭的监管也比较松散。农村中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在社会上的不良交往直接引起了中学生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的情况,农村中学生社会交往越广、交往品质越差、交往越复杂、交往活动就更加频繁。往往产生的结果就是偏差行为甚至堕落到犯罪的深渊。不良交往越多越密切必然导致思想感情行为的变态互动,他们经常纠集在一起广泛积极互通不良信息,导致在行为上拒绝法律道德的约束。排挤一切良性的、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向上的、进步的信息和教育,一味地沉迷于感官刺激。这些也直接导致了偏差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

(三)学校教育失误而造成的影响

1. 学校教育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片面简单导致农村中学生的偏差行为

学校教育往往注重“治标”而轻“治本”,注重“堵塞”轻“疏导”,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时候在学校处理问题的不公正和偏私,使得矛盾激化情绪对立影响教学。使得农村中学学生叛逆不服从社会公共管理。同时还存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的情况,不能有效发挥出学校的全部教育能力,也是学生偏差行动的原因之一。

2. 学校教育工作功能偏颇对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影响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提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政策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和实践。农村中学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当中的德育、体育、美育、劳育还没有得以全面的发展。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兴趣爱好发展的教育还没完全得到应有的发展。农村中学学校在课程设计、教师配置、学时分配、教学管理上都没有实现应有的位置和地位。仍然突出“分数第一”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仍然是按照“应试教育”的老思路老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安排。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社会公德的教育、法律道德的教育、行为规范的教育。因此农村中学学校管理工作功能偏颇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原因。

(四)心理因素是造成农村中学学生偏差行为的主要原因

众多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道德不良的偏差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及心理因素造成的。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的时候,一定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生活环境影响再大,依然是外部因素是外因。所有外部因素要想起作用必须通过中学生的内心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有的学生品德高尚、品行端正、积极向上、品学兼优,而有的学生则道德败坏、品行不端、自甘堕落、品学皆差。

二、 矫正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的惩戒艺术

究竟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哪些呢?偏差行为是指学生学习的习惯差和行为的习惯差,甚至两者都差。表现在思想品德水平不高尚,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心理因素不健康,言行不一致,过分叛逆,逆反心理严重。行为的习惯不良,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如果不能及时地得以纠正和辅导教育,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矫正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如何惩戒农村中学生偏差行为,并且采取惩戒措施采用什么方法和惩戒艺术。

(一)作为一线教师要对偏差行为学生要一视同仁

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天生的偏差行为学生,也没有天生的优秀学生。无论是偏差行为学生还是优秀学生都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避免对偏差行为学生产生偏见。比如我们在排座位时候避免掺杂学习成绩及感情等因素完全按照身高标准进行安排,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在班级活动中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让所有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像对待优秀学生一样尊重偏差行为的学生,给予偏差行为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对偏差行为学生要多引导多鼓励,使得偏差行为学生充满自信,融入整个班级的大环境中,看到自己的优点。我们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充满希望,也要让这些偏差行为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和希望。

(二)在日常生活当中作为一线教师要注重给予偏差行为学生以情感关怀

受自卑心理和内心叛逆的制约和影响,往往偏差行为的学生自觉地远离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从内心里在自己和老师之间建立起了一道屏障,在自己和老师之间挖出了一道鸿沟。要想突破偏差行为学生心理的屏障,跨过偏差行为学生心理的鸿沟,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从“感化”入手,最终实现对偏差行为学生的“感化”。作为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平时生活和学习过程当中,对偏差行为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斥责少一份歧视。把更多的爱心关怀倾注在这些偏差行为学生身上,处处关怀温暖这些学生,用爱去感化这些偏差行为学生的内心,是这些偏差行为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学校的爱,社会的爱,认识到自己仍然是被关怀被重视的一分子,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接受社会和学校规范和道德的约束,回归到正确的心理上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重新树立自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转变叛逆心理,转变阴暗心理,变得阳光活泼,变得自信满满,变得有担当。使得偏差行为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正常的中学生,融入集体,融入正确的人生轨迹当中。

(三)作为教师要学会捕捉偏差行为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

偏差行为学生只是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思想偏差的问题,在这些学生的身上仍然有许多其他学生所不具备的“闪光点”,我们教师一定要敏锐地抓住这些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支持表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例如有的偏差行为学生有自己的特长,在体育、艺术、绘画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们教师要敏锐地洞察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以这些“闪光点”为抓手充分地去肯定这些学生的“闪光点”,鼓励这些偏差行为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和模范,让这些学生也充满自豪感,让这些学生在赞美和羡慕的氛围中感受到喜悦和鼓舞。从而激发这些学生的上进心和奋发的力量。在赞美和鼓舞“闪光点”的同时,我们也要采取诚恳适当的方式委婉地指出这些学生的缺点,让他们接受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鼓励和帮助这些偏差行为的学生克服改正偏差行为。

三、 结束语

总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要用心去关心关爱关怀这些种种原因造成的偏差行为的学生。用我们的努力去矫正和改变偏差行为学生,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行为。转变为一名优秀的、品德高尚的,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吴慧珍.谈学生管理中的惩戒行为[J].江西教育科学研究,2002(4):27.

[2]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33.

[3]鄭雪.幸福心理学[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5):62.

作者简介:

周慧萍,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河畔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