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城市停车系统调查报告

2020-01-11 08:44高光佩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0年12期

高光佩

【摘要】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及交通工具的高速发展,使得每家每户的汽车持有量大大增加,城市公共场所、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对停车位的配置也受到了实质性的冲击,适应新发展、展望未来、以辽宁省海城市为例研究城市的停车系统。

【关键词】路内停车;路外停车;配套停车

1、城区停车系统存在的问题

海城市公安局提供主城区停车泊位。我市主城区现有停车泊位约2万个,主要施划于道路两侧非机动车道内和人行道上、部分广场空地及机关事业单位门前院内。(经实地踏勘估算:占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施划的停车位约1.3万个。)

2018年与停车有关的人大提案7宗,主要反映停车难、停车乱、公共停车位不足等问题。海城市8890诉求服务中心平台提供关于城市交通方面诉求如下:19年1月至10月初,城市交通监管诉求(397),其中车辆违停(71)、交通秩序混乱(59)、停车管理(44)。

海城市城区停车普遍存在“一位难求、还不得不求”现象,为“抢车位”造成邻里矛盾、产生纠纷事件时有发生,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下面按照辽宁省《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意见》文件中提到的配建停车、路外停车、路内停车三方面剖析查找问题。

1.1路内停车

路内停车位布局不尽合理,现状路内停车位结构占比大约19%,比《城市停车规划规范》规定的5%高出太多。大量路内停车造成很多道路通行效率下降,路段拥堵,容易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和交通事故,并且严重透支了路内临时停车的调节能力,为停车管理带来隐患,极大增加了停车系统未来治理难度。其次,路内停车位施划不尽合理,已影响人行和非机动车通行,严重影响了行人的交通安全,加重了交通堵塞,市民出行带来很大的障碍。再次,路内停车位管理规章制度有待完善。有僵尸车、二手车等长期占用公用的路内车位,这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应严加管理。

1.2路外停车

路外停车形式主要包括公共停车场和社会停车场两部分。海城的公共停车场建设起步较晚,是随着近几年“创城”活动才逐步展开,而社会停车场仅处于探讨阶段。公共停车场太少,主城内真正的独立公共停车场仅有厝石山公园东侧停车场和同泽中学东侧停车场两处,车位总量不超过400个,并且缺乏停车收费标准和管理机制。

1.3配套停车

配套停车位总量不足。站前至北关商业圈、老旧小区、高层回迁小区、建筑密度大的多层小区附近停车都很难,特别是晚间小区及附近路边乱停乱放现象众多,很多地方连救护、消防车辆紧急救援的通道都无法保障,严重影响居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矛盾突出。其次,配套停车位建筑形式单一,绝大部分停车位都是地面车位,地下车位很少,立体停车和机械停车位基本没有,透支了小区停车发展空间和潜力,把问题留到以后解决,随着小区入住率升高、汽车保有量增加,等到停车矛盾突显时只能以破坏小区环境为代价,拆东墙补西墙,这样就会降低小区档次、增加物业管理难度,损害的是全体业主的利益。

2、产生问题的成因

2.1汽车保有量増长势头迅猛,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市公安局对全市(域)机动车(载客汽车与载货汽车)保有量的统计:

2009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3705辆。

2010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3269辆。

2011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2882辆。

2012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0158辆。

2013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9716辆。

2014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70930辆。

2015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82084辆。

2016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96385辆。

2017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12528辆。

2018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26359辆。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按平均每年11.6%的增幅逐年递增,18年末的保有量12.6万是5年前的2.1倍、10年前的5.3倍。16-18年的月平均增量为1229辆,若按该发展势头计算,预计2030年末我市汽车保有总量将达到30万辆车,保守估计也要达到24万。

2.2停车系统的专项规划缺失,社会停车产业缺乏政策扶持

没有城市停车系统的专项规划的指导、没有详尽城市停车基础资料、没有清晰的停车结构,就不能对停车系统精准施策,“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直疲于奔命却跟不上小汽车的増长速度。其次,由于社会停车产业优惠政策不明确,并且缺乏较为完善的停车场法规体系,对停车收费、停车位建设标准等问题,难以实现规范管理和严格执法,制约了社会停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2.3历史欠账较多,后遗症逐渐显现

路内停车施划方便、经济实惠、解决“停车难”立竿见影,这也是我市过去几年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采用的主要办法。但过犹不及,超多的路边停车短期内遮掩了停车供需矛盾,延误了停车系统结构调整施策最佳时间,增大了停车系统结构优化难度。路外停车早期未引起重视,当意识到时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以利用,只能通过拆迁来提高空间,但成本巨大。配建停车受当时规划设计理念及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早期小区、医院、酒店、市場、商场、宾馆等项目没有充分考虑车位配建指标问题,也没有预留可供改建用于停车场的储备土地,现如今只能用绿地或活动场地换停车空间。

3、解决城区停车难、停车乱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要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我市停车设施历史欠账甚多,停车难问题不可能一朝化解。针对停车难问题,适当加强严管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堵就禁”,也不能“一罚了之”。“疏”主要体现在增大公共停车场和社会停车场建设力度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标准,增加停车位供给总量。但城市空间是有限的,停车设施是不可能无限地满足停车需要的,要用政策和管理的手段来调节供需矛盾,更要有增量、总量控制办法,这就是“堵”。

其次,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这有两层含意,一层是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的关系,公共停车场能正常运行,社会停车场才有盈利的希望,社会停车场产业才能有长足进展。另一层是公共利益与市场化的关系,如果城市的配建停车位和社会停车场数量不足,就要用公共停车场去弥补,就要加大政府财政负担。所以,政府和民众都想配建停车位和社会停车场建的越多越好,但投资方想的是回报率和回报时效的问题,这就需要投资方有权衡、有取舍,也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保障。

3.1建立完善的协调及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停车行业的统一、协调和综合管理。按照合理分工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积极整合现有的停车资源、采取多项改善措施,“多管齐下”。实施“社会停车资源整合”试点,实行错时停车;积极筹建城市智慧停车信息平台;探索私人停车位社会化共享的机制;鼓励单位停车场有条件向社会开放等。其次,建立机动车增量、总量控制机制。减小不必要的购车行为,探索汽车的“计划生育”策略,有计划、有目标、可把控的管理机制。再次,严格规范停车场及路边停车收费管理机制。制定停车定价和调整办法,严格规范收费管理,充分發挥停车收费调控供需的作用。用价格杠杆进行需求管理,整合泊位资源、增强泊位赢利能力、改善城区停车服务,从而提高车位利用率。

3.2坚持规划先行,引导停车行业科学发展

编制城区停车系统专项规划。根据全市汽车消费的发展趋势和海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建设标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系统的、整体的停车设施规划,按照差别设施供给和停车需求调控管理的原则,研究确定城市停车总体发展策略、引导政策及设施布局和规模。其次,要根据居住地停车、工作地停车和公共停车等不同停车需求的影响,及时制定并调整中心城区停车规划配建指标,实行设施区域差别供应,努力扩大配建停车的供给规模,从源头上加强城市停车设施配置,配建停车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在规划和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要,建设、改造或预留充电桩等相关配套设施,以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求。

3.3加大投入,扩大公共停车供应和运转

政府应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的投入。城市公共停车场是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应列入政府工作年度计划。完善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的用地供给,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等保障机制及措施,适当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的投入。按照“上天入地”的思路,加强地面立体停车设施和地下停车库建设,在停车困准的老城区,利用各种可能条件建设公共地上、地下多层停车场。其次,采取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定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的优惠待遇,政府要加快建设、简化审批,在用地等多方面提出扶持政第,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各种类型的公共停车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培育停车行业市场的形成并维护运转。再次,严格控制并科学施划路边停车位。在统筹考虑城市道路等级及功能、地上杆线及地下管线、车辆及行人交通流量组织疏导能力等情况下,可在有条件的路段设置一定数量的路边停车位,提供短时和夜间停车服务。要依法加强对占道停车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现有道路设施功能,提高道路服务水平,保障道路安全和畅通。

3.4提高管理水平,形成规范高效的停车秩序

加强建设项目规划的监督检查。规划和建设部门要对配建停车设施进行监督,在项目规划许可,工程验收、房产登记等环节加强动态监督和管理,对竣工投入使用的建筑物,禁止配建停车设施挪作他用,对违规及改变用途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处罚,责令整改。其次,规范城市停车行业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城市专业停车服务经营单位实行特许经管理制度,制定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公开、公平、公正地择优选择停车服务的经营单位。再次,强化停车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公安交警部门应加强巡查频率,充分利用智能交通管理科技手段,及时制止各种乱停车行为,严格按法定程序对违规驾驶员进行教育和处罚。

3.5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引导绿色出行

城市交通拥挤的真正改善,根本措施还在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同时改善自行车和步行等非机动车交通的出行环境,为出行人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政府应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从资金投入、路权保障、用地安排、设施建设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快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快捷、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其次,加强宣传数育引导。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引导和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争取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并参与绿色出行,从根本上缓解我市停车难问題提供助力。

结语:

总之,停车难、停车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城市经营和管理问题,又是多维因素导致的现实治理难题,必须坚持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制定停车结构,严谨安排停车设施,构建有序停车环境,合理引导出行需求,逐步形成与城市资源和土地利用相协调,与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之二.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